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方言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天门方言属西南官话武天片,南依汉水与仙桃市隔河相望。
本文以彭市方言为依据,其他方言数据来自《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天门方言研究》和《汉语方音字汇》。
彭市镇位于湖北省天门市最南端,天门城区及以北地区与彭市镇语音稍有差异,主要是知庄章三等合口韵在天门城区及以北地区为撮口呼,在彭市镇大部分为合口呼,也有少数为撮口呼,如清水。
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16摄,只有遇、蟹、止、山、臻、通六摄合口,包括精、知、庄、章四组字。
本文从共时角度来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
一、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四组字中的表现
现代天门方言中,遇摄合口一、三等在精组和庄组中大多复元音化为“əu”,如“祖[ʦəu]”“助[ʦ‘əu]”;在知、章两组中保持后高单元音u,如“除[ʦ‘u ]”“猪[ʦu]”;蟹、山、臻三摄合口一、三等在精组中大多失去“u”介音,变为开口呼或齐齿呼,如“醉[ʦei]”“岁[sei]”“醉[ʦei]”“选[ɕi ɛn]”,在知、庄、章三组字中大多保留“u”介音,如:“追[ʦu əi]”“睡[su əi]”“涮[suan]”。
表1:天门方言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
精组知组庄组章组今韵例字今韵例字今韵例字今韵例字
遇合一əu 租
合三y 娶
u 猪
əu 助u 书
əu 续i
蛆o 所y 输蟹
合一ei
罪合三ei 脆uei
税止合三ei 随
uei 追uai
帅uei 睡y
隧山合一an
算合二
uan 涮
an
篡合三i ɛn 全
uan 传uan
船y ɛn 宣
臻合一ən 存
合三ən 遵
u ən 椿u ən 纯
in
旬通
合一
o ŋ总合三o ŋ松o ŋ中o ŋ种
天门方言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
鲜于名名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摘 要: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
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
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
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ʦ、t ʂ的,并且属于南京型。
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关键词:天门方言 精知庄章组 西南官话 演变
作者简介:鲜于名名,男,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35
二、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四组字的演变历史及条件(一)精组合口一等的演变历史及条件
现代天门方言中,精组遇摄合口一等演变为复元音əu,蟹、山、臻合口一等普遍失去“u”介音。
我们先来谈精组遇摄合口一等的演变。
普通话遇摄合口一等在精组字中演变为后高元音u,现代天门方言中遇摄合口一等在精组字中演变为复元音əu。
谢荣娥(2004)一文,明代后期的竟陵诗派用韵反映了当时的天门方音,据钟惺、
谭元春等人诗文的用韵,当时天门方音中遇摄与流摄相混押,其中多为模韵合口一等帮、见、疑、匣母,鱼韵合口三等敷、澄、书、来、微母,虞韵合口三等的非、奉、微、心、溪、疑、知、云母。
①明代钟谭诗文中遇摄与流摄相混押的韵语材料如下:
剖、秀、确、肘、吐、酒、口、扭、第、久、变、友、朽;
互、兔、暮、误、固、袖、昼、赴、措、怒、瘦、苗、墓、透、厚、日;绣、透、咪、鹉、俯、物、佛;友、手、忽、惚、予、如;
固、茂、月、则;
附、慕、据、汗、路、茂、故、恕。
现代天门方言中遇摄合口一等帮组字和见组字大多不与流摄相混。
如:
维鸟与木之偶然,初何心而相附?虽灵鹊之择木,乃枯杨兮其焉慕?方夫偏户绸缪,飞鸣拮据,倦形声之相喧,恐桑土之我汗。
尔其冬徐春初,烧荒刊路。
众林童然,偏何独茂?盖已烟日之向新,胡止条枚之如故?彼樵者之蛋蛋兮,何秉心之独恕!(钟惺诗文·《隐秀轩集·鹊巢赋·节摘》)
在此诗中“附、慕、据、汙、路、茂、故、恕”相押,其中“附、慕、据、汙、路、故、恕”为遇摄字,“茂”为流摄字,天门方言中“慕、路”两字今读为“m əu”“n əu”,其中“附、故、恕、据、汙”在现代天门方言中韵母为“u、y”,不和流摄相混。
明末竟陵诗派的韵文中,未发现遇摄合口一等精组字与流摄相混押的用例,在现代天门方言中遇摄合一等精组字与流摄开口一等合流。
可见,遇摄合口一等在精组字中变为“əu”最早应该不超过明朝末期。
遇摄合口一等“帮”组字和“见”组字在现代天门方言中大多不与流摄相混,而“端”组和“精”组字大多与流摄合流,前者有可能是受当时通语的影响,帮见组字向通语靠拢,而端精组字有可能是受语音内部演变规律的影响,高元音在舌尖前音声母后容易裂化为复元音。
从表1可以看出天门方言精组蟹、山、臻合口一等普遍失去“u”介音。
据张光宇(2006)《汉语方言合口“u”介音消失的阶段性》一文,天门方言合口“u”介音的演变属于武汉型,唇音声母、端组、泥组、精组声母之后“u”介音消失,其他声母之后“u”介音保留。
还可以看出天门方言蟹、臻、山三摄合口三等“u”介音保留程度是不平衡的,由强到弱为:臻>蟹>山。
(二)合口三等的演变历史及条件1.精组合口三等韵
中古合口三等韵一般有“iu”介音,今天门方言中古合口三等韵在“精”组字中的表现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完全失去介音变为开口呼,包括蟹摄的全部、止臻两摄的大部分字、遇摄的个别字;第二种是失去“u”介音保留“i”介音变为齐齿呼,包括山、臻两摄大部分字、止摄少部分字、遇摄的个别字;第三种是保留“iu”介音变为撮口呼,包括遇摄的大部分字、止山两摄的个别字。
从天门中古合口三等韵在“精”组字中的三种表现,可以看出:
一是山、臻两摄合口三等在变为齐齿呼之前,经历过“u”介音前化、声母舌面化的阶段。
从表1可以看出精组蟹、山、臻三摄合口一等普遍失去“u”介音变为开口呼。
而山、臻两摄合口三等
并没有和一等完全合流变为开口呼,而是大部分变为齐齿呼,说明在合口一等还没失去“u”介音之
36
前,山摄和臻摄(大部分字)合口三等“u”介音已经前化变为“y”,同时声母舌面化。
二是精组遇摄合口三等有个别字读为“i”韵,如“蛆[ʨ‘i]”,大概和山、臻两摄合口三等一样,先是前化为“y”,后和精组蟹、止、山、臻合口一等一起失掉“u”介音变为i,今天门方言遇摄合口三等多读为“y”韵,大概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
在应城、汉川和黄冈方言中精组遇摄合口三等读为“i”韵的更多,特别是黄冈方言精组蟹、止两摄合口三等也读为“i”韵(如表2):
表2:应城、汉川和黄冈方言中精组遇、蟹、止合口三等今读
娶遇合三趣遇合三聚遇合三脆蟹合三
岁蟹合三遂止合三
随止合三应城ʨ‘i ʨ‘i ʨ‘i ʦ‘ei sei ɕi sei 汉川ʨ‘i ʨ‘i ʨ‘i ʦ‘ei sei ɕi sei 黄冈ʨi ʨi —ʨ‘i ɕ‘i
ɕ‘i ɕ‘i
现代天门方言中,蟹、止摄合口三等个别字读为“y”韵,如“遂”读为[ɕy],“穗”读为[ɕy]。
说明天门方言有可能存在“支微入鱼”的层次。
据刘勋宁(2012)《“支微入鱼”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一文,“支微入鱼”现象曾广泛分布于中原官话和南方方言区,后来标准语从中原官话向北方官话转移的过程中,分布范围逐渐变小。
至于为什么不像应城、汉川和黄冈地区读音变为齐齿呼,大概是天门方言蟹、止两摄合口三等在变化之后,受北方官话的影响向官话靠拢,在精组蟹、止、山、臻合口一等失掉“u”介音之前,天门方言精组蟹、止合口三等已经向北方官话靠拢和合口一等合流。
“隧[ɕy]”和“穗[ɕy]”等个别字的读音成为例外,没有加入到“u”介音消失的音变当中。
今应城、汉川和黄冈蟹、止摄读为[i],大概是从“y>i”,而不是“uei>i”。
刘勋宁(2012):“今中原官话中蟹、止合口三等为‘i’韵的读音,来源是‘y>i’,而不是‘uei>i’”②说明今应城、汉川、黄冈方言精组蟹、止摄和遇摄都演变为“i”韵不是各自平行演变的结果,而是经过合流之后演变的结果。
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认为蟹止摄合口一三等精组字读为齐齿呼是典型的江淮官话黄孝片的特征。
表明江淮官话黄孝片应该有一个层次是“支微入鱼”,之后再经历“y>i”的演变过程。
对于“u”介音的消失,张光宇(2006)《汉语方言合口u介音消失的阶段性》一文从音节结构方面解释了“u”介音消失的原因,声母、韵腹和韵尾的发音特征对“u”介音的演变有很大的影响。
天门方言精组合口一、三等韵“u”介音的消失也反映出和声母、韵母、韵尾密切相关。
中古蟹、止、山、臻四摄合口三等在当今天门方言帮泥来端精组中大多变为开口呼,如“断[t‘an ]”“钝[t‘ən ]”“窜[ʦ‘an ]”“孙[s ən]”,在见组还保持“u”介音为合口呼,如“回[xuei]”“跪[k‘uei ]”“官[kuan]”“困[k‘uən ]”。
另外通摄合口一、三等在帮泥来端精见组中还保持后高圆唇“o”介音(如表1)。
除音节结构对“u”介音的消失有影响外,整个音系的语音环境也有可能对“u”介音的消失起作用。
在精知庄章四组声母合流为[ʦ]、[ʦ‘]、[s]的方言,精组合口韵的“u”介音很容易失落,而合流为[t ʂ]、[t ʂ‘]、[ʂ]的方言,合口“u”介音保留(如表3)。
钟祥、荆门周边的方言普遍失去“u”介音,而这两个地方保留“u”介音,说明了整个音系的语音环境对语音的演变有一定的影响,舌尖后音有利于保留“u”介音。
表3:合流为“ʦ、ʦ‘、s”和“t ʂ、t ʂ‘、ʂ”时“u”的保留情况韵摄例字宜昌襄阳应城汉川黄冈钟祥荆门遇合三娶ʨy ʨy ʨ‘i ʨ‘i ʨ‘i ʨy ʨy 蟹合三脆ʦ‘uei ʦ‘ei ʦ‘ei ʦ‘ei ʨ‘i t ʂ‘uəi t ʂ‘uei 止合三随suei sei sei sei ɕi ʂu əi ʂuei 山合三全ʨ‘yen ʨ‘yen ʨ‘ien ʨ‘ien ʨ‘ien ʨ‘yen ʨ‘yen 臻合三旬ɕy ən ɕyin ɕin ɕin ɕin ɕyin ɕyin 通合三
松so ŋs ʌŋso ŋso ŋso ŋʂu ŋʂo ŋ
37
2.知章组合口三等韵
文章开头已提到过天门彭市和天门城区及以北的语音差异主要在于知章合口三等“u”介音是否前化。
天门彭市方言知章组合口三等也有个别字读为撮口呼,如“输[ɕy]”。
天门彭市镇位于天门
市最南端,与仙桃市隔河相望,据《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沔阳(今仙桃市)知章合口三等“u”介音也没有前化。
与天门市北端接壤的应城市知章合口三等“u”介音高化为“ʮ”(如表4)。
表4:知章组的合口三等在以下五市方言中的表现韵摄例字沔阳天门(彭市)
天门(城区)
应城黄陂遇合三猪ʦu ʦu ʨy ʦʮt ʂʯ蟹合三税suei suei ɕyei s ʮei ʂʯei 止合三睡suei suei ɕyei s ʮei ʂʯei 山合三船ʦ‘uan ʦ‘uan ʨ‘yan ʦ‘ʮan t ʂ‘ʯan 臻合三
春
ʦ‘uən
ʦ‘uən
ʨ‘yən
ʦ‘ʮən
t ʂ‘ʯən
地域的差异往往反映历时的变化,由“u->y->ʮ-”的地域变化,反映了知章合口三等韵的历时发展。
从年龄差异中也可看出“y->ʮ-”的变化,据《汉语方音字汇》可知,合肥老年中年人口音“女、举、去、鱼”等字韵母为“y”,青年人口音为“ʮ”。
知章合口三等前化、高化是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典型特征,天门市知章合口三等由南到北的分布,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
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此外,天门城区合口三等“u”介音前化、同时声母颚化,应该是知章组与精组合流为[ʦ]、[ʦ‘]、[s]”以后发生的。
黄陂和应城方言中虽然“u”介音都是高化,但演变历史可能不同,黄
陂方言中“u”介音应该是直接高化,而应城方言中“u”介音可能是先前化再高化。
据熊正辉先生(1990)《官话区方言分ʦ、t ʂ的类型》:“黄陂话知章组字只在ʯ韵母和带ʯ-介音的韵母前读[t ʂ]、[t ʂ‘]、[ʂ],其他韵母读[ʦ]、[ʦ‘]、[s]。
说明黄陂话精知章合流之前,“u”介音已经高化,
反过来抑制知章向精组合流。
三、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四组字的共时状态反映的历时线索
熊正辉(1990)一文将官话分“ʦ、t ʂ”的方言分为三中类型:第一种是济南型,知庄章三组和
精组二分;第二种是昌黎型,开口呼知二、庄、精组和知三、章(除止开三)二分,合口呼知庄章三组和精组二分或者知庄章精合流;第三种是南京型,庄组三等(除止摄合口和宕摄)、精组与庄二知组(除梗摄)、章组二分。
并指出根据目前资料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里分“ʦ、t ʂ”的方言似乎都属“南京型”。
现代天门方言中,精知庄章四组字合流为一组声母:[ʦ]、[ʦ‘]、[s],那在精知庄章四组声母合流之前是否也属南京型?
由表1我们可知中古合口韵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是二分型:庄组遇摄三等韵与精组遇摄一等合流为“əu”韵,庄组止摄三等韵、山摄二等韵大部分与知章三等韵合流没有失去“u”介音。
这和声母分“ʦ、t ʂ”的南京型相符。
从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四组字的共时状态中可以看出天门方言早期是存在“ʦ、ʦ‘、s”和“t ʂ、t ʂ‘、ʂ”的对立,类型应该属于庄三(除止摄合口和宕摄)、精组与庄二知组(除梗摄)、章组二分。
精知庄章合流的过程由于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而无法确定其具体的演变。
但从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可以大概知道声母的历时发展,由竟陵诗派的韵文可知,庄三与精组合流大概在明末清初,形成庄三(除止摄合口和宕摄)、精组与庄二知组(除梗摄)、章组二分的格局,之后庄组二等、知章组和精组合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古合口韵摄在现代天门方言精知庄章组字中的共时状态反映了精知庄章四组声母的历时演变,说明在天门方言中四组声母的合流没有很早,而是晚近才发生的,韵母的演变可以为
38
声母的演变提供历时的线索。
另外,韵母的共时表现还反映历时的层次,合口三等在精组的三种共时表现,反映合口三等的历时发展。
语音的演变既受音节结构的制约,还可能和整个音系的语音环境有关,精知庄章合流为“ʦ、ʦ‘、s”的方言与精知庄章合流为“t ʂ、ʦ、t ʂ”对立的方言,合口“u”介音的保留程度不同。
韵母和声母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声母可以推动韵母的演变,以天门、应城和黄冈三种方言为例,中古止摄合口三等韵知章组字在三种方言中分别演变为:uei、ʮei、yei,如“水”,三地方言分别为“suei、s ʮei、ɕyei”;另一方面,韵母可以抑制声母的演变,如黄陂话知章组字只在“ʯ”韵母和带“ʯ-”介音的韵母前读“t ʂ、t ʂ‘、ʂ”,其他韵母读“ʦ、ʦ‘、s”。
注释:
①谢荣娥.明清竟陵代表诗文用韵与现代天门方音[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②刘勋宁.“支微入鱼”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兼说古中原官话u [y]语音层的变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
音字汇[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2]赵元任.丁声树等编.湖北方言调查报告[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4]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ʦ、t ʂ的类型[J].方言,
1990,(1).
[5]张光宇.汉语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阶段性[J].中国
语文,2006,(4).
[6]刘勋宁.“支微入鱼”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
兼说古中原官话u [y]语音层的变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邢向东,张双庆.关中东府方言古知庄章组合口
字与精组字合流的内外因素[J ].语言研究,2014,(1).
[8]邢向东,黄珊.中古精组来母合口一等字在关中方
言中的演变——附论精组合口三等字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9,(1).
[9]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的声母类
型及其演变[J].方言,2012,(2).
[10]谢荣娥.明清竟陵代表诗文用韵与现代天门方音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Vowels with medial-u in the Ancient Initial Groups
of Jing ,Zhi ,Zhuang and Zhang in the Tian Men Dialect
Xianyu Mingming
(
810008,
)
Abstract:In the Tian Men dialect,in the light of the initials,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initialgroups of Jing,Zhi,Zhuang and Zhang have merged combine,but from the vowels,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vowels with medial-u is different among the of ancient initial groups.The ancient initial groups of Jing,Zhi,Zhuang and Zhang in Tian Men dialect is similar as the“Nanjing Type”in Jianghuai Mandarin.In addi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hird ancient vowels with medial-u shows that the Tian Men is a transition region between Southwest Mandarin and Jianghuai Mandarin.
Key words:Tian Men Dialect;the ancient initial groups of Jing,Zhi,Zhuang and Zhang;Southwest Mandarin;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