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诗言志歌咏言教案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诗言志歌唱言教课设计岳麓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熟记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歌,认识它们各自的文学特点。

2.运用历史知识赏析诗歌,并从诗歌中获取历史信息,认识诗歌是时代的窗口。

3.经过学习古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初步感觉这一文学形式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以及它
所显现的独有的东方文化魅力,成立对中国诗歌反应的千锤百炼的创作态度既表现的文化功
能的认可感。

【教材剖析】
一.要点难点与疑点
1.教课要点:诗歌的时代特点
2.教课难点:诗歌的史料价值
3.教课疑点 : 诗歌所反应的时代特点
二.教材解读
总论:诗歌的发源。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体裁。

它的发源与人类生活有关。

先人在从事沉
重的体力劳动的时候,为了减少疲惫或为协调相互的动作,便依据劳动动作作出一种呼声,
这类呼声拥有必定的高低和间歇,因此形成必定的节奏,这类节奏就是诗歌韵律的发源。


外诗歌的产生也与宗教和娱乐有关系。

在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原始歌谣只好口头创作和口
耳相传,只在先秦文籍中记录了几首,现存数目较少。

原始歌谣节奏简单明快,在语言上是
二言体或四言体的作品,体裁上的最在特点是乐舞诗三者密切联合,在内容上多反应原始难
的劳动生活和思想感情,已初现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萌芽。

第一子目【《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
(1)《诗经》概括:《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走向成熟的标记。

采集的主假如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共 305 篇。

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期
间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为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的歌词;颂是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国风是此中的精髓,因为其内容丰富,有的揭穿嘲讽统治者的盘剥和压迫,有的反应劳
感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神往,还有大批的农业生产的组织状况以及各样恋爱情歌
等内容。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
学史上永放光辉。

它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泉。

(2)《诗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诗经》产生的年月,我们的祖先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辛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中心
成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这个社会为了生计发展,需要强盛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次序的稳固
与和睦,而相应地需要克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想象。

正是在这类“生计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2.楚辞
(1)屈原简介:屈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
灵均,身世楚国贵族。

初辅助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医生。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
专心爱心专心
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谗害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
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2)《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频频陈说他的政治主张,揭穿反动贵族昏
庸腐败、清除贤良的各种罪状。

其体裁:他在汲取大众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建出骚体这一
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像,交融神话传说,塑造出鲜亮的形象,富裕踊跃的
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代影响很大。

[ 比较 ] 楚辞与《诗经》的体例风格比较。

在体例上,“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的句式,变成以五、六、七言句为基本句式的参
差参差、灵巧多变的句式,句子长短不一,大多较长,篇幅也较长,章句较少重叠,常用“兮” “思”等,对于变换节奏、舒缓语气、衬着抒怀咏叹氛围、加强音韵感,有明显作用。

而《诗
经》里四言句许多,句子长短比较一致,大多较短,篇幅也交短,章句重叠许多,有时用“兮”字,语汇丰富,韵律和睦。

在风格上,“楚辞”属于屈原的创建,是诗人汲取大众文学的营养
加以创建提升的结果。

它采纳楚国的方言,运用楚国的音调,描绘楚国独专门光景和民俗民情,
汲取了很多漂亮感人的神话传说,因此有丰富的想象、华丽的文采、灵巧的形式、浓烈
的神话气味和热忱豪放的感情,带有激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经》主假如民众性集体创作,
固然此后经过必定的加工,但大概上仍保持了本来的浓重的民歌色彩。

萁内容波及恋爱、悼念、
颂贺、农事、畋猎、战争、宴会、祭祀等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反应了社会各阶层的
思想感情,风格比较朴素。

别的《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歌常常拥有特别浓重的乡老气味和
生活气味,表现出一种村歌式的情调。

这些就是后代所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或现实主义精
神。

3.汉赋
(1)汉赋产生的原由:经过“文景之治” ,汉帝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富强,为汉赋的新
兴供应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而统治者对赋的喜欢和倡议,使文人士医生争相以写赋为能事。

(2)汉赋的产生及其特点:它在《诗经》和楚辞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而成,特别遇到楚辞
很大影响。

赋体汲取了楚辞的主要特点,铺陈辞藻、文采华丽、散文韵文并用。

(3)汉赋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汉高祖刘邦初年到汉武帝初,此阶段的赋作主要继承
“楚辞”传统,称为“骚体赋” 。

代表人物有贾谊、枚乘等。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初到东汉
中期,约 200 年时间。

赋渐渐脱去骚体印迹,散体大赋正式形成,是汉赋最繁华的期间。

代表
人物有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等。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期到末年。

因为统治阶级的腐
败和政治黑暗,大赋渐渐衰败,反应社会黑暗、嘲讽时势、抒怀咏物的小赋流行。

代表人物有
蔡邕、祢衡等。

第二子目【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唐朝诗繁华的原由:一是,大唐帝国社会平定,经济繁华、开放和多元的文化;二是,
统治者的重视和倡议,及科举制度确实立;三是,社会环境的改动,天下太平的安乐给初唐和
盛唐的诗人带来诗歌的灵感;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败的唐朝也造就了一批伟大的诗人。

四是,民族交往和交融、中外交往屡次。

五是,诗体自己的不停发展和演变。

(2)唐诗的特点:唐诗题材丰富,派别众多,体系齐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高
度的成熟。

(3)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派别:第一阶段:初唐期间,其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
题材较为狭小,追求华丽辞藻。

武则天期间,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的出现,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此后陈子昂提出的诗歌改革,更为此后唐的发展和繁
荣打好了基础。

第二阶段:盛唐期间,这期间派别纷呈,风格众多。

主要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
园山川诗人,描绘清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欣等为代表的边
塞诗人,颂扬参军报国、立功立业获取英豪气派等。

盛唐诗歌: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
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正是他们,把唐诗推上了一个顶峰。

李白
性格豪放、感情豪放、不受拘束而又神往立功立业。

他的诗充足表现了盛唐社会
士人的自信与志向,神彩飞扬,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安史之乱后,杜甫写出《北征》、“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等一系列拥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人民的伟大诗篇,全面
深刻地反应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代称为“诗史” ,其风格沉郁顿挫,雄浑激壮,成为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第三阶段:中唐期间,一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继承并弘扬李白豪放和杜甫沉
雄的传统,创始了奇险生新的风格。

另一派以白居易、元缜为主,他们平和平常的语言继承
杜甫的新题乐府传统而加以弘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代表了当时现实主义的派别。

此外还
有以柳宗元和刘禹锡,刘在当时有诗豪之称,其诗雄浑苍迈,尤多感触嘲讽之诗,七绝为当
时之最。

柳宗元以五古山川诗为最。

第四阶段:晚唐期间,当时唐朝国势衰微混乱,诗有深邃的感慨情调,向着华艳纤巧的
方向发展。

这时出现了大批咏史诗人,杜牧、许浑是其代表。

另一派以李商隐为代表,他在
艺术上继承了杜甫的七律沉郁顿挫的特点,又交融了齐梁诗浓妆色彩,形成了深情绵邈、绚
丽精工的独到风格,进而达到了唐诗的新顶峰。

第三子目【宋词与元散曲】
1.宋词
(1)宋词流行的原由
宋朝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和城市日趋繁华,市民队伍壮大,能够歌唱的词
更适应街市生活的需要;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利,词更便于抒发伤时感事的思
想。

(2)宋词的二大派别。

婉约派:主题多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和悲欢离愁,情思波折,语言委宛,风格清丽柔
媚、委宛委宛。

婉约派形成于晏殊和欧阳修,到柳永时基本定型。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秦
观和李清照。

豪放派:词作气度高昂,刚健遒劲,阵容雄伟,立意广博,激人向上。

范仲淹、王安石
是豪放派的先声,至苏轼时豪放派风格趋于定型,苏轼词作题材宽泛,风格大气、恢宏。


弃疾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其艺术成就达到宋词的顶峰。

他的词拥有大方凄凉、雄阔深邃的
风格,广阔的境界的冲天的气概。

2.元朝散曲
(1)元曲的流行。

元散曲是元朝流行的新诗体,它是在宋、金俚曲俗谣基础上经后代
文人从头制作而形成的。

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两种。

散曲是由词发展而成的一种近于民谣的
新诗体,可供清唱,又叫清曲。

(2)元曲的内容:有反应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望了对人民磨难的怜悯;有反应世情邪
恶,神往离开现实生活,归隐田园;有歌唱爱情及描绘闺怨;有写景等。

同传统的诗歌对比,
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小,许多作品的思想偏向也比较悲观。

元朝有名的散曲作家有
马致远、白朴、关汉卿、王实甫等。

元曲,与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国诗词顶峰的三颗明珠。

“诗庄词媚曲俗”,元曲以其清爽开
朗的风格和切近生活的表现内容而一新耳目。

曲词贵俚俗、贵直露、贵幽默,而艺术上则以尖巧
声东击西。

假如把唐诗宋词比作大观园中的怡红院、潇湘馆,那么元曲则是稻香村,数楹茅舍、
几畦菜花,也能给人以启示,带来共识,带来美感,带来联想。

一方面,元曲继
承了诗词的清丽委宛;一方面,元朝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念书人固有的靠念书求取功名进
而获取稳固的社会地位的渠道被拥塞了,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卑下地位,因此使元曲放
射出极为醒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射出抗争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指“人皆嫌命窘,
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稳固小结:先秦期间,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采纳四言体形式。

在南方形成了拥有浓重的地方色彩的诗歌形式——楚辞,采纳比较灵巧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分别创始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代赋极流行,作品多环绕贵族的豪侈生
活而作,反应了当时经济的繁华和汉民族的时代自信心。

写法着重辞藻,手法夸张,有文字
堆砌、形式古板的弊端。

唐朝政治稳固、经济文化繁华,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期间,诗歌创作
繁华,派别众多、题材风格丰富多样,诗人辈出,佳作如林。

边塞诗风格豪放,田园诗清爽
自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名垂千古。

宋朝城市生活丰富,又经历了河山破裂、偏
安一隅,词的发展达到鼎盛期间,形成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婉
约派音节谐婉,情调柔美。

元朝散曲题材宽泛,语言平常,形式开朗,广受公众欢迎。

元朝
汉族文人进步绝望,心情压迫,散曲多叹息时世、歌唱山林隐逸,既表现了元曲作家歧视正
统礼教,也不一样程度地表露出一种消及避世的思想。

【拓展阅读】
宋词的流行和发展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长了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
诸宫调等艺术快速流行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朝最惹人注视的文学款式。

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应伶工歌女歌唱。

五代词的两个创作中
心,分别在西蜀和南唐的宫廷,就是因为这类文体最适合于追求享福的小朝廷君臣的缘由。

入宋此后,新的社会环境更为有益于词的发展。

第一,宋王朝的财政举措是“恩逮于百官者生怕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馀”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五)。

大批的财产被集中起来供皇室和官僚阶层享受。

宋太祖曾鼓舞
石守信“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后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这类用物质享受拉拢官员的做法在整个宋朝都没有改变。

官员们既有丰厚的俸禄,以知足豪华生活的需
求,这类生活方式又能够防止朝廷的疑忌,于是尽情享福之风流行一时。

宋朝的官员大多是有
高度文化涵养的士医生,他们的享福方式往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比方寇准生活豪侈,女
伶唱歌,一曲赐绫一束。

地位低的官员也有官伎供应歌舞娱乐。

欧阳修、张先、苏轼等词人
为官伎作词的事,词话中屡有记录,不尽是出于虚假。

歌台舞榭和歌儿舞女既然成为士医生生
活中的重要内容,滋长于这类土壤的词会异样兴隆。

其次,宋朝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益于词的兴隆。

宋朝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
自由的整合。

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
的幽约情素。

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这类
分工在北宋尤其明显。

一代儒宗欧阳修的艳词写得缠绵绚丽,与他的诗文如出二手,致使有
人以为是伪作。

宋朝的士医生本有丰富的声色享受,又有趋于柔和、精密的审美心态,自然
能够领会男女之间的旖旎风情。

词即是他们最适合的发泄心里衷肠的渠道。

诗词分工的观点
对宋词的发展大有益处。

因为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素的文体,极少遇到“文以载道”
思想的拘束,因此文人能够比较自由地抒写旖旎风情,词体也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特征,获
得独立的地位。

别的,词是宋朝特别是北宋社会文化花费的热门。

因为都市的繁华,“新声巧笑于柳陌
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批的
歌词,士医生的词作便经过各样门路流传于民间。

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如柳永经常进
出于秦楼楚馆,“多游狎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
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北宋中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也都为歌妓写了许多词作。

社会对词作的宽泛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忱,也促使了词的繁华和发展。

自然,跟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其实不是一味知足尊前筵下、舞榭歌台
的需要。

如苏轼的词作,自抒逸怀浩气;辛弃疾的篇章,倾诉英豪激情,便不再与歌儿舞女
有关。

但就其整体而言,宋词的兴隆是与宋朝都市的繁华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亲密有关的。

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

在词史上,宋词据有无与伦比的顶峰地位。

词在晚唐五代尚
被视为小路,到宋朝才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

宋词派别众多,名家辈出,独树一帜的词人
就有几十位,如柳永、张先、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
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都获得了独到的艺术成就。

宋词的整体成就十分突出:第一,达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趋成熟。

不论是小令仍是长
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朝。

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成立了严格的规范。

词与音乐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分外精密。

宋词
独到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其次,宋词在题材微风格偏向上,开辟了广阔了领域。

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朝
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批的抒怀义味更浓的漂亮感人的爱情词,填补了古代
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

别的,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
言诗相同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词、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无奇
不有。

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爽与秾丽相竞。

不论是题材仍是风
格,后辈词人极少能高出宋词的范围。

《中国文学史》第五编《宋元文学》绪论
元曲的流行和发展
宋金之际,北方少量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接踵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
族地域原有的音乐相联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渐渐和音乐离开而且只好适应原有
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系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
是散曲体系的基本单位。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
宫调发展而来。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系,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
具不一样的表现功能。

除此以外,散曲体系中还有一种带过曲。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一样曲
牌构成,曲牌最多不可以超出三首。

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
有结尾。

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别体式。

散曲作为继诗、词以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明显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
继承了它们的优异传统。

但是,它更有着不一样于传统诗、词的鲜亮独到的艺术个性和表现
手法,这主要表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散曲作为继诗、词以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明显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
继承了它们的优异传统。

但是,它更有着不一样于传统诗、词的鲜亮独到的艺术个性和表现
手法,这主要表此刻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巧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与词相同,采纳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为灵巧多变。

比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可以任意增损。

而散曲则能够依据内容的需要,打破
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出11字;而散曲
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

这主假如因为散曲采纳了独有的“衬字”方式。

增加衬字,打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能够跟着旋律的来去而自
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齐整单一与乐的节奏、旋律复杂变化之间的矛盾。

同时,在
艺术上,衬字还明显拥有让语言口语化、平常化,并使曲意幽默开朗、穷形尽相的作用。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抒怀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
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挤平常的。

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
但从整体倾素来看,倒是以俗为美。

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量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
侃之语)、嗑语(絮叨零碎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络绎不绝,俯拾皆是,
令人一下子就沉醉到浓烈的生活气味的氛围之中。

散曲的句法讲究完好连接,省略语法关系,
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有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此,
散曲的语言明显地拥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舒畅的审美取向。

在我国古代抒怀性文学的创作中,只管存在着各
样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状况,但委宛蕴藉一直是抒怀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
词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散曲在审美取向受骗然也不排挤委宛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
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整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舒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

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出色阐述:“曲以说得急迫透彻、极情尽至为尚,不只不宽弛、
不令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可以待者;意图则全然裸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
无隐。

此其态度为急迫、为爽快,恰与词处相反地位。

”散曲常常不但不“委宛”其意,“蕴
藉”其情,反而生怕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舒畅淋漓尔后止,同时,因为散曲多
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能够任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能够有顶针、叠字、短柱对、
鼎足平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浪之效。

散曲的特点,比之传统的抒怀文学款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许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是金元之际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点的相对废弛;知识分子因为地
位的降落更为靠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赏识兴趣反应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要
素协力的产物。

散曲以其发散着老气味、泥味道的清爽形象,快速风靡了元朝文坛,也使得
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加了一朵明丽的奇葩。

【典型例题分析】
例 1 唐诗兴隆的原由有①社会经济繁华②一般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民族交融和屡次的中
外交往④科举取士和帝王倡议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B
【点拨】此题考察剖析能力,唐朝诗歌繁华的历史本源安在?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
找本源。

(1) 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华是全部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

劳感人民勤劳奋动创建了丰足
的社会财产,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2) 唐朝是庶族地主上涨发展期间,从他们中间浮
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志向,更认识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3) 唐朝以科举取士,特别在高宗时开始形成的以诗取士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作用,推进了诗歌的普
及和提升,形成了重视诗歌、喜好诗歌的社会民俗。

(4) 唐朝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通,在不触
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有必定的创作“自由” ,有益于诗歌的发展。

(5) 各样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诗歌的繁华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 唐诗繁华还有诗歌自己发展的原由。

【解答】 B
【总结】文化的繁华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必定阶级
(地主)的文化需要,与当时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密不行分,与统治者的政策分不开。

变式题
1.《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时间
A黄帝到夏商期间B夏商到春秋期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