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苏州三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苏州三元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

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

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

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已的独特诗艺。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

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

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

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而时代的史诗,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

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

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充斥,使得新诗创作走向晦暗,前景堪忧。

B.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发展和创造。

C.“宏大写作”情系人民,着力呈现崇高品质,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史诗性写作需要匹配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因此并不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并列式结构对诗歌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B.文章引用屈原、杜甫的诗句,论证了创造崇高美的诗歌要始终心系人民的观点。

C.文章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可相互借鉴的观点。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力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心灵诞生崇高的思想,诗人应锤炼心灵,战胜自我、超越传统,形成独特的诗艺。

B.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田间、贺敬之等人,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相应的学识与素养。

C.来到诗人面前的宏伟雄壮的事物和英雄,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骆驼
申平
冬天的沙漠,荒凉寂寥。

几个蒙古老乡正围着一头小骆驼说着什么。

小骆驼看样子只有几个月大,瘦骨嶙峋,皮毛凌乱,估计它是个孤儿。

这时候,有个壮汉牵了一头大骆驼走了过来。

这是一匹巨驼,身材高大,背上双峰突起,头颅高昂。

小驼一见,立刻冲了过去。

它的眼睛里充满渴望,要不是有人抱住它,不知道它的速度会有多快。

但是,迎接它的却是愤怒的吼声,还有喷鼻摆头等表示强烈反感的动作。

大驼好像在说:我不是你妈妈,赶快给我滚开!如果不是壮汉死命拉住缰绳,它也许会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家伙踏上几脚。

人们只好把小驼拉到一边去了。

这时,马头琴手从袋子里面拿出了马头琴,一个老人上前帮助他系上了一条蓝绸带。

老人走到大驼身旁,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

大驼很不情愿,吼叫反抗,甚至回过头来要把马头琴扯掉。

谁都不明白,他们这是演的哪一出戏。

大漠空旷,冷风袭来,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

大驼安静了一些,它仰起头来,东张西望,侧耳倾听,仿佛在寻找琴声的来源;它放开喉咙吼叫,好像在呼唤同伴的到来。

一位30多岁、身穿紫红色蒙古袍的漂亮少妇走到了大驼身过,她做了几个敬天敬地的动作,然后用手轻轻抚摸大驼的皮毛。

老人也从驼峰上摘下马头零,把它交还给马头琴手。

此时的小驼,被拴住了一条腿,正在远处挣扎哀呜。

它就像一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在寒风之中哭泣。

少妇突然开口歌唱,其声悦耳悠扬,响遏行云。

她边抚摸骆驼边唱,歌声在荒漠之中飘散开来。

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但是你完全可以知道,她唱的歌曲首定和母爱有关,因为她的眼睛里充满柔情——这是一种善良母性特有的柔情,她正在把这种柔情通过自己的手指,通过自己的歌声,一点点地传达给眼前这头暴躁不安的骆驼。

一会儿,马头琴也响了起来。

琴声配合着歌声,弥漫挥洒,犹如春风吹过草原,又如阳光雨露洒满沙漠。

荒漠在聆听。

老人和孩子在聆听。

远处的骆驼在聆听。

眼前的大驼当然也在聆听。

天空湛蓝,云起云飞,大漠苍凉。

一定是大驼内心之中最柔软的东西被触动了,唤醒了,它渐渐安静下来,目光开始变得柔和。

有人乘机推着小驼走了过来。

小驼看着大驼,发出乞怜的叫声。

大驼这次没有吼叫喷鼻,倒是小驼战战兢兢不敢靠前。

少妇停止歌唱,亲自把小驼推到大驼腹下,让它去吸奶水。

大驼回头看了一下,依然显得不大情愿。

小驼吃了几口奶,大概找不到母亲的感觉,就又从大驼的腹下钻了出来。

它甚至来到大驼眼前,再次发出哀怜的叫声。

少妇手抚大驼,继续歌唱。

她的歌声更加温柔,她的目光更加纯净。

马头琴继续响着,琴声穿越时空,刺破荒凉,伴着歌声直达人和动物的内心。

大驼似乎被深深打动了,它的眼睛湿润了,口中发出呜咽之声;它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好像在最后确认这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身旁,确认是否应该接受它,给它以无尽的母爱。

歌声继续响着。

少妇轻柔地唱着,再次把小驼往大驼腹下送去。

小驼的胆子好像大了,钻进去仰头吃了起来。

母驼不动,任由它吸吮奶水,吱咂有声。

歌声停了。

少妇看着眼前这对刚刚结识的母子,眼中充满欣慰,她缓缓转身离开。

所有的人纷纷从骆驼身边走开。

留下空间给这对通过歌声沟通相认的母子,人人脸上都挂满笑客。

马头琴继续响着。

浑厚低沉的马头琴声在大漠里滚动着,飘荡着,犹如江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人和动物的心弦。

令人称奇的是,母驼眼中竟然泪水滚滚……
世界沉寂下来,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

在明亮的天光之中,小驼继续吃奶,大驼温柔站立,人群静静观看。

忽然一声欢呼,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扑进了少妇的怀抱,少妇疼爱地摸着他的头。

在那边,大驼也低下头去,亲昵地嗅着小驼的身体。

人们纷纷起身离开,走向远处的蒙古包,那就是他们的家园。

几声驼鸣响起,不知什么时候,小驼竟然卧在了大驼的脚下。

这显然是孩子找到母亲、重回母亲怀抱的特有动作,就像我们人类的动作一祥。

母驼轻轻呼唤,小驼站起身来,跟随它的新妈妈,走向沙漠,走向远方,去开始它们新的生活。

(摘自网络)
4.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骆驼瘦骨嶙峋,皮毛凌乱,眼中充满渴望,意在暗示他需要母爱,需要被接纳,但这个愿望的满足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B. 大骆驼对小骆驼的接近是愤怒的,因为这不是自己的孩子,心理排斥很容易理解。

后来它接受了这个孩子,温馨的画面令人感动。

C. 马头琴手把马头琴挂在它的驼峰上,马头琴弦在风里发出轻柔的声响,使母驼“安静了一些”,很显然,乐音的传递在母驼身上有了回应。

D. 少妇温柔的歌声,和着马头琴乐音,穿越时空,刺破荒凉,直达大骆驼的内心,母驼眼睛湿润了,是因为小驼的气息,激发了它母性的潜能。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把叙事的重心放置于那个少妇的歌声和马头琴的和鸣,再配置独特的大漠背景,形成了一个唤醒母驼的场,极具艺术张力。

B. 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母骆驼“垂下头来,嗅了几下小驼”,“垂”和“嗅” 的动作,说明母驼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开始接受这个小生命了。

C. 作者开篇描墓大漠的荒凉寂寥,与后文“沙漠不再荒凉,温暖笼罩天地”,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凸显一个地方的环境会因人的参与而改变的主题。

D. 本文以散文化的语言,描摹大漠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创造出一种地域之美,音乐之美,母性之美。

这种母性之美,是人和动物一起展示的。

6. 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大漠环境的描写,请赏析其作用。

7. 小说以“流泪的骆驼”为题,有何炒处?请结合全文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的天空落了雨
非鱼
过了十五,喜顺爷早早地站在崖头上,喊着睡懒觉的儿孙侄娃们:“该积肥耙地了,地不哄人哩,眼看着明儿都雨水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牛娃从小就会背,也是喜顺爷教的。

观头村在老君塬下,一汪泉水从山间流出,滋养了一村老小,一座塬种麦子玉米稻子红薯,还种苹果大枣,山高处、山沟里是野生的槐树杨树黄栌槲树,夹杂着山茱萸鬼见愁连翘杜仲,整个村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和顺丰饶。

喜顺爷年岁大,经见世事多,慢慢就活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魂。

他准时地掐着节气,催着还在年里懒洋洋的人打起精神。

牛娃刚过十四,长得细皮嫩肉的,一点儿也没有牛犊健硕的样子。

但牛娃学习好,喜顺爷看见牛娃就摸摸他的头:“这娃将来是坐朝廷的料儿。

”牛娃爹听了心里高兴,更舍不得让牛娃干一点儿活儿,光让他学习。

听见喜顺爷喊,牛娃娘说:“明儿可都雨水了。


牛娃爹躺在炕上叹气:“往年这会儿该进山割蒿了。


牛娃娘出了窑,抹一抹眼角,去下窑烧锅做饭。

牛娃爹一害病,只能在炕上躺着,这日子过得寡淡没味,只有牛娃才让她看见点儿亮光。

后半晌,牛娃从外头回来,钻进牲口窑鼓捣半天,出来跟娘说,明儿早起要吃煎馍。

娘说还不到月尽,牛娃说想吃了,明儿雨水,也是节气。

关于月尽吃煎馍的习俗,观头村由来已久,反正那时候所有的节气都和“吃”有关,有句俗语说的是吃嘴婆娘盼节气。

只有节气到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吃,光明正大地吃。

牛娃娘想想也是,谁也没说非得月尽才能吃煎馍,下雨天各家的吃嘴婆娘也摊煎馍,娃想吃就吃吧,日子得提着劲儿过啊。

第二天一早,牛娃娘早早起来摊了煎馍,在大篦子上摞起来。

鸡叫三遍,牛娃起来了。

他抓起煎馍就吃,牛娃娘说:“还早,再睡会儿。


牛娃说:“不睡了,我跟天柱叔说好了,今天跟他们进山。


牛娃娘吓一跳:“老天爷,你进山干啥?”
牛娃又抓了一个煎馍:“割蒿。


牛娃娘的煎馍煳锅底了,她咋也劝说不下牛娃,又不敢让另一个窑里的男人听见,只能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吃了五个大煎馍,又包了几个,牛娃拿了绳镰去找天柱叔,他娘在窑里摊着煎馍抹着泪。

村里人一年四季有空就上山割蒿,进山割蒿都会喊叫几个人一起,互相有个照应,山里经常有蛇和野
物。

牛娃进了山,他娘在家提心吊胆一整天。

半后晌,她就站村口望着,一直到天麻麻黑才看见挑着担子的天柱他们,一闪一闪进了村。

“天柱,牛娃哩?”
“在后头。


挑着担子的男人们陆陆续续进了村,牛娃娘见人就问,都说在后头。

可天都黑透了,依然没见牛娃的影子。

她又跑去天柱家,天柱在喝汤。

他说一天都和牛娃在一起,牛娃割了一捆干蒿,拾了一小捆硬柴,都说他拿不动,也不会挑担子,让他只背一样,可他不干,都要拿,大伙儿就帮他把硬柴和干蒿捆一起,弄扎实了,让他背着下山。

一路走一路喊着,听着他答应了,脚底下才走快些,到沟口还听见他应声呢。

牛娃娘听完,放了心,赶紧去沟口接。

天柱放了碗,也慌忙跟了去。

沟口的风很硬,往沟里走,到处都是一片黑,各种声音在风中纠缠,最后形成一种古怪的响动,似风吼似兽叫。

要不是天柱跟着,牛娃娘自己说啥也不敢走。

想着牛娃还在沟里,她更是揪心。

两个人一路走,一路喊,沟里响着回声,但听不见牛娃应声。

又往沟里走了四五里路的样子,耳边突然响起几声像人大笑似的鸟叫。

以往偶尔听到这种声音,村里人都觉得不吉利。

天柱说:“嫂子,不敢再往里走了,回村叫人吧。


吃饭早的人家已经睡下,听见天柱喊叫,又从被窝爬起来,几十个男人、女人很快聚在场院。

喜顺爷也来了,他喊天柱,拿上明火,男人进山,女人都在场院等着。

也许是明火的作用,也许是人多,再进山,那些声音似乎也消失了。

进了沟口没多远,就有人发现了牛娃的蒿捆子。

再找,在一个干草窝里找到了牛娃,他居然睡着了。

把牛娃和他的蒿捆子弄回场院,牛娃娘抱着牛娃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牛娃倒没事人一样,说:“路上有条蛇,我不敢走。

蛇走了,蒿捆子放下,我又背不起来了,喊天柱叔,他们听不见。

想着歇会儿,就睡着了。

没事,没事,这不好好的!”
牛娃娘扬起手,想打他,又舍不得,最后轻轻落在儿子瘦削的背上。

牛娃说:“辛苦喜顺爷、叔婶子们了。


“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天柱摆摆手,又笑说,“小鸡娃身子,顶不了事。


喜顺爷呵斥他:“你懂个屁,这是老牛家顶门杠哩。


这时,天空飘下了零星的雨丝,凉凉的,润润的。

今年春上的第一场雨落了,看来又是个丰年。

(选自《百花园》)8.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喜顺爷喊大家劳作,既表现了喜顺爷是观头村的魂,又引出雨水节气,并为下文写牛娃上山割蒿一事做了铺垫。

B. 小说对牛娃娘虽着墨不多,但也通过对她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了她勤劳、疼爱孩子及面对生活苦难时的软弱。

C. 小说写牛娃进山割蒿天柱叔及其他村民对他的关照及牛娃很晚未归大伙拿明火进山寻找的情节都体现了观头村民风的淳朴善良。

D. 回到场院后由牛娃叙述了事情经过,交代了他天黑未归的缘由,补充了故事内容,塑造了牛娃形象,也丰富了小说叙述视角。

9. 小说中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 文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

丧其土田,手镘①衣食,余三十年。

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市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用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

”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

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又吾所谓劳力者,
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 镘:抹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11. 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征集,征调
B. 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归还
C. 其所以自奉也博奉:供养
D. 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鉴:借鉴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木欣欣以向荣
B. 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B.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C.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D. 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14.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王承福正直善良品格的一组是()
①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②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
③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④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⑤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传记介绍了粉刷匠王承福的身世和人品,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委婉含蓄。

B. 王承福觉得人们只要量才度力,安守本分,选择力所能及职业并脚踏实地地工作,就能做到问心无愧。

C. 作者认为,许多富贵人家日益破落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自食其力,王承福不愿意娶妻生子,也是这个原因。

D. 本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一样,同是为底层的劳动者写的传记,同样寄托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⑴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⑴ 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17. 结合文本,概括王承福“以圬为业”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写于1921年。

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新婚不久,毛泽东即外出考察。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词人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C.下阕末两句,词人触景生情,一钩残月更是增添了别离之苦。

D.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9.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写安史之乱爆发,打破盛唐安定局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鲍照在《拟行路难》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

(3)《蜀相》、《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蜀相》中的“______,______”,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陆游在《书愤》中写下“______,______”,渴望效法诸葛亮,忠君爱国,施展抱负。

(4)《越中览古》中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及抒发盛衰无常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