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之一比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第三步:找—扣住问题,定位区间
1、内查语意: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外查关系:1.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
2.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 、归纳错因: “八大陷阱”
社科文中常见8种错因
内容 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 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 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 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纲说明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知文本的题目,弄清文本的话题——文章论述 是什么问题/介绍的事什么事物?
(2)圈重点阐述的观点概念术语——作者的基本 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明文本论点与论据——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哪些 论证手段和材料?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 时要边读边划出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 四步解题: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定位区间→文题比对。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不先标注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社科类文章相对专业、冷门,专业术语较多,阅读性不强,心理不 要第它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惧怕心理,要坚信“答案就在文中”。
第一步:读—速读全文,理清大意
(一)阅读时可带着问题: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
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
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将会、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
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完成“圈点勾画”任务
起重要作用的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 ;” 等) (5)举例子(如、人名)。
感情句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 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修辞句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审—审读题干,弄清题旨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选择“正确”还是“错误”。 (2)选择“符合”还是“不符合” 。 (3)选择“属于”还是“不属于” 。
归纳小结
①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阅读的试题时,坚 信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全文 (圈画)
②牢记步骤
审题干(明白方向) 定区间(定位)
比异同 (确认)
③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词语理解身旁找,句子理解局部找。筛选信息全篇找,推断不是必须找。搜索区域很重要,一找一比就知道。
设题的三种情形
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比对: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 容与原文不同。
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 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 感情.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 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
联系.
转承句 哲理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程度 差异
逻辑 错误
错因 张冠李戴 未然已然
曲解原意 以偏概全 推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误 无中生有 混淆因果
偷换概念
某某的观点是
选项句特征
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已然变未然,未然变 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
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全部、都;必然、一定;严重非常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
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中有,却在不同位置
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 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之所以,就,只要…就
增加减少一两个词,甚至是 “的”“将”“了”等改 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修饰语与限定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
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第三步:找—扣住问题,定位区间
1、内查语意: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2、外查关系:1.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
2.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 、归纳错因: “八大陷阱”
社科文中常见8种错因
内容 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 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的 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医学、 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考纲说明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知文本的题目,弄清文本的话题——文章论述 是什么问题/介绍的事什么事物?
(2)圈重点阐述的观点概念术语——作者的基本 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明文本论点与论据——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哪些 论证手段和材料?
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 时要边读边划出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 四步解题: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定位区间→文题比对。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不先标注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社科类文章相对专业、冷门,专业术语较多,阅读性不强,心理不 要第它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惧怕心理,要坚信“答案就在文中”。
第一步:读—速读全文,理清大意
(一)阅读时可带着问题: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
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
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将会、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
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完成“圈点勾画”任务
起重要作用的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 ;” 等) (5)举例子(如、人名)。
感情句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 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修辞句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审—审读题干,弄清题旨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选择“正确”还是“错误”。 (2)选择“符合”还是“不符合” 。 (3)选择“属于”还是“不属于” 。
归纳小结
①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阅读的试题时,坚 信答案就在原文中。
读全文 (圈画)
②牢记步骤
审题干(明白方向) 定区间(定位)
比异同 (确认)
③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词语理解身旁找,句子理解局部找。筛选信息全篇找,推断不是必须找。搜索区域很重要,一找一比就知道。
设题的三种情形
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2、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3、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
比对: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 容与原文不同。
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 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特殊句子
作用
首句 结尾句
中心句
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
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 感情.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 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
联系.
转承句 哲理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程度 差异
逻辑 错误
错因 张冠李戴 未然已然
曲解原意 以偏概全 推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误 无中生有 混淆因果
偷换概念
某某的观点是
选项句特征
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已然变未然,未然变 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
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全部、都;必然、一定;严重非常
已经、将要、完成、成功、全部、都、一定
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中有,却在不同位置
因果的位置和原句是否一致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 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之所以,就,只要…就
增加减少一两个词,甚至是 “的”“将”“了”等改 变意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以改变意思。
修饰语与限定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
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