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建立与护理效果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建立与护理效果评析
作者:戴菊会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8年第13期
【摘要】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建立与护理效果。
方法 72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化分组表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路径组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分诊时间、持续卧床时间、出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结果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52±2.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路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8.13.094
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在急性期之后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和后遗症,传统被动、滞后护理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下患者护理要求,也无法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 [1]。
本研究探讨了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建立与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分组表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36例。
对照组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4.92)岁。
路径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63.59±4.6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路径组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如下。
1. 2. 1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神经内科具有丰富脑梗死诊疗和护理经验的医护人员共同构成,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在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意义和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的宣教、讲解,获得患者和家属配合。
1. 2. 2 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
①入院介绍病房环境、医护人员、作息时间、陪护制度、物品摆放等事项,评估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
②住院期间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生活起居护
理、饮食指导、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和生活能力训练。
③出院时加强健康教育,嘱咐患者出院后继续坚持康复锻炼。
1. 2. 3 临床护理路径表改进。
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改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症状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有效: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两组平均分诊时间、持续卧床时间、出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越好)、生存质量评分[QOL评分(越高越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越低越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评分(越高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路径组患者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7.22%,;对照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78%;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平均分诊时间、持续卧床时间、出院时间比较路径组平均分诊时间、持续卧床时间、出院时间分别为(0.44±0.01)min、(2.11±0.16)h、(8.16±1.21)d,优于对照组的(2.21±0.01) min、(
3.14±1.06) h、(12.52±2.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路径组发生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偏瘫、1例便秘和1例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偏瘫、6例便秘和4例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路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4 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干预前路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别为(25.21±1.72)、(45.72±1.25)、(20.44±1.17)、(20.51±1.77)、(45.71±6.25)分,对照组分别为
(25.25±1.42)、(45.75±1.27)、(20.45±1.23)、(20.56±1.42)、(45.56±6.27)分;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路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分别为(10.25±0.11)、
(89.73±0.17)、(6.51±0.11)、(6.42±0.11)、(87.24±2.17)分,对照组分别为
(15.35±0.47)、(74.25±1.27)、(11.52±0.73)、(11.64±0.47)、(68.35±4.211)分。
干预后路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护理路径为针对某一特定疾病,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具有严密时间顺序的诊疗计划,可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医疗资源浪费[3, 4],可促使患者获得良好护理服务。
脑梗死患者致残率高,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经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有序、缜密的护理方案加速了患者康复进程,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5-8]。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路径组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结果显示,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路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路径的建立与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生存质量提高,缩短分诊、卧床和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1] 闫惠芳.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药物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社区医学杂志, 2017, 15(13):85-86.
[2] 曾小娟.临床护理路径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及生命质量的效果.医疗装备,2016, 29(16):191-192.
[3] 王艳娟,张丹.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 2(3): 36-37
[4] 刘海燕.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医学信息, 2017, 30(9):163-164.
[5] 李冰.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10(16):266-267.
[6] 陈岩. 临床路径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实施意义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7):221-222.
[7] 金淑君,吴祥女,王颖. 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9):89-91.
[8] 陆子琴,王霞. 临床路径应用于首发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 中国基层医药, 2016, 23(11):1751-1754.
[收稿日期: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