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与中国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与中国实践
一、公司治理的国际标准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为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维护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建立起合理的组织结构、权利责任、监督管理等规则体系的过程。
2004年8月,国际公司治理准则——《公司治理准则》(The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公布,该准则成为国际范围内公司治理的标准。
这份准则来源于1997年由OECD成立的公司治理机构研究委员会,旨在为世界各国提供公司治理实践的参考标准,同时增强国际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该准则中,公司治理机制被定义为保护公司股东权益的规则和机构。
另外,它提到了以下内容:
1.投资者保护,包括信息公开、披露治理结构和实施透明度制度等措施;
2.股东权益保护,主张全体股东的平等权利、及时获得资料,能够有效行使股东权力;
3.公司治理结构,提出形成切实可行的机制,随着公司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4.董事会建设,包括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5.高层管理层制定战略与计划,激励机制,制定完备的审计、财务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以上准则和规定为全球企业、投资者、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最佳实践方案,因此,这份依据联合国普遍基本原则、OECD其他有关建议及其他主要国际准则构建起来的《公司治理准则》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标准。
二、中国公司治理实践
2006年,我国出台了《公司法》,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三大机构,是我国公司治理的基础法律规定。
在传统的中国企业文化中,权利高度集中,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导致了一些实际问题。
为此,中国政府继续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改革。
1.股权分离和独立性提高
为推进股权分离和股份制改革,中国政府全面推动了公司股权多元化。
同时,引进多方股东,从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到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共同构建公司治理机制的体系。
2.董事会建设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构的核心,必须得以适应公司发展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获得股东对其合法地回报的认可。
随着政府治理改革的推动,我国许多公司都已经确立了由五名至九名不同属性、业务及学科背景的独立董事建构的新式董事会。
3.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
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的重视,公司内部的审计和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内容。
我国政府对增强公司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控体系,从而做好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更加注重。
4.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
我国近年来政府也在通过增加员工股权和激励制度来改善公司治理,在中国公司治理实践中,不断推出各种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激励、股票购买等员工持股计划,提高企业内部的士气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充分而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