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抄+人物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句摘抄
“我们总是为了太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去拼命,却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
”
—《人民日报》
“吾辈青年,当有少年心事,当拿云之志,当怀且将新火试新茶之勇。
”
——《人民日报》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风光无限。
”
——《人民日报》
“心中有念,眼中有光,身上有近路,下有脚下有路,这就是新时代中国人自信的样子。
”—《人民日报》
“岁月漫长,心怀热爱,携手共赴星辰大海。
”
——《人民日报》
“点点星光,汇成时代的星河。
”
——《人民日报》
“身逢盛世,我们享受着新时代的和平阳光,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
——《人民日报》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
”
——《人民日报》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
——《人民日报》
“万物得其本者生,万物得其道者成”
——《人民日报》
“人生不就是这样,经历过一次次考验才能成长;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怕雨雪霏霾也要去追寻阳光。
”
——《人民日报》
“树木在森林中相依相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
”
——《人民日报》
“生活的真谛从来都不在别处,就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奋斗里。
”
——《人民日报》
“山河明镌刻璀璨初心,八载春秋写就举世华章。
”
——《人民日报》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
”
——《人民日报》
“烟云往事,你终将会遇见一个人,让你愿意收敛锋芒,尘埃落定,轻轻为她挽袖炖汤,不再冲动张扬”
——《人民日报》
“倘若穷途末路,那便势如破竹。
”
——《人民日报》
“每次归程都是为了更好出发,每次停歇都是为了积攒力量。
”
——《人民日报》
“机会来之不易,努力过就很了不起。
”
——《人民日报》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敢于止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航天青年,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不懈的追求。
”
——《人民日报》
人物素材
一、屠呦呦:青蒿一握,痴迷一生。
经典颂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千年,直到你出现为了攻克人类恶疾的使命,你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你—一屠呦呦,也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青蒿素之母”。
人物速写: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
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与爱因斯坦并列。
运用示例: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
屠呦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荣誉面前她有着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单纯到眼里只有手中事的人,拿了诺贝尔科学奖项。
她深知作为科学家,在荣誉面前,就应该有更强烈的责任,把事情做好。
单纯的力量,减法的力量,也是屠呦呦的力量。
艰难时刻仍秉持科学理想,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世界上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而屠呦呦,便是那个把温暖和希望洒向人间的人。
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总有平凡的人,笨拙地做着伟大的事替时代负重前行。
二、孙家栋: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经典颂词: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轻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
你是国家的栋梁。
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人物速写:
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201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运用示例:执着航天,无私奉献
孙家栋一生执着于航天事业,89岁高龄仍坚守在发射现场,他这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顽强拼搏的航天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作为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又一次壮举。
他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孙家栋曾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航天,它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如今,已经90岁的他,还担任中国航天高级顾问,没事就往航天中心跑,被航天人形容为像卫星一样旋转不停。
孙家栋用行动诠释着中国航天精神一一豁出命去爱航天事业!
三、程开甲:一片赤诚,一生奉献。
人物速写:
作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程开甲的一生,是为国铸盾的一生。
1918年,程开甲出生于江苏,1946年8月,他赴英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中国,之后加入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隐姓埋名20多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与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才智和心血。
程开甲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运用示例:人要有爱国情怀
责任,是爱国的底线,是报国的基础。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坚决退回普鲁士波恩大学授予他的名誉学位证书。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他的话掷地有声,也告诫后人,爱国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程开甲,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为他知道,倘使抛弃了爱国、报国这一基本的责任,所谓理想、事业将是无根之花、无本之木。
爱国之责任是成就他卓越的功绩的基石。
四、樊锦诗:敦煌的女儿,一生的守望。
经典颂词:
她曾是受家人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曾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她的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但她偏偏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奉献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赴一场文化苦旅,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
她说“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心想一定要保护好。
万一有闪失,我就是罪人。
”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人物速写:
樊锦诗,1938年出生,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
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是享誉国内外的敦煌学者。
2019年9月17日,81岁的樊锦诗被正式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运用示例:择一事,终一生。
古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造就的红楼一梦,今有樊锦诗凝一生光阴守护莫高窟的精美恢宏。
这一切的一切都启示着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终一生去做好只有专注手上所承之事,心无旁骛,才可在漫长而又迅疾的光阴中游刃,找到光阴的意义。
而且一个人的一生就需要这种精神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择一事,终一生,从青丝到白发,樊锦诗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她那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
樊锦诗总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她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因为值得,所以不觉得寂寞,不觉得遗憾。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她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