2020-2021学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

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

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

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

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

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

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

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

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C. 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D. 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 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C. 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 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 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 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 《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小题1】
试题分析:D耻感文化有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但它本身并不“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C原文说的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追求的是道德品格和人生品行,而不是“耻感文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A因果关系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

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

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

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

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

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

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

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

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5亿。

C、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可以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

D、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B、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粉丝”,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的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的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是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参考答案:
1.B (断章取义,缺少条件。

原文表述为“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止去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


2.A (表述不准确,原文表述为“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3.C (强加因果,前者说的是社交网络的联络作用与功能,后者说的则是技术与幸福感的关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

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

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

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

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

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

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

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

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

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

’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

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

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

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

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
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

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

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

“周老先生自己说过,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叶芳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


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
【相关链接】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

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

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怡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中,曾经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聊过天,见过两次面,周有光也因此成为唯一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B.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

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

他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

C.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具学术性又
具通俗性的文章。

D.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

叶芳说过,周老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

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经历、语言文字学贡献及晚年生活,表现了周老热爱国家、勤于思考、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

(2)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说明。

(6分)
(3)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及媒体对周有光的评价,这有何作用?(6分)
(4)有人说,周有光的百年人生充满了传奇。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BC(选B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A.D不得分。

(2)①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②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③著作等身,发表过30多部语言学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

(每点2分,共6分)
(3)①运用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②更能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③丰富文章内容,使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

(每点2分,共6分)
(4)我认为,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丰富多彩,充满传奇。

①身兼“三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多种语言;②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③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④百岁之后,仍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出版多部作品。

(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著作等身,发表过30多部语言学专著,300多篇论文。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传记引用的作用,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及媒体对周有光的评价的作用,首先概括出引用的内容,然后分析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更能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理解他的人生准则的内涵,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如周有光的传奇人生,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丰富多彩,充满传奇。

身兼“三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多种语言;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百岁之后,仍精神健旺。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

为连敖①,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
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言于上。

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

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

”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

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

”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坐当斩坐:犯罪
B. 何来谒王谒:拜见
C. 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回头看
D. 王素慢无礼素:向来
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3分)
①常从人寄食饮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④王素慢无礼⑤居麾下,无所知
名。

A.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萧何告诉汉王,假如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B. 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C. 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胯下爬过去,被众人嘲笑胆小。

D. 韩信任郎中时被判斩首,行刑时遇滕公,后受赏识举荐给汉王,但仍不受重用。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3分)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3分)
参考答案:
4.(3分)C(顾:只)
5.(3分)B ①是说韩信缺乏谋生的技能④说的是大王的态度
6.(3分)D 当管仓库粮饷的小官时被判斩首。

7.(1)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推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

(得分点:“度”1分;“言王”补充出“于”,状语后置1分;“不我用”宾语前置1分)(2)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如同)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逃跑的原因了。

(得分点:“拜”、“所以”和判断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

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

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
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

”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

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

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待到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持剑去投奔他,留在项梁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韩信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作了郎中。

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却不予采纳。

汉王刘邦进入蜀中,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仍然不为人所知。

做了个管仓库粮饷的小官,后来韩信犯了法,应判处斩刑,与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遭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望,恰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便说道:“汉王难道不想得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滕公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外表威武雄壮,就释放了他而不处斩,并与他交谈,欢喜异常,随即将这情况奏报给了汉王。

汉王于是授给韩信治粟都尉的官职,但还是没认为他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不同于常人(认为他是个奇才)。

待汉王到达南郑时,众将领和士兵都唱歌思念东归故乡,许多人中途就逃跑了。

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

有人告诉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大发雷霆,仿佛失掉了左右手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