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腔北调
浅析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与策略
□刘建权
武汉市黄陂区融媒体中心
摘要:广播电视传媒的快速发展,对新闻采编的工作人员
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具体素质能
力情况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发展情况。
新闻采编人员需要
具备良好一定的技巧性,吸引社会为公众注意力的同时提
升新闻报道的价值,传递的新闻信息具有时效性、准确性以
及真实性。
但是,结合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
实践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发
展是不利的。
因此,本文就主要分析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
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对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掌握的采编技
巧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
一、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贴近”落实不到位
党中央对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报道工作必须要做到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现状息息相关。
广播电视台作为党的重要机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必须要严格遵守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集并传送老百姓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以及向党与政府传递老百姓心声的重要责任。
“三贴近”的具体内容是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三贴近”也都是围绕群众的实际生活而展开的。
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关于现阶段全国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更加主动的走到群众的生活中去、讲述老百姓真正关心的事、关注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
广播电视台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
现阶段除了中央台与一些省级台以外,特别是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台,因为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方面的制约影响,无法将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要全面实现“三贴近”还具有较大的难度的。
(二)采编人员素质欠缺
通过相关的访问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的省级广播电视台内部在高素质方面的新闻采编人才还较为欠缺。
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他们也都清楚,要保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采编质量首先就要拥有高质量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这样也才能更有质量的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物力及财力的制约因素,目前的很多想法都还不能逐一实现,特别是近几年新兴媒体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台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于广播电台的一些不足因素,尽管本身具有较高的职业吸引力,但还是很难招入高素质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及策略
(一)灵活的采访方式
在新闻采编人员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灵活的采访方式,以提升新闻采访的效率。
对于新闻报道本身而言,内容决定其形式,形式为内容而服务。
新闻报道的首要工作就是采访,针对采访工作提供几点有效策略以供采编工作者进行参考:第一,建造新闻报道内容的整体框架,构思如何展开更加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保证采编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第二,新闻采编工作要循序渐进。
采访时,采编人员要思考提的问题对采访对象来说是否合适,在这个过程中,采访人员的提问问题需要根据采访对象的思维进行启发式的提问,保障采访工作的质量问题。
第三,查找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采编人员在采访中要明确采访的框架结构,跟采访对象进行全面的交流,交流中也要细心发现细节的地方,可以作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补充。
第四,新闻报道要遵循客观事实。
与事实相违背的新闻报道是没有灵魂的,更不会存在所谓的价值信息。
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能够保持客观的心态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与新闻报道。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
我国目前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新闻报道中也主要是以公众都更加关心的民生为主旨。
广播电视台作为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工作方面能以身作则给其他的广播电台做好表率工作,积极坚持走群众路线,聆听群众内心真实的声音,能够对公众负责,积极的为社会公众服务。
首先,新闻采编人员要随时谨记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要首要工作任务,要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采用新闻报道这种方式来反映群众的真实需求,不仅强化了群众对广播电视台的信任感与认同感,而且还有效的拉近了与群众之间心灵上的距离感。
其次,作为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新闻报道要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毛邓理念,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于社会舆论产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引导效果。
(三)找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
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采集与编辑开始之前,首先要掌握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能够敏感的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首先,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便于进行下一步更加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掌握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群众能接受且喜欢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保证新闻的内容能够有效刺激到群众敏感的地方。
其次,新闻采编人员选择报道新闻类型与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领域的群众各自爱好有所偏差的问题。
比如,在乡、镇以及县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作新闻报道时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要注重报道的实用性与简单性。
就比如农村地区的新闻节目采编,工作人员要与务农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清楚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新闻报道的突破口,有效提升新闻采编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四)观察和寻找新闻线索
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在工作时要保持头脑的灵活与清晰,能够积极观察并发现有价值意义的新闻线索,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是新闻采编人员的首要工作目标。
新闻采编人员要清楚能够引发社会公众感兴趣的是什么,再进行具有目标性的新闻采编工作,并相关的新闻节目为公众播放展示。
首先,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要明确新闻节目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方向。
其次,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一双“慧眼”,有能够通过事件的表象来发现事件的本质的能力与一定程度的洞察力,对新闻线索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加工处理工作,最终制作出足够吸引他人眼球的新闻节目,便以提升新闻的采编质量。
(五)注意控制新闻质量
广播电视台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在传递正确
274
读书文摘·2020·02
南腔北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胡忠舒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习近平主席指
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然而在社
会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转化,因而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
因此,深究中国传
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
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现代化;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及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庞大的结构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儒家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为中国古代社会制定了一整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其中三达德、五达道以及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所推崇和各守。
儒家文化“仁政爱民”“德主刑辅”“内圣外王”的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以及现当代的政治形态、法律制度以及军事外交都有主导影响,从而更好地调解社会秩序的特殊形态。
这些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同样有着警醒和启发的意义,使中国社会形成了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念和家国天下的进取精神。
道家提供了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福祸相依、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策略及其他逻辑学、形而上学命题,使得中华文明具有玄远深奥的特点和魅力。
道家文化中清净退隐、返璞归真的思想与儒家文化互为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操。
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对现当
代中国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在伦理道德方面,佛教所宣扬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和“八正道”等,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讲究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普度众生的慈悲观具有积极人世的价值。
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又具有惩恶扬善的劝诫作用。
佛教教义中关于善恶的规定,也契合中国传统的善恶伦理观念,起到了很好的道德约束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存在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古今中外两个维度进行了梳理。
古今为纵向,首先谈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得到传承的问题,其次是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的衔接问题。
中外为横向,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外来文化的碰撞和冲击下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最后,又具体剖析造成这些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抓住产生问题的根源,也算抓住了主要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的创新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着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飞速发展。
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现象的存在正违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说明了我们未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未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时刻运用在社会的发展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却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要么只有批判没有发掘;要么把传统文化的传承束之高阁,流于表面功夫,甚至是为了当下宣传利益而走形式,不能真正地体味和践行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髓。
的舆论与党的政治思想上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新闻采编人员首先就要明确的是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新闻采编者需要把握好新闻的质量,并敏感觉察到社会发展形势,以新闻事件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载体,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与舆论支撑。
对于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要谨慎处理,避免给社会公众传递负能量。
(六)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国家政策与社会发展背景是一名新闻采编人员强有力的依仗。
新闻采编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掌握清晰明确的新闻主题,要向群众传递积极上向、文明健康的新闻信息,注重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积极的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建设和谐社会。
(七)深入调查,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报道
采编人员首先要知道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要意识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或相关政策,再进一步做深入的调查分析。
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坚持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不能凭借主观臆想确定选题。
(八)外景新闻采集须准备充分
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记者被打的事件报道,特别是报道反映社会金钱矛盾的采访与拍摄新闻事件中记者被打的事件发生的更为频繁。
所以,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时要对自身的人身安全问题做好保障工作,对其危险性要保持一定的警惕程度。
对受访人员进行拍摄时,要能精确的掌握到拍摄角度与位置,与采访者的沟通方式也是采编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多加注意的,要能够保证让新闻的外景采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董自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技巧与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0(03):97-98.
[2]高永亮.“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策略与采编技巧[J].记者摇篮,2019(07):49-50.
[3]周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技巧及素养提升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13):180-181.
275
2020·02·读书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