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明湖居听书教案上海五四制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标】:
一、了解正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写法。
二、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刻画,体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体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把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式。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演出艺术,熟悉我国悠长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学进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签名洪都百炼生。
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肯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
暴露了那时丑恶的政治现实,专门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击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
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老残游记》不是作者刘鹗的自传,但刘鹗的很多生活经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当中,能够说,主人公老残确实是作者刘鹗的艺术化身。
刘鹗(1857~1909),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身世官宦之家,继承家学且天资聪慧,但他无心于仕途,而热衷于治河、算学、医学等经世致用的学问,想要干一番对国计民生有利的事业;还曾经写过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高作《铁云藏龟》。
受那时社会思潮和西文科技的阻碍,他建议政府借外资修铁路、开煤矿,被时人斥为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刘鹦不忍心看北京粮荒的惨状,从俄国人手里贱价买出大米卖给百姓,几年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
刘鹦是一名时期的先行者,也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和他对社会、时局、学术的很多观点,都在《老残游记》这部他晚年的高作中反映了出来。
阅读重点:体会作者“哭泣与醒世”的创作意向。
内容梗概《老残游记》从1903年开始在《绣像小说》、《天津日日新闻》等报刊上连载,共20回,以“洪都百炼生”为笔名。
后来又有二集九回和外编残稿约一回面世。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30种版本行销世界,在国内外具有普遍的阻碍。
老残姓铁名英,号补残,以走江湖行医为生。
他本是江南人,因为在山东千乘郡治好了一个大户的奇病,被留下来住。
一天他与朋友相约到登州蓬莱阁游玩,碰到一条破烂快沉的船,老残等人好意要将罗盘借给他们,却被斥为“卖船的汉奸”打下海去。
这时老残惊醒,才发觉是南柯一梦。
过了几天,老残辞别主家,去济南大明湖参观。
在那里,他欣赏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地的美景,听到出色的白妞说书,还为一个山东巡抚的幕僚高绍殷治好了病。
经高推荐,求贤假设渴的巡抚张宫保要向他求教,但老残无心做官,往曹州而去。
在曹州一家旅店里,老残听说了几件关于地址官玉贤的故事。
这位玉大人号称清官,办案十分厉害,到任不到一年,就用“站笼”之刑站死了两千多人:于家4口,被强盗栽赃,王贤不问青红皂白就治了罪;一个布贩醉后说出一桩冤案的真相,也被抓来站死;杂货铺老板的儿子因为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又被当强盗处死……曹州人个个惶恐不安,即便路上掉个包袱都不敢去捡,更不敢不说他“是个清官”。
听了这些,老残心中超级愤慨。
进了曹州府城,老残可巧碰到以前熟悉,此刻新署城武县的申东造。
在申东造的请求下,老残向他推荐了自己的莫逆之交、武学大伙儿刘仁甫治理盗案,并商定由申东造的弟弟申子平去
送邀请信。
申子平受命去桃花山寻访刘仁甫,因为雪路难行,又遇猛虎阻挡,只好到沿途一户人家投宿。
谁知这家做主的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名叫王与姑,不仅相貌端庄娴雅,而且能诗书、善音律,与申子平夜谈,斗胆地批评儒、释、道三教和宋儒理学;不久又来了一名黄龙子,从山居生活一直谈到“北拳南革”(指义和团与革命党),使申子平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里老残要回省会,走到齐河县,却因黄河结冰挡住去路,找旅店住了下来,又碰到一个故人、将要做知府的黄人瑞,并听黄人瑞谈起了一桩案子:贾家十三口被人谋害,死因不明,因为验出亲家魏家送来的月饼中有半个有毒,主审官刚粥便判定魏氏父女投迫害命;魏家家人为救主人送银两来疏通,更被刚粥矢口不移是犯了罪才会托人行贿,用酷刑逼供,使贾魏氏承认因奸杀人。
因为案子疑点多,老残不满于酷吏草管人命,写信请张宫保派人来重审此案,并亲自出马调查,查明是贾家女儿与人勾搭成奸,不满嫂嫂阻拦,用一种令人昏迷不醒的药水迷倒了家人,陷害贾魏氏。
不但查明了案子,老残还在黄人瑞等人的协助下,救出了妓女翠环、翠花。
翠环本是财主家的女儿,因为官家治黄河时不顾实际情形,照搬古法,使黄河发生水患,百姓家破人亡,翠环也沦为娼妓。
经黄人瑞、翠花等人撮合,翠环嫁给老残为妾,更名环翠
二、朗诵,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依照时刻顺序,台上、台下的反映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刻: 第二天九点钟以后
地址: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姬(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堵喧闹( 侧写衬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堵喧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听书时:
台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岁) ─清脆婉转,百变不穷
弹罢数分钟( 侧写正写)
台下: 老残感觉: 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 白妞更好. 映衬对照)
台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岁) ─清秀动人、唱书妙绝
正喧闹时非常奇异出色绝妙
台下: 鸦雀无声─悄悄叫绝─轰然雷动
听书后:
闹声稍定台下: 青年盛赞白妞,世人交口称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侧面描述:在白妞出场前写戏院盛况,琴师的演奏,黑妞演唱,观众议论,衬托白妞精湛技艺。
1、戏院盛况
(1)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吝提早几小时赶到戏院,不用饭,衬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郁气氛。
(2)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级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戏院喧闹场面描述,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2、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写琴师用先抑后杨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为描述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写黑妞从外貌与演唱两方面,目的在于:
(1)为写白妞设伏笔,能够省去笔墨。
(2)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境界,仿佛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用观众评论(第245页)使文章死路逢生,从而从侧面衬托白妞演唱技艺之高、绝妙。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文章正面描述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写法
(二)正面描述:出场、演唱、反映三方面写。
1、白妞出场
先写外贸,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当,鼓棰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2、白妞说书
描述白妞说书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作者第一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五个部份:
(1)初不甚大:演唱开始
(2)越唱越高:演唱进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荡
(4)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静:演唱的终止
使读者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作者具体地从听众的感受动身,用大比喻,以人们的感觉、视觉形象,给予声,细致描述,多处用此。
人参果:愉快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1)用感觉设喻:通感
(2)用视觉设喻:通感
(3)用容易体会的声音设喻:比喻
说唱的音乐转眼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
从进展、跌荡、高潮、终止,其音乐的进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扬其技艺的精湛。
作者为了突出白妞演唱还用了对照手法,层层衬托步步映衬。
节选部份共写三个人物,不管琴师、黑妞都是为了写白妞的演唱技艺。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那么处处写白妞,这确实
是铺垫,确实是侧面描述,从而衬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
整篇课文确实是以鲜花腔凸此刻大伙儿眼前,正面的描述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二总结课文:
(一)这篇课文要紧写白妞精湛的歌唱艺术。
为了突出这一中心,在写演出之前,先写场内喧闹场面,先写琴师和黑妞,先写场中的议论,这些都是为突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作衬托和铺垫的。
然后,作者集中笔力,正面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最后,写听众的反映,高度评判白妞说书的成效。
别离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个戏园子。
\' 听书人多: 当官的;做生意的;念书人。
下午一点钟才开始,可十点钟园子已坐满。
台上、台下对照: 空洞无人喧闹
侧写场内喧闹场面,有力衬托白妞说书的魅力,渲染了气氛,与白妞出场肃然无声形成鲜明对照。
2 . 写琴师和黑妞,也是为白妞说书作衬托和铺垫。
写琴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开始抚琴琴声也不动人,最后轮指弹奏,动人心弦,突出轮指弹奏的精湛技艺,为后文替白妞超卓地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面貌、服装,细致说明她朴实、纯洁,为后文白妞的面貌、服装描述节省笔墨,以便集中笔力写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楚,行腔婉转的特点。
但她的技艺远不如白妞,因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
就如此层层铺垫,烘云托月,专门好发挥琴师、黑妞的陪衬作用。
3 . 借观众之口议论,将黑妞白妞说书相互较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他人可说得出,他人能学一两句
白妞: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学得手(对照、衬托、先声夺人)
4 . 白妞说书;
⑴白妞登台: 貌不惊人但一举一动,一顾一盼,就使观众为之倾倒。
( 动作、眼睛)
⑵白妞说书: 运用大量形象、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声音: 低─高─极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细─无声─忽起─无穷声音俱来并发─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说唱,听觉: 感觉妙─伏贴─畅快─悄悄叫绝─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本文的比喻句,使难以捕捉的没有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变成了可见、可感的实体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引发读者丰硕多彩的联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五、听众评判: 借一湖南青年之口用了两个典故。
(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述和正面描述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刻画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所谓侧面描述,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述,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述。
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述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
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情形、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好。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此刻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
课后还要对文中的侧面描述、正面描述,专门是“通感”的修辞手腕细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