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________,实则为了衬托出________之美。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4.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即搬家。

(1)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精确传神,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1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齐鲁青未了”是作者近望泰山,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和历史悠久。

C.“决眦”写出诗人想把一切看个明白,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好似决裂。

D.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
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______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也”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1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20.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荷花(芙蓉);人(采莲女)
(2)“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罗群,芙蓉人面恍若一体,稍一错神,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2.(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分析可知,用“闲”衬忙,兴味尤饶。

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

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

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

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

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故答案为:(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①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4.(1)草树、杨花、榆荚
(2)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3)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

细读此诗可知这首诗的意象有三个:“草树知春不久归”的“草树”;“杨花榆荚无才思”中的
“杨花”“榆荚”。

(2)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题目中已经给出要求:赏析拟人手法的好处。

所以本题难度不高。

赏析可知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切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境而知,“杨花”“漫天作雪飞”描绘的情景是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故答案为:(1)草树、杨花、榆荚
(2)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3)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点评】在分析诗歌意象时,要知道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5.(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解析】【分析】(1)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寻求每个臣子中有贤德的人,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事。

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2)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故答案为:(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点评】(1)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虚实
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细描、用典等。

6.(1)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主要以背诵课下注释为主,也可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来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词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故答案为:(1)幽篁:幽深的竹林。

长啸:长声呼啸。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点评】(1)诗意: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本首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7.D
解析:(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

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
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8.(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2)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不胜留恋。

“系”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与湖上一草一木的难舍难分。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来分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时,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⑵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的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9.(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

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的特点;“垂处绿”,“末梢红”,则正是他们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

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一老翁的身份去写早春,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切。

10.(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
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写作的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进行综合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11.B
解析:(1)B
(2)高大巍峨(或遮天蔽日)
12.(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13.(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14.(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15.(1)紧张忙碌
(2)“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16.(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17.(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18.(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