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姓、什、么、双、国、王、方”等七个生字。
2.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姓氏文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你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姓什么。
(抽多个学生回答。
)
师: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班级里,就有姓王的、姓李的、姓刘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姓呢?
师:我们的姓是从祖辈传下来的。
中国人的姓有几千种。
有些研究中国姓氏的专家把常见的姓氏列了一个表,叫《中华百家姓》,读
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就像一首歌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改编的一小部分。
(教师板书:《姓氏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了哪些姓?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姓、什、么、双、国、王、方”,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1、集体齐读《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
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
华金魏陶姜……
哪位同学还可以说出更多的百家姓?
2、交流姓氏故事。
师:谁知道中国姓氏的来历呢?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哪一个姓氏的故事呢?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引入故事话题)
教师讲张氏背后的故事吧。
在很久远的过去,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的儿子挥很聪明,喜好狩猎,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此外,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也称为张氏。
张姓氏的名人有:西汉大臣张良;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伟大作品;还有现代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等。
由其他学生讲述其他姓氏的故事。
3、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
(2)介绍自己知道的姓氏,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3)活动总结:同学们,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大家
一起来说: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学会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学设计第【2】篇〗
2 姓氏歌
设计说明
本课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识字文,将一些常见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
全文节奏鲜明,易于理解和背诵。
而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教案设计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的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
借助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将识字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动画视频,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跟读。
2.自由交流:你在视频中听到了哪些姓氏?大声告诉大家。
3.说说自己姓什么。
在播放的视频文件中你听到自己的姓氏了吗?
4.揭题:中国的姓氏可真多!(板书课题:姓氏歌)
5.识记“姓、氏”两个生字。
(1)指生认读生字,注意读好后鼻音和翘舌音。
(2)交流: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姓”这个字?(作业本和考试卷上有“姓名”,经常有新同学问我:“你姓什么?”)
(3)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两个生字。
(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
(4)师指导识字。
姓:女+生(部首+熟字)
姓:妈-马+生 (减一减,加一加)
氏:纸-纟 (减一减)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诵读节奏感强的《百家姓》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质量。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并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
3.合作读文:和小组同伴一起朗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把你的想法和小伙伴进行交流。
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一同商议解决。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问,因此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趣味诵读,游戏识字
(一)诵读第一小节。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2.齐读第一小节。
3.师生采用问答的方式朗读第一小节,相机利用课件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读一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
(2)拓展练习: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
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等。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
5.拓展: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介绍我们的姓氏呢?
(1)课件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2)实践活动。
你姓什么呢?老师问,你来答!
你姓什么呢?同桌问,你来答!
6.识记第一小节中的生字(李、张、古、吴),介绍部首“弓”。
要强调“弓”字作偏旁时,要写得窄一些。
李:木+子张:弓+长吴:口+天
(二)诵读第二小节。
1.引读:(师)中国姓氏有很多——(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2.交流: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些姓氏吗?说一说,可以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两种方式来介绍。
3.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没有提到的姓氏,运用介绍新朋友的方式来展现。
(1)课件出示卡通女孩,做出打招呼的样子,教师配音:大家好,我姓钱,金钱的钱。
(2)课件出示其他卡通孩子形象,请学生为其配音,介绍生活中不常见的姓氏,例如文中的4个复姓。
4.教师相机采访,提问姓复姓的同学:“咦,你的姓氏怎么和一般人的不一样?”
5.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发现单姓和复姓
的不同。
6.拓展:在历史故事中,有一些人物姓的是复姓,你能举出例子吗?(司马光、诸葛亮、欧阳修等。
) 可引导学生从影视剧、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
上抽取。
7.齐读第二小节并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互动交流、自我介绍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范写指导,书写训练
1.教师范写“姓”“什么”,引导学生观察。
2.强调书写“姓”的女字旁时,横变作提,右侧不出头。
3.书写动漫展示“什”“么”,学生仿写。
4.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集中指导写字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识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巩固所学
1.指名读课文,能背诵的学生可以背诵。
2.做“介绍自己姓什么”的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方法:两人一组,仿照课文第一小节做问答游戏。
如: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2)学生开始游戏,介绍自己的姓氏。
3.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介绍自己的姓氏。
设计意图:通过做姓氏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
二、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本课姓氏生字的字卡,做姓氏认读游戏。
2.遮挡或折起字卡中“名”的部分,只留姓氏,开火车认读。
3.重点讲解生字“赵”“钱”,学习新偏旁。
(1)指名朗读生字。
强调“走”作偏旁时要写得细瘦,捺笔要平、长。
(2)介绍偏旁:“、钅”。
(3)说说一个字在作偏旁时和原来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出示剩余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
(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
(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
(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
(联系同学姓氏法)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三、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
(“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又”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
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
方——笔顺:点、横、横折钩、撇。
注意横折钩的“横”要短,微微向右下方倾斜,“钩”在竖中线收笔,末笔撇要舒展。
)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关键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8.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
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方法,为以后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1.把课文背给家人听。
2.请家人帮忙,找一找《百家姓》的书籍或者视频,读一读,看一看。
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可以做成姓氏卡片。
设计意图:借助拓展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姓氏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渠道识字。
教学反思
本课借助诗歌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与姓氏相关的生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识字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家人、同学和朋友的姓氏识字。
学生读文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文中提到的这些姓氏,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吗?学生立即来了兴趣,一生自豪地说:“我妈妈就姓‘胡’,‘古月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投入热闹的交流中。
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巩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将介绍姓氏运用于与新朋友认识的实践中。
本课提到的这些姓氏,并不能完全出现在同学们的生活中。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教学设计第【3】篇〗
教材编写意图: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学会用结构的方法、组词的方法、说笔画的方法等不同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姓氏。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是12个,要求会写的字是7个。
同时,认识三个偏旁。
教学目标: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
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第一小节中的6个生字,书写“姓,什、么、双”4
个汉字。
了解常见的姓氏,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一小节并练习背诵。
3.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
(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桌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师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
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区分了它们的字形,还学习了写字。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自己的家人还有哪些姓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五、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姓、什、么、双”
六、板书设计:
2.姓氏歌
李张胡吴徐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第二小节中的6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国、王、方”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二小节,背诵课文。
3.了解有关百家姓的小知识,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姓氏、什么、张、胡、吴、徐、许,指名认读。
2.说说自己班上还有哪些不同的姓氏。
3.师过渡:我们中国的姓氏有很多,古人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常见的姓氏,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姓氏歌》。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并出示词语卡片:中国、赵、钱、孙、周、郑、王、东方、上官,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赵、周”是翘舌音,“王、方”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3.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小节,画出其中的姓氏,再读一读。
(2)指名学生交流第二小节中出现了哪些姓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张贴相关卡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
葛、东方、上官、欧阳。
(3)再次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一认这些姓氏,并说说自己的家人或同学有哪些人是这个姓。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渗透一定的识字方法。
如:“赵、钱、孙”都可以用第一小节的汉字组合法来识记;“周”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土”加“口”;“王”是“三”字中间加一竖。
4.了解单姓和复姓。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黑板上这些姓氏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东方、欧阳、上官等,这样的姓叫复姓。
5.游戏进一步巩固:师出示一张姓氏卡片,班上是这个姓氏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示例:我姓严,金钱的严厉的严。
6.朗读并背诵第二小节: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通过拍手读感受其中的节奏,练习背诵。
三、适当拓展,激发兴趣。
1.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的姓氏有很多,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姓氏,你们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拓展学生的识字量。
3.师小结:古人也把常见的姓氏编成《百家姓》一书。
师简介《百家姓》:此书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
个,复姓60个,《百家姓》并不是按照姓氏人口的多少来排序的。
据最新的资料统计,“王李张刘”这四个姓氏的人最多。
4.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名人、现当代名人姓什么:学生自主交流,师适时板书。
(预设:诸葛亮姓诸葛,司马光姓司马,岳飞姓岳,周恩来姓周,等等。
)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第二小节要求会写的字:国、王、方,指名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笔顺,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教师范写讲解:“国”是全包围结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再封口;“方”字的笔顺中,第三笔是横折钩,略呈仰势。
学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百家姓》,知道中国姓氏有很多,其实,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历和故事,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去查一查自己姓氏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国、王、方”。
2.朗诵课文并做到熟读成诵。
七、板书设计
2.姓氏歌
常见姓氏:李、张、胡、吴、徐、许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单姓)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