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世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李世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一代明君唐太宗
遍数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论雄才伟略,精明强干,论功业显赫,谦虚仁慈者,论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论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古往今来,无人能望其项背。
1
生平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
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於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代明君之优点
一、谦虚谨慎,从善如流
历史上的明君大都建功立业,声明显赫一时,但还能同时象他这么谦虚谨慎的是在不多,昔日的秦皇汉武,后来的宋祖明宗,以致于到后来的康熙乾隆,他们虽然都有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象李世民那样谦虚谨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无人能及,这即是衰败的前兆。
我们现在的很多官员,干出了一点点小小的政绩就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自以为到了该享受,该腐败的时候了。
境界之低,令人不屑,离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相差甚远。
李世民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而得名。
十六岁入伍,崭露头角。
一柄长槊,纵横宇内,四处征战,平叛乱,夺帝位,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平外患,安民生,继有贞观大治等等,他可以说是功高盖世,无人能及。
然而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谦虚谨慎,从善如流,闻过即改,单就凭
这一点有谁能及,我们常人尚不乐意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尚且难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更何况是一位功高盖世的帝王呢?实在难能可贵?古往今来的君主,有谁能象他一样?翻开中国的历史看看,有几个魏征?魏征是勇敢的,正直的,那是因为有李世民的宽容和谦虚。
这样的人不进步都难,这样的朝代不开明也难。
二、心底仁慈,对功臣多有眷顾
自古以来,中国能人志士的保身哲学就是“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载舟,张良隐退,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这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看透了人性的弱点,尤其是帝王的弱点。
历史也已经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历朝历代,功臣有几人能善终,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熙都干过屠杀功臣的勾当,真正让人心寒啊。
相比之下李世民对自己功臣爱护有加,眷念旧功,使他们得以安养天年,他克服了人性的弱点,摈弃了君主的心病,让中国历史不再那么残酷无情。
三、视民如子,不分华夷
这一点可以说是绝对具有历史意义,古代的很多帝王都喜欢搞种族歧视,汉民族一直以来都自视甚高,比别的民族高一等,元朝又报复性的把汉人置于社会的最底层,自恃伟大的康熙不照样搞种族歧视吗?就连现在开明民主的美国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
有谁能有唐太宗历史名那样的胸怀,胸怀天下,海纳百川,被各族人民奉为天可汗。
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难能可贵啊!
四、胸怀广阔,政治开明
贞观时,中国的错假冤案应该是最少的了,纵观其他时代,错假冤案不胜其数,尤其以汉,明清为最,错假冤案动辄牵连数万人,多少无辜的生命葬送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
明朝的诬反案,清朝的文字狱,都是因为统治者丧心病狂,疑心太重所致(这其实是无能的表现)。
就为了自己心里舒服,让多少无辜的人陪上性命,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过一个,多么荒唐,多么可悲。
我深深感到生活在古代中国真是很艰难,乱世要遭受刀兵之苦,盛世要遭受牵连之苦,是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世民的开明让老百姓过了几天舒心的日
子,那个时代的老百姓是幸运的。
李世民聪明英武。
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这一切不是天生的,也是他不断学习进步的结果。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道出了朝代更替,人物兴亡的天机,然而这句话自从他说过,认真的践行过,便永远成了束之高阁的理论教条,中国历史从此走向腐朽的循环,中国的皇帝也从此与英明无缘,沦入混蛋的漩涡。
2
名事: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
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
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
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
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
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
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
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
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
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
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
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
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
”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
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
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
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
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
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
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
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
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
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
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
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
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
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
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
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
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
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
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
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
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
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
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
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李世民
2、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
4、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李世民《辽城望月》
5、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
——李世民
6、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
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
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
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
——李世民《帝范》
7、 "家住遥遥一点红, 飘飘四下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 保主跨海去征东。
——李世民《薛仁贵征东》"
8、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李世民《芳兰》
9、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李世民
10、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李世民《帝范》
11、睿智聪明,守之以愚——李世民《帝范》
12、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