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电集团公司XX煤矿技术改造设计安全专篇【共十章266页,一份非常好的专业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煤电集团公司XX煤矿技术改造设计安全专篇【共十章266页,一份非常好的专业资料】
XX煤电集团公司XX煤矿
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
篇
说明书
目录
修改补充说明 (1)
前言 (2)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安全条件 (10)
第一节井田概况 (10)
第二节安全条件 (12)
第三节矿井设计概况 (31)
第二章矿井通风 (81)
第一节概况 (81)
第二节矿井通风 (82)
第三节矿井降温措施 (107)
第三章粉尘灾害防治 (111)
第一节粉尘 (111)
第二节防尘措施 (112)
第三节防爆措施 (118)
第四节隔爆措施 (122)
第五节矿井地面生产系统防尘 (126)
第四章瓦斯灾害防治 (128)
第二节防爆措施 (128)
第三节隔爆措施 (131)
第四节开采煤与瓦斯突出煤层防突措施 (131)
第五节矿井瓦斯抽放 (143)
第六节三条生命线 (159)
第五章防灭火 (161)
第一节概况 (161)
第二节开采煤层自燃预测及防治措施 (161)
第三节井下外因火灾防治及装备 (162)
第六章矿井防治水 (174)
第一节矿井水文安全条件分析 (174)
第二节矿井防治水措施 (188)
第三节井下防治水安全设施 (194)
第七章井下其它灾害防治 (201)
第一节顶板灾害防治及装备 (201)
第二节开采冲击地压煤层的措施 (205)
第三节爆破材料库 (205)
第四节提升运输事故防治措施及装备 (208)
第五节电气事故防治措施及装备 (221)
第八章矿井集中安全监测监控 (227)
第二节安全监测、监控和传输设备选择 (229)
第三节监测设备各类传感器的布置 (234)
第四节井下各类传感器装备量 (236)
第五节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运行可靠性分析 (236)
第九章矿井安全检测及其它装备、矿山救护队 (238)
第一节矿井安全检测及其它装备 (238)
第二节矿山救护队 (240)
第三节矿山保健设施 (241)
第十章劳动定员和概算 (243)
第一节劳动定员 (243)
第二节投资概算 (249)
第三节概算汇总表 (252)
修改补充说明
鉴于井下地质条件改变,实体工程与原设计有较大出入,平禹煤电公司XX矿又委托我院对原设计进行修改,本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①采区下山中部车场标高由-300m改为-240m水平②由于首采工作面煤厚变化较大,落差小于1m的断层较发育,首采面21040由原设计的综采工作面改为悬移支架炮采工作面③为便于实施疏水降压工程,提高矿井排水能力,-240m泵房排水设备由原设计的MD280-80×8水泵5台(额定流量:280m3/h,配隔爆型异步电动机YB630S2-4,6kv,900kw,)改为MD450-60×10型6台(流量:450m3/h配电机:YB630M2-4,1120KW/6000V)④地面新增瓦斯抽放泵站一座,安装2台型号:2BEF-42,流量156m3/min抽放泵。
基于以上原因对原初设进行了修改,《平禹煤电集团公司XX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也进行了相应的修编。
2010年5月22日,XX煤矿安全监察局豫南监察分局组织专家对XX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交的《XX煤电集团公司XX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修改)》(以下简称《安全专篇》)进行审查。
我院随后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对《XX煤电集团公司XX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并上报。
前言
一、项目概况
平禹煤电公司XX矿原隶属禹州市XX矿业集团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方国有企业。
2004年为平煤集团兼并,划归平禹煤电公司管理。
XX矿建于1975年,开采二l煤层,一对片盘斜井开拓,中央分列式通风。
1981年、1991年经过两次技术改造,矿井生产能力由原来的0.03Mt/a提高到0.15Mt/a。
2003年3月由焦作矿务局工程勘察设计研究所完成《XX省禹州市XX矿业集团XX矿二水平初步设计》,设计二水平生产能力为0.21Mt/a,并根据此次设计进行了部分井巷工程的施工。
2009年核定生产能力为0.29Mt/a。
XX井田以云盖山断层为界将煤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经30多年开采,可采资源枯竭,一水平回采已经结束,下部分新区开发是矿井继续发展、生产能力达到0.29Mt/a的唯一出路。
由于受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深度和地表村庄、河流、水库的条件制约,下部煤层开采比较困难。
若重建新井,工期长、工程量大,且现有工业广场、各生产系统、生活福利设施均不可利用。
经有关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技术论证,采用水平下延开拓方式对XX矿下山采区进行开采。
XX矿于2004年10月完成了《XX矿业集团XX矿二水平通风系统补充设计》,但XX矿在二水平的开发过程中,发生了三次煤与瓦斯动力现象,经煤科总院重庆分院研究,认为这三次煤与瓦斯动力现象,均属于煤与瓦斯突出,并将XX矿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所开采的
二1煤层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煤层。
《煤矿安全规程》第179条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第10条的规定:对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治突出煤层突出的设计。
按照上述两个文件规定,并使各个系统能够满足年产0.29Mt的能力,从采、掘、机、运、通等各个方面对XX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初步设计。
根据煤安监监一字(2002)65号《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受平禹煤电公司XX矿的委托,我院于2009年1月完成了平禹煤电公司XX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编制工作。
二、编制设计的依据
(一)批准文件
1、豫煤行[2008]522号《XX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平禹煤电公司XX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的批复》
2、中平办〔2010〕13号转发《XX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2009年度全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豫工信〔2010〕66号)
(二)法律、法规及条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炭)》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6、《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三)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
1、《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2、《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
3、《煤矿瓦斯抽放规范》
4、《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5、《矿山电力设计规范》
6、《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7、《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8、《煤矿安全规程》
9、《矿井水文地质规程》
10、《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11、《煤矿救护规程》
12、《煤矿井下低压供电系统及装备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13、《煤矿瓦斯抽采指标》
14、《煤矿矿工通风开采技术条件》
15、《煤矿(井工、露天)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标准》
16、能源部基设[1990]71号《矿井初步设计编制内容》
17、《采矿规程设计手册》
1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四)其它
1、平禹煤电公司XX矿工程设计委托书。
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2007年4月完成的《XX省平禹煤电集团公司XX矿矿井地质报告》。
3、煤安监监一字(2000)第17号关于发布《煤矿矿山救护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4、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安监监一字[2002]65号文发布的《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内容》的通知。
5、《XX煤电集团公司XX矿矿井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主要机电设备器材目录。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设计充分利用矿井原有各生产系统开拓二水平采区,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尽早形成生产能力,确保XX矿稳定、持续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和工作面单产能力,简化生产环节,实现合理集中生产,同时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
如在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治理上,结合矿井实际,采用高位抽放的方法对瓦斯进行治理;在主、辅运输系统方面尽可能减少环节,实现生产的连续性,既能提产增效,又可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生产。
四、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安全评价
(一)设计的主要特点
1、开拓开采系统:本次设计主采煤层为二1煤层,煤层为一走向北东40~45°、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采区范围由15个平面直角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为-10m至-550m标高,东以竹园沟、文殊正
断层为界,西以井田边界为界走向长2.1km,倾向宽约1.1km,资源/储量估算面积为3.34km2。
根据地质条件、矿井上部原有巷道开拓布置条件以及受地表村庄制约等综合因素分析,经方案技术论证、专家审议,并报请有关部门批准,设计采用在-10m水平布置两条石门,穿过云盖山断层,以一对皮带下山、轨道下山对下山采区进行开拓。
考虑到下山采区煤与瓦斯突出的情况,布置专用风井和专用回风道,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基本保障。
2、通风系统:矿井采用中央分列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即主、副斜井进风,回风井回风。
主扇为轴流式风机,运行效率高;全矿井反风利用主扇风机反转实现,区域及局部反风,通过巷道布置和井下通风设施来实现,反风设施能在10min内改变巷道中风流方向,风流方向改变后,通风机供给风量不小于正常风量的40%;矿井风量按瓦斯涌出量及总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不超过0.75%计算风量,并考虑了漏风系数,能保证每一个作业点的风量,风量充足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通风系统简单,管理方便;通风设备考虑了备用。
因此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抗灾能力强。
3、瓦斯防治:根据中平办【2010】13号文《转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2009年度全省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批复的通知》,本井田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为保证矿井安全生产,设计采用加强通风冲淡稀释瓦斯、底位抽放瓦斯同时加强检测、监控等综合措施。
4、防尘、防爆、隔爆:针对煤层煤质较松软,产尘量大,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的特点,设计中采用煤层注水;加强采、掘、运的喷雾
洒水、湿式钻眼、水炮泥封孔、及时冲洗巷壁、清扫和刷白巷道、采用合理的风速、风流净化、个体保护、环境检测和设置水幕等综合防尘、防爆技术措施,降低和减少了煤尘。
并采用设置水棚或水袋等隔爆措施,以减少煤尘和瓦斯爆炸造成的危害。
5、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计配备了一套“KJ70N”型集中监测监控系统,符合AQ6201-2006标准规定,井下设备配置符合MA证书规定。
该系统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断电控制器、声光报警器、电源箱、避雷器等设备组成,符合AQ1029-2007规范规定并能实现手动遥控断电功能。
具有模拟量、开关量、累积量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打印、声光报警、控制等功能,用于监测甲烷浓度、一氧化碳浓度、风速、风压、温度、烟雾、馈电状态、风门状态、风筒状态、局部通风机开停、主通风机开停,并实现甲烷超限声光报警、断电和甲烷风电闭锁控制。
6、井下电气设备选型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井下各变电所均采用矿用隔爆型高压真空配电装置及矿用隔爆型断路器,同时对井下机电硐室,电气设备防火、提升运输事故的防治等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今后在生产中要加强管理,保证做到安全生产。
7、矿井防灭火:矿井在建设和生产期间严格执行《矿井灭火规范》,防止火灾发生。
XX矿煤层为不易自燃煤层,防灭火主要考虑外因火灾的防治。
矿井井上、下按照《矿井防灭火规范》配备了完整的消防洒水系统及消火栓,此外在地面主要建筑内和井下机电硐室内配备了各种灭火器等防灭火设施,维护利用好这些设施能有效地防治、
控制火灾。
8、矿井防治水:本矿为中等水文地质类型,设计采用了除留足煤柱外,还配备了足够的排水设备和探放水设备,采取探放水措施来预防水害事故。
生产中要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9、顶板管理:本矿井煤层顶底板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中粒砂岩,设计对主要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均选用了安全可靠的支护材料,并配备了各种压力计和测力计,能及时掌握支架受力状况和矿压显现,根据不同的围岩情况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能有效地控制顶板冒落。
10、平禹煤电公司XX矿技术改造初步设计专篇工程设计范围包括井巷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及设备购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安全工程概算总投资6614.75万元,其中,井巷工程1735.41万元,土建工程788.75万元,设备及工器具购置1696.17万元,安装工程1865.87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95.81万元,工程预备费432.74万元。
五、问题与建议
1、在XX矿现有巷道条件下,二1煤层的有关瓦斯基本参数是在-240m标高附近测定的,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我《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相关规定,在开发二水平下山采区时应加强瓦斯监测的力度,保证安全生产。
2、鉴于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和XX矿由原来的低瓦斯矿井直接到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特殊情况,对矿井今后的防突工作提出以下几
点建议:
(1)要建立专门的防突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掌握突出动态和规律,制定和组织实施防突措施,填写突出卡片,积累资料。
(2)配置必要的防突装备和自救设备。
(3)开展对各级职工的防突知识培训教育,熟悉突出预兆和防治突出的基本措施,事故发生时的救护方法及救护设施的使用操作。
(4)由于矿井为单一煤层开采,应采取抽放瓦斯作为区域性防突措施,本次设计要求矿井采用低位抽放的方式对瓦斯进行治理。
(5)石门揭煤、煤巷和采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要经过实验考察筛选,并确定出适合本矿条件的临界值。
3、XX矿自建矿以来,共发生较大的矿井突水16次,所以在掘进、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监控水文地质情况,做到“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安全条件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位置交通
XX矿位于XX省禹州市西27km文殊乡境内,东距许昌市60km,南至平顶山市48km。
区内乡镇简易公路四通八达,许(昌)洛(阳)公路从井田东部通过,交通条件便利。
另有平(顶山)禹(州)准铁路及平(顶山)禹(州)准铁路。
为本区煤炭外运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见图1-1-1。
图1-1-1 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势与水系
井田位于颖河、汝河分水岭地带,属山区与平原接壤过度地段,为冲击、洪积山前丘陵地貌。
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标高+210~350m,相对高差140m左右。
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乌江河为井田内唯一季节性河流,流经井田深部,旱季几乎断流,雨季水量增大,动态受大气降水控制。
三、气象、地震
本区属半干旱大陆型气候,年最高气温为42.9℃,最低气温为-13.9℃,年平均气温为14.3℃。
年最大降水量为907.8mm(1977年),最小为430mm,平均635.4mm,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
年均蒸发量为1675.1mm。
年平均绝对湿度133.3毫巴,相对湿度68.7%。
夏季多西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西北、北和东北风,最大风速达19m/s。
冰冻期一般为11月至次年3月初,最大冰冻深度约为18cm。
本区为地震低于4级的弱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四、矿区水源、电源及通信
1、电源条件
本矿井供电电压选用35kV,电源为双回路,其中一回路为主供专用电源,由云盖山35kV变电站架一回LGJ-120长约5.2km的35kV 输电线路至本矿地面变电所。
另一回路为备用回路,由文殊35kV变电站架一回LGJ-70长约4km的35kV输电线路至本矿地面变电所。
2、水源条件
井下涌水作为水源,经处理后用于各个用水单位,这样能够充分
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并可以避免废水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五、主要自然灾害
矿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气象灾害,由于降雨集中在6、7、8、9四个月,雨量大时易形成洪涝灾害。
六、小煤窑开采情况
本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地方小窑数量众多,以开采浅部露头为主,规模不大,对深部煤炭开采无直接影响。
第二节安全条件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出露较好,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总厚1447.24m。
先将本矿井含煤地层从老到新(从下到上)分述如下:
(一)寒武系(ε)
1、中寒武统(ε2)
(1)毛庄组(ε2m)
下部紫色和绿色泥岩间夹薄层状浅灰色泥灰岩,上部中厚层状鲡状灰岩间夹薄层状暗紫色泥岩和浅灰色薄层状灰岩互层。
厚度大于57m。
(2)徐庄组(ε2x)
下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及透镜状灰岩,与下部地层整合接触。
上部为灰、深灰色厚层条带状灰岩,间夹绿色泥岩、鲡状灰岩、
致密灰岩及含海绿石砂岩。
全组厚度139.6m。
(3)张夏组(ε2zh)
下部为粗鲡状亮晶灰岩、生物碎屑一砾屑灰岩,富含腕足、棘皮、软舌螺,三叶虫动物化石碎片。
往下泥质条带增多,同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全组厚度171m。
2、寒武统―固山组(ε3g)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具不明显的细鲡状结构,顶部风化后呈灰黑色为其特征。
厚度115.0m。
(二)石炭系(C2)
1、溪组(C2b3)
浅灰色、灰色铝土泥岩,下部为紫红色,含赤铁矿中部大部具豆状、鲡状结构,含较多黄铁矿;上部致密块状。
平均厚7.8m。
底部铁铝层与下伏上寒武统固山组白云质灰岩呈平行不合接触。
2、太原组(C2t4)
即含煤地层第一含煤段,上界止于本组L1、灰岩顶面或L l灰岩卜黑色海相泥岩顶面。
厚41.32~63.33m平均55.09m。
本组为一套含薄煤层的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
根据岩性组合划分为三段即:下部灰岩段,中部砂泥岩段,上部灰岩段。
(1)下部灰岩段
由L1~L4四层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砂质泥岩和5层薄煤组成。
厚7.28~6.15m,平均厚18.72m。
(2)中部砂泥岩段
由灰色一深灰黑色砂质泥岩、中粒砂岩,两三层不稳定的生物碎屑泥灰岩及3~4层不稳定薄煤层组成。
平均22.56m。
(3)上部灰岩段
由3~5层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砂质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及2~3层不稳定的薄煤层组成。
平均15.40m。
在XX井田124~25勘探线附近约1km地段,上部灰岩被中粒石英砂岩替代,硅质钙质胶结。
底部粒粗含石英细砾石。
(三)二叠系(P)
1、下统(P1)―山西组(P1s)
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第二含煤段。
主要岩性由浅灰色、深灰色细一中粒石英岩屑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等组成。
平均93.69m,在二煤底板、大占砂岩上部及香炭段共有七个植物化石层,编号3~9,均富含植物化石。
根据砂锅窑砂岩(K2)的展布稳定,标志明显以及化石情况,山西组顶界的划分确定在K1的底界。
2、中统(P2)
(1)下石盒子组(P2x)
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性分为三、四、五、六四个含煤段。
①三煤段
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
含煤约5层,其中三9煤局部可采。
此段顶部泥岩大多可见紫斑,以此与其它煤段相区别。
本段顶界止于三、四煤段分界
砂岩,平均67.51m。
段内有5个化石编号为10~14。
②四煤段
由深灰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灰白色及浅灰色细一中粒砂岩及煤层组成,含煤3~8层,通常3~5层,四4煤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四2煤局部可采。
③五煤段
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灰白色、浅灰色中一细粒石英砂岩、民石岩屑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
④六煤段
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浅灰色细一中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
(2)上石盒子组(P2s)根据岩性组合和含煤特征分为七、八、九三个煤段。
①七煤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和浅灰色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
含煤6层,一般常见七2、七3、七4,其中七4煤层较发育,在XX井田以东局部开采,平均77.73m。
②八煤段
由灰色细一粗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深灰色,灰色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
含煤6层,平均79.83m。
③九煤段
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绿灰色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极不稳定的2~5层薄煤层组成。
平均厚93.36m。
上石盒子组总厚219.30~286.25m,平均250.97m。
3、上统(P3)―石千峰组(P3sh1)
(1)石千峰组一段,分布在井田内云盖山、牛头山、跑马岭,牛颈山山顶及东南坡,因其岩性坚硬,风化后形成独特的单面山地貌形态。
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略呈肉红色,与下伏岩层融合接触。
平均81m。
(2)石千峰组二、三段(P3sh2+3)
分布在井田深部边缘。
该组下部为灰绿、绿灰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泥灰岩透镜体,有时灰岩、泥灰岩相变为钙质胶结的泥岩,常呈球状风化,在泥岩中尚可见植物化石碎片。
平均179m。
(四)三叠系(T)
1、刘家沟组(T11)
(1)刘家沟组一、二段(T111+2)
下部相当于登封的土门组砂岩,紫红色、淡红色中一细粒砂岩夹钙质粉砂岩。
砂岩普遍具“红斑”,亦具少量浪成波痕,可见交错层理、波状层理、混浊层理、斜层理等。
平均85m。
(2)刘家沟组三段(T13)
相当于金斗山砂岩段。
为紫红色、淡红色中一细粒砂岩,夹钙质粉砂岩,岩性与土门砂岩类似,但砂岩“红斑”较密集,斑点较大,野外描述岩性特征时称“麻斑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及混浊层理。
平均厚130m。
(3)和尚沟组(T1h)岩性为砖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暗紫色
细砂岩。
残厚>85m。
(五)第四系
本区不发育,分布零星,主要为黄土,其次是冲积,坡积堆积。
厚度0~20m。
二、地质构造
XX井田位于云盖山矿区的东北部,其基本构造形态为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北东40°~45°,倾向南东,倾角25°左右,向深部倾角局部变陡,可达28°~32°。
井田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曲构造不发育,现把井田主要断层分述如下:
1、下白峪正断s层(F l)
构成云盖山矿区。
也是XX井田的下部边界断层。
从西南到东北沿下白峪、里杜沟、库房沟、刘家门、老君蛔进入本井田,向东经辛庄延至区外。
该断层向西由下白峪村西分岔至寒武系地层中,为区域性断裂。
走向NE40°~50°,倾向北西,北西盘下降,倾角40°~70°,长度16km,落差以中部里杜沟~刘家门带最大,约600~1000m,向两端减少至200~400m。
这一深部边界断层控制可靠,摆动范围不大。
2、竹圆沟正断(F15)
位于XX井田东北端边界断层,由主要断层F15和次要断层F16组成。
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55°~70°。
西南盘下降,落差100~150m,延展长度2.5km。
3、文殊店正断(F17)
F17为井田东北边界。
位于文殊店西,全被黄土覆盖,根据文殊店村东、西三叠系红色砂岩正走向上明显错开北端交于F15断层,断层走向北稍偏西,倾向东,倾角72°,东盘下降,落差50~60m。
井田东北边界在文殊店附近构造较复杂。
4、云盖山正断层(F3)
位于井田中深部,系一条贯穿全井田的走向正断层,分布在云盖山、牛头山、跑马岭南坡,出露位置大部被第四系覆盖。
仅局部地段和用槽探可以见到。
断层地貌特征十分清晰。
断层走向NE40°~50°倾向西北,西北盘下降,倾角40°~70°,延长10km以上。
落差30~100m,由西向东落差增大,在XX井田123~125勘探线附近最大,再往东延入陈岗区内。
5、云盖山支断层(F4)
位于井田东,走向正断层,倾向北西,落差40~50m,延伸长度约1000m。
因仅一个钻孔揭露,控制程度很差。
三、煤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
煤系总厚约700m。
分为九个含煤段,含煤约50层,煤层总厚约10.77mm。
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二1、四2、六2、七4四层,平均总厚6.8m,XX井田只采二1煤。
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2-1。
二1煤层层位稳定,呈不均匀的层状或连续的透镜状,煤厚度变化颇大,据井田内21个钻孔统计,煤厚0.24~12.43m,平均5.6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