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二十讲十九书道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先秦春秋之际,甚至在孔子创办的私学之中,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课程内容的古代教育就以“书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了。
经过秦汉魏晋到唐代,即有专门的“书学”作为国子“六学”之一的专门学校,设置书博士、助教等专门的书学专家从事教学,指导学习者研习书道(包括文字学、史学、修辞学、训诂、书论等内容及经典)也成为当时专门和时尚的学问。
在高层次的文史研究机构弘文馆中,也招收“性爱学书”者跟从书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等研习。
在当时方兴未艾的科举制度中,不仅在“身(神形仪表)、言(言谈对话)、书(书写展示)、判(决策判断)”或“文(作文)、形(外表)、书(书写)、判(对策)”的人才评判基本标准中有书道的要求,还专门设有凭书道造诣跻身科举的专门通道——“明书”,与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并列成为科举考试的“六科”之一。
除了上述“常科”(例行常规的科举考试)外,还有“特科”(多年举行一次,以某一专长得到朝廷赏识入仕),在古今
中外的历史上,对书道价值的重视,中国可谓特例。
在唐太宗李世民等的推动下,书学逐渐成为“显学”,不仅有前贤作品的搜集(贞观6年御府整理钟繇、
王羲之等真迹就达1510卷),还有一系列名家学者积极探索书道的规律、思想及技法,承上启下地推进了书道研究的发展。
自唐以后,关于书道的探索代有经典、人才辈出,形成了中国书道创作、欣赏和研究独特的文化形态,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重要的特色与价值,从下表中可见一斑。
朝代作者
著述及备注涉及的主要思想和概念。
东汉赵壹非草书
依正道、弘道兴世、本末、“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伎艺、失节、“志小者必忽大”。
东汉蔡邕笔论、九势
用笔“如对至尊”、纵横有象、肇于自然、妙合古人。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适之中庸、规矩、适宜、张弛、垂象表式、章道。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天道、字势、法自然、因事制权、体象有度、法、兼功并用。
西晋索靖草书势守道兼权、触类生变、察、役心精微。
东晋卫铄笔阵图(疑)
师古守道、意前笔后、各像其形、书道。
东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疑)
学书之道、通人志士可学、学碑、心意、依法、凝神静思;存思、意别、形势、书贵沉静、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曲直、藏出、起伏;臻本、识源、存意、博识、增妙、更新、开悟、取势、正法、务道;真体正作、金石之丽、凝脂之密、积功;书气、达道、逸、静、法。
南朝虞和论书表形、法、真正、体趣、研玩。
南朝王僧虔论书、又论书、笔
意赞
书道、神采、形质、心手达情。
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 书
启、论书启
反古归真、学法。
南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
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
巧趣、机神、独运、意、
理、思、积学、道心、爱道、字势、文采、气骨、品、工、笔道、德体、会理。
南朝庾肩吾书品
书品、君道、味、趣、尽形得势、工拙兼效、门法、羲之之道、宏才、偏艺、法、则。
历代有关书道的主要论文概况
书道之研究
文/程方平
唐阎立本绘《萧翼赚兰亭图》体现出唐太宗对书道,尤其是王字的钟爱
南朝庾元威论书得法、得体、得宜、留心、用、法度、天性。
南朝颜之推杂议“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法、法书、玩习、“此艺不须过精”、“慎勿以书自命”、体、渊源。
唐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
传授诀、用笔论
志逸、合度、折中、斜正如人、审字势、天挺、功力、合乎古道。
唐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论、
劝学篇道、书道、书法、心正气和、自悟、造意、心为君、象本、气、趣、自然劲健、纵心奔放、字无常体、质、理、达性通变、曲尽而知、志意专精。
唐李世民笔法诀、论书、指
意、王羲之传论
书学小道、留心、神和、心动、中规中矩、专精、作意、劲健、气、详察、识端、心摹手追。
唐孙过庭书谱道、变、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悟、义理回归、兼善、领要、心通、刚柔合体、平险平、通会、随性为姿、近
取诸身、无间心手、忘怀楷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执、使、转、用。
唐李嗣真书后品德上艺末、神交、觉悟、超逸、规法、师心、自然逸气、独任、天才、神骨、习、达。
唐张怀瓘书议、书估、书断、
文字论、六体书
论、论用笔十法、
玉堂禁经、评书药
石论书道、翰墨之道、合道、知道、正道、造字设教、大道衰而有书、变通、妙用、和天地人三才、至精、穷物合数、变类相召、法式、骨力、独步、创意物象、心手随变、达节、合于自然、劲骨丰肌、穷灵尽妙、指趣、尚异好奇、及古、理一、为用、识书、灵变无常、法、悟、润、书能入流、教化。
唐吕总?书品优劣古质、精熟、异趣、逸势、天性、功、独步、新意、随身万变、超然不群、骨气。
唐窦眾、
窦蒙《述书赋》及语例
字格
乐道、尊道重德、书资士以为用、士假书而有始、神悟、任道怀仁、书法、志道、秉律、正笔、古质、去凡
忘情、任朴不失、天机、独运成器、执德、意态、专成、高古、老嫩、拙、熟、险、礼、浮浅、典、滑、闲、
放、法、则。
唐蔡希综法书论道、书法、儒素、道、适意任情、用功、归、筋脉相连、意在笔先、意殊、齐古、圆畅。
唐徐浩论书源流、法、体、风流、面目、书无百日功、德上艺下。
唐李阳冰论篆理、法、志、意、度、体、随手万变、任心所成、“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宗旨、淳古。
唐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
意
道、知道、笔法、自悟、师学、妙、能、布置、异势、齐古、沉着、法、度、规矩、适怀、合宜、理。
唐怀素自叙笔法、笔力、气概通疏、性灵豁畅、“志在新奇无定则”、心手相师、合宜。
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
草书
自然、得。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墨道、笔法、笔力、法、势、用、相称、相合、心中布置。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心、气、神、道、无象之然、通术。
唐刘禹锡论书中道、诚、德、艺。
唐卢携临池诀法、家法、诚、自在、气脉均匀、自然、准、神格、相得。
唐释亚栖论书通变、体、法、自立、书奴。
宋欧阳修试笔、与石守道书道、法、艺、趣、工、乐心、学书工拙、熟、近用、笔法、准则、通、得意忘形。
宋程颐二程全书作字须用敬。
宋苏轼论书道、书艺、古人法、神、气、骨、肉、血、笔意、无定法、虚、宽、法度、得、用意、“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变古、家学、师友渊源、风采、逸气、天然自工、标准、造微入妙。
宋朱长文续书断妙与道参、书法、书教、艺出天纵、道、师法、贤不肖皆可学、法帖、书神、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理、手
与神运、艺从心得、功、变、骨力、法度、意和笔调、意古笔老、三味。
宋黄庭坚论书道、拙多于巧、入神、用心、心意闲澹、法、心手相知、有韵、无法、深解宗理。
宋米芾海岳名言心贮、随意、自然、古雅、立家、分、法、俗书、奴书、变格、超世真趣、得趣、“心既好之,随手落笔,皆
得自然,备具古雅”、骨格、秀润、布置、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宋赵佶?宣和书谱•叙论道、法、法度、高古、改观。
宋董逌广川书跋取道致远、道心、法、法度、至处、艺、家学、旋曲中规、得法、变化开合、用之适当、气质浑重、势巧形
密、度、如意、“忘其笔墨而寓其神”、气、养心于虚静、体裁、高妙、自然、随机制宜、不守一定、神明
潜达、“成于心而放乎技”。
宋赵构翰墨志道、笔法、法书、书法、精神、识思超妙、功均造化。
宋蔡襄蔡忠惠集法、书法、法度、古意、通、神妙、天资、门户、神、气、体势、精神、意欲、工拙、异、逸、相参、清简、虚
旷、韵胜、自然可观。
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笔法、心手两忘、自得、入神、入妙、自得、适宜、精神、位置、规矩、展拓。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道、法、运笔、悟、势、变法、工、家范、体格、书意、入规矩。
宋陈槱负暄野录造妙、笔法、书法、骨法、体变、合古、神气、院体、悟入、经目著心、善学。
宋赵孟坚书法钩玄(辑录)道、法、书法、知量、学唐不如学晋、平正恬淡、体、究本、院体、逸笔、笔法、气骨、“晋宋而下,分面南
北”、法度端严、萧散、妙。
宋姜夔续书谱书法、圆劲古澹、书判取士、科举习气、飘逸之气、取法、下笔有源、体、变态、风神萧散、变法、野逸、
笔意、效古、出奇、宽闲圆美、方圆、向背、情性、有眼。
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道合自然、用笔之道、笔法、变通、笔理、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
宋朱熹朱子全书法、法书、书学、法度、意象、法缚、法脱、超然、奇、胸襟流出、谛玩心画、笔法、教方正、取法不可不
端。
宋沈作喆寓简修身学道、笔法、书技、家学、法书、艺、取象工妙、传神、风气、以拙见容、通变、别立机杼、运思、识
真、超逸绝尘、不失正体、意、“不得心法不能造微入妙”、渊源、“知学问不专,闻见不博,孰见其有
所得”。
宋刘正夫论书会于道、“字不美观者必古”、书学、自为。
元郝经叙书、移诸生论书
法书道、“以道进技,书法之原”、“心手相忘,从容中道”、造道深、书法、心法、“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凡行草之理,皆在其中”、“从技入于道”、笔法、独步、法度、“技极而意无穷”、笔意、知法、知变、“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穷理、澹然、神在意存、尽为自然造化。
元赵孟頫松雪斋集书法、法书、有志、专心、得意、师法、调和、笔法、文章之气、容德兼备、骨体清澈、“正自不免于俗”、
书由文兴、变。
元释溥光雪庵字要法、理、书法、师古、教规矩、教有方、笔力自然至妙、眼观心算巧布置、形势、奇、宜、象简、笔意、应
和。
元韩性书则道、书道、理、书法、法度、体、师心自用、自然。
元郑杓、
刘友定衍极道、书道、道一、书理、法出于道、笔道、书通天地幽密、道、理、法、妙、用笔、取正、浑然无迹、洞融天籁、通乎造化、自然、形势、意象、自得、书义、师法、法则常在、法变、中庸。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骨法、筋法、圆、方法、分布、变法、法书、情、气、法书。
元无名氏书法三昧书法、品高、法古、先修诸德、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法书、变、心手悠然、“知所趋舍,为书中仙”、中
处、破体、俗笔。
明解缙春雨杂述道、书法、精熟、自然。
明丰坊书诀变法、法度、用笔。
明项穆书法雅言道、书法、道统书源、翼卫教经、冀追前哲辩体、形制、品格、资学、规矩、常变、正奇、中和、神化、心
相、取舍、功序、器用、知识、由中发外、三品、大成、妙出无为、合宜、会通古今、次第。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犹有道君子泊然内运”、法、意、法度、出尘意、韵度、蕴。
明张绅论书道、法、宜、意态、法度、本原、凝神存想、乘兴下笔、映带变换、情状、形势。
明孙鑛书画跋跋“从容中道”、道、道成、书法、规矩、笔法、“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恶道、天趣、风骨、(字)以人重、
笔势、风度、神采、沉著、入木三分、生气、时代使然、得意、写经手气、书家派、出尘意、师笔、少年书、
淳古、匀净、时书、俗体、俗笔、俗意、俗气、古法、究心、形不似神似、“书日进,诗日退”、入格、逸态、
雅趣、态、自快、“周旋中礼,从心不逾矩”、晋法失久、入圆境、汉意、魏晋天然态、萧散自在意、姿态自
溢、熟而浑化、雄古气、心印品、磊落自肆、以官重、本色、章法跌宕、气格、戏笔、体严用和。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书道、学道、翰墨小道、书法、魔道、恶道、新意、巧妙、化境、会趣、入室、用笔、习气、知变、心眼相
印、神理、应酬字、规格、能辨、俗气、唐人以法为蹊径、险绝、古淡、淡意。
清万经分隶偶存法、式、模、适意、法门、迟重、古意、本、状、笔法、殊好异制、拙朴、光润、变体、神情气韵。
清何焯义门题跋法、艺、专精、得其神、神骨、工、拘、殊耐寻玩。
清翁振翼论书近言法由理出、法、书法、圆美、虚心、知精微、意、病笔、弱笔、精神具在、笔意、雄古、美备避熟、知源
流、家法、“饶有机趣始工”、外道、境界、“谨严中纯是才气”、意外巧妙、“用笔千古不易”非死法、
骨气、弱俗、浮躁、功夫变化气质、霸气、台阁气、书平正便俗、奇而法。
清杨宾大瓢偶笔道、一贯之道、从容中道、小技与大道和、理、悟入、书法、用意、神采、古雅、悟、风度、力量、姿致、径
庭之别、笔法、宜、法度所窘、平淡天成之趣、老成、唐人遗风、六朝气、画字、“外国人亦可畏哉”、
“古来书家类无常师”、变、随意兴、“艺至于工,反为人役”、境界、近野、近俗、近怪、近油、清心、
立教。
清王澍竹云题跋、淳化
阁帖考正、淳化阁
帖考证、古今法帖
考、论书賸语道、书道、恶道、有道之士、笔法、古雅、方整、清瘦、纵横自然、清虚、纯质、“碑中字未尝俗也”、“晋人澹古风韵”、“唐人方幅气习”、笔弱韵微、院本、风神朗畅、“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可为人书”、家学、门法、“以退为进,以离为合,乃适得其正”、似奇而反证、姿态、“品高、法古、力勤”、善学、“书法以人为本,无其本而但效其书,纵使无笔不似,亦优孟衣冠耳”、变化自足、风规自远、守拙、奴书、宜人之作、平淡天成之趣、游行自得之妙、得于意外、殊观、破、格。
清王昶春融堂集法、我法、则、原本、笔意、气、髓、手与古化、心与手化、工。
清梁同书频罗庵遗集道、书道、“学书一道,资为先,学次之”、法、理、气、自然贯注、势、神气相属、风雅、妙、“熟中有生者
乃佳”、“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古人陋习、心之所
好、“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神明意度、渊源书圣、各自面貌、以我之意。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雅道、博通、规矩、书卷之气、“天分、多见、多写”、守、变化、“原本古先,自出机杼”、魔道、老横古
厚、别开生面、适善、俗笔、自树立、别格、高古神似。
清冯班钝吟书要艺、法、理、常格、用笔千古不变、意、悟、贫人不能学书、书分南北、新意、贾俗气、病笔、书法只用笔
与结字、须自家主张、意在法中、“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心法、
本趣。
清笪重光书筏法、气、舒展、工巧、圆劲、“机致相生,变化乃出”、合势、功力、润则多姿、体度、殊势、书亦逆数。
清宋曹书法约言书法、学书在心、“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书法之要先
别乎古今”、学规矩、思运用、布置、神采、悟、草书贵通畅。
清梁巘评书帖书统、书法、悟、通玄、执笔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派、俗、弱、单、怪、有养之品、气
骨、入神、天分、魄力、火候、气韵、成家、上逼古人、神骨、学古、博涉、反约、风韵、恶道、变通、潇洒、造
极、“学书勿惑俗议,俗人不爱,而后书学进”、正格、沉著坚实、醇正和平、步趋古人、学书如穷经。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书法、意度、家法、入室、天然、自知、离形得似之妙、法书、意趣、神境、应酬笔墨、老重、自信、秀处
如铁、嫩处如金、渐修顿证、小成。
清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
跋尾
法、书法、意、韵、笔法、骨力、形势、俗、书工、志、神融笔畅、门径、心平气和、书分南北、破体。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悟理、书法、造诣、传法、本、识、用笔、专诣、心领神会、力行无怠、法书、识鉴、书眼、“书虽曲艺,造
诣无穷”。
清钱泳书学书道、书法一道、“书画虽小道,其理则一”、篆隶之道、书法、书法分南北宗、时尚、气息、三昧、正
宗、自为创格。
清阮元南北书派论道、书法、溯源、门径、书分南北派、通变、品题、书法之祖、变、自立、界格、法书。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书道、书之道、法、理、“法必心悟”、书艺、“艺之精者,必通乎道”、墨法、导源、“古人书有定法”、
拙、笔法、求古、趣、气、势、艺、能、悟、精神、气、匠、门户、藩篱、圆、简、中庸、格致、家法、笔法、字
势、“穷变态和情调”、雅有神解、心手双畅、“势远意险之妙”、立极、求变、形神皆肖、姿致中出古
淡、朴学、“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志气、风规、骨气、和而不同、“独行之士,偏玩所乖”、韵。
清刘熙载艺概道、书法、书脉、立象尽意、本、用、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相兼、有制、变化无方、意、神明自得、形状、
流通照应、大齐、居动以治静、简而动、、详而静、宗法、典则、韵、俗、“以笔为质,以墨为文”、骨气、
相避相形、相呼相应、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书气、心思微、魄力大、归朴、损益、“写字者,写志也”、
通仙、炼神、炼气、炼形、观则、“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古化
为我、观物、观我、才度相兼。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道、理、“道也通乎艺”、“艺也进于道”、法、意法、心画、穷追极究、淋漓酣畅、“我顺笔性,
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自然、变化从心、习气、天趣、观止、用敬、用心、败笔、笔意、间架、
虚处、字中有字、“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肌理、台阁、官样、“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
机”、胆、养气、才情、学问。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书之为道、“书虽六艺事,而未尝不进乎道”、法、韵致、源流、法度、气味、忽笔、性灵、“一气贯注,操
纵在心”、学力、杀气、立品、院体、精意、不囿家法、虚实并见、奴书、笔中求骨。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道、书道、小道、“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书道有天然、有功夫”、圣道、大道、道无大无小、
无所往而不进于道、书法、“书法亦有佛法”、法、理、妙理、“新理异态、古人所贵”、穷理、•精神、面
目、工拙、小技、原书、尊碑、体变、本汉、卑唐、品、述学、变之道、书学、体势、蓄德、流派、家法、师
法、变古、气体、雄强之气、南北书派、爽健、朴拙、善用其意、别开生面、神思偶合、本师、大能、洞达、
导源、善学、疏密、茂凋、舒迫、厚薄、和争、涩滑、曲直、纵敛、运笔、悟、得、自然、序、体备。
清章太炎小学略说道、书契之道、理、本、法、变、多识、正、创新、独异、形模、神采、得津、韵味、由巧入拙、古法、弱。
清徐谦笔法探微法、笔法、天资、妙、意、体、宜。
近代王潜刚清人书评道、外道、法、雄健、神妙、变化、清健、妙、古雅、巧、大成、古泽、金石之味、才、不凡、朴拙、互参、俗
气、书卷气、意趣、法度、分门之见、功夫、韵、空灵之气、资质、独树一帜、“寓神明于规矩之中”、秀
雅、转益多师、古意、意态、应酬之作、、自然。
近代李祖年翰墨丛谭笔墨之道、小道、“能令生气远出,陶养性情”、书法、“人品学问往往出于中”、变化从心、悟、书画通、
神妙、姿态、精、酷似、好怪、大成、自然、妙、金石气。
近代钱振煌名山书论道、因书悟道、“夫道若大路然,书犹是也”、“美哉书之合于道也”、中庸、古法、工、宜然、度、敬、气
习、“心信手、手信笔”、自然。
近代张宗祥书学源流论作书之道、分道、旁门外道、法、体、代有不同、改革、雄浑、恣肆、工秀、气象、多能、法度、殊、统系、
类聚、识、漆书不能学、授受、工巧、规矩、“去古之拙以存其巧”、纯、迷、知择、风、含蓄、宜、韵、气
势、天趣自然之妙、格、圆通、情性变化、精神、忌成见、忌附和、忌妄议、忌薄今、工拙、派别。
近代刘咸炘弄翰余沈道、书学、法度、西风东播、书画并重、派别、流弊、类、家、特异、妙、风格、志、精、体势、南北书、洞
达、平、学力、意态、变。
根据以上检索,从汉代至近代,可以见到的主要书论几乎都提到书道,并以此做统领论及相关的问题。
由此可以断定,在中国的历史上,研究、实践美学、哲学层面的“书道(书统、书理)”是主流和上位的探讨,而书法、书艺、笔法,以及意、韵、技法等评价均是处于从属地位。
如《书谱》是历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书道研究论著,几乎多谈及与书写有关的道、书道、翰墨之道、小道等;元郑杓、刘友定《衍极》在论书时明确指出“法出于道”,论及了“书道”与“书法”的应然关系;清末包世臣、康有为的书论为当时经典,而其中亦畅言书道,罕言书法。
不可否认,近两千年的中国书道探索是内容丰富、思想开阔、具有多元倾向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书坛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不仅注重传统,也留意相关文化、甚至国外探索对书道发展的促进,对书道的研究始终处于“与时俱进”的积极状态之中。
及至当代,书道资源日益丰富,有更多的研究与实践者涉猎和探讨书道的问题,为书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在当代研究书道的各类著作、论文和读本中,虽然
多数著者均以“书法”为一级概念,但有关“书道”的探索依然没有停滞,并引进了西方美学、艺术哲学、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视角与方法,对书道研究加以丰富和改善。
尽管如此,笔者依然认为,相关的研究应该回到书道的本体层面加以展开,使中国的书道传统得以积极、理智地延续。
除了理论和思想层面的探索而外,技术领域里的进步也使书道研究更有深度。
如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也对书道的探索有启发意义:2008年在首都体育学院,中日学者在运用脑血流测试等脑科学方法研究学习和训练的相关案例时,将书法也作为典型的案例。
当时笔者有幸作为研究者和被试在书写楷书、隶书和行书的过程中进行了测试。
初步分析成果是:在书写之前和之后,脑功能区血流的状态相对活跃,而进入正式的书写过程时脑功能区的血流反而比较平稳。
这说明,书写活动本身需要专注,而这种专注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创作,也有利于脑血流的平稳。
可见,在书道实践与创作中,身心是相对和谐与相互支撑的。
因此,注重“道”与身心、技法等的关系有助于今人以现代技术做支持,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书道的价值。
因为,在书道实践和相关创作的过程中,书写不仅是学习过程,也可以承载人们的性格、潜能和其他教育的功能。
这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中国先人的设想,为书道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学、脑科学等方面的支持和依据。
不可否认,书道的研究自从当代被“书法”的探讨取代以来,在哲学、美学、文化等层面的研究与探讨确
笔者在研究书道的过程中曾参与脑图测试
实薄弱了,一些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往往用演绎的方法,以中国书道的资源加以填充和说明,难以真正深入地挖掘和领会这一丰富、开阔领域的无穷宝藏。
为此,我们需要在梳理书道源流、深入研究书道思想的基础上,依托“书道”本元展开多元化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国书道的复兴与发展提供更科学、更适宜、更具创新潜力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福才)
平等与差异、人文与实利、古与今、理想与现实等多层次、多维度矛盾关系的辩证把握,创造性地提出了“全人、全生、全民、全面、全球”的“五全教育观”。
凝聚在这个“全”字上的,是他那贯天人、通物我、越古今、会东西的高迈思想境界,既现实而又超现实的、全球视野与本土情怀相融为一的学术气象。
前述《美苏两强的教育比较观》,就是他在这一超越视野中观察世界、把握未来的思想成果。
它既是比较教育学的学术佳作,更是对新中国教育未雨绸缪的理论规划。
正因有此超越视野,他才能在20世纪50年代举国上下一边倒地学苏联、彻底否定欧美教育及其教育学(特别是杜威的教育理论)的气氛中保持清醒头脑,做出理性判断并仗义力陈其弊。
[7]他因言罹祸,成了全国教育学界的“大右派”。
可以说,这“右派”,大就大在广博深邃的思想上。
陈友松的论文篇幅多不大,常在一二千至四五千言间,但能取精用弘、气宇轩昂。
细心的何光荣先生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国父诞生的时空背景》全文约1300字,引述西方诸子10人;《时代的分析》约2 600字,引述中外名哲17人;《儿童研究运动对儿童学的贡献》约2 400字,引述学者15人……若非出神入化、胸有成竹,如此广征博引,必定枝蔓繁复,难以卒读。
参考文献:
[1]方辉盛,何光荣.陈友松教育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陈友松.莽苍苍斋新旧诗[J].厦大校刊,1937,(17).
[3]温克刚.涂长望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19—21.
[4][5][6]方辉盛,何光荣.陈友松教育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90、501—502、492—495.
[7]陈友松.教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N].文汇报,1956-04-3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刘福才)
(上接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