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3年3月号 总第156期
32
文/许华新
许华新
许华新,笔名刻一,斋号钓溪阁。

199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系。

2004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师从洪惠镇教授。

2006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工作室。

2007年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

桂林旅游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指导教师;《书画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

多幅作品及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等美术及文艺类杂志。

构成山水画的审美要素有三个,即笔墨、丘壑、意境。

笔墨固然很重要,它是画家的表现语言与技术,笔墨功力的高低左右着画家运用语言的能力;丘壑是画家造型能力的体现,丘壑构造是否细致完美,决定了山水画的审美格调,也举足轻重;而意境,则是山水画整体精神的呈现,是作者主观精神与自然山水精神融合而成的心象的外呈,是山水画表现的精神指归。

如同人物画的“传神论”和花鸟画的“情趣说”一样,山水画从其发端之初就不把状物写实作为表现的最终目的,也不以炫耀技巧为能事,而是
以丘壑为媒介,通过“技进乎道”的提升,
来表现自我的心中意象,最终实现寄情山林、卧游山水、借景媚道的精神归宿。

那么,中国山水画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当然,中国山水画不是纯粹外在的山水,而是隐者心灵外化的山水——山水成为表达画家心灵相状的风景,即山水画的“象”乃是作者的心象。

抽象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山水画中通过中国古典时代隐士的生活状态被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了。

因此,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统领下的,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隐士精神——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精神,乃古典山水画的精神所在。

论中国山水画的
精神
图 
许华新 江天一色 68cm×68cm 2012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3
图 
许华新 梦里田园 150cm×180cm 2007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3年3月号 总第156期
34
在古典山水画中,画家把画面营造成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理想化场景,这里是隐士们生活、学习、消遣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的居所。

我们从古代山水画中可以大致地综合出隐士的生活场景:隐士的房屋一般建在深山中,一般是木屋或茅屋,屋背后往往挂着喧腾的瀑布,屋前的小径经过小溪上的木桥到达湖边的小船,小船是隐士用来垂钓的工具;另一条小径通往山的深处,直达云雾缭绕的山巅,此小径是隐士采药或访问另外隐士的道路。

最后,透过隐士居住的茅屋的窗棂可隐约见到他阅读的书籍。

通过画面中的这些场景,可以了解隐士们是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精神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他们对宇宙,对自然、对朋友、对自我的人生态度。

首先,隐士们要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顺应自然,靠自然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先看隐士的茅屋,其对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命运的沟通。

这种命运就是对自然的顺应,隐士所建的茅屋尽可能地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安居就是对天命的顺应。

为了使心灵宁静并遵从自己内心的吩咐,茅屋的材料一般是石头、木材、茅草等,这些材料在深山中随处可见,将此材料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秩序性的茅屋结构,用来御寒和遮风挡雨,既融合了自然又顺应了天命,也解决了生活起居问题。

为了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他们对自然取而不滥,仅仅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即可,从不以破坏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为代价,因
为他们知道,只有保护好这种状态,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源。

接下来隐士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

除了像农民一样耕种、收割外,我们还要了解隐士的另一条解决生活之道——一条通向湖泊或溪边的小径连接着小船。

这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隐士并不是传说中的神仙,他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他的垂钓固然悠闲,但也有满足生活需要的目的,一条肥美的鱼固然是审美的对象,但如果水里有足够多的鱼,那么偶尔钓上一条吃掉就不能视为对自然的破坏。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取鱼用的是钓而不是网、药,或是其他方式,为的同样是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呈现。

此外,垂钓的功能不仅仅是解决生活问题方式,还是隐士消遣、沉思、激发诗情画意的有效途径,是隐士的精神寄托。

其次,隐士还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向深山的小径便是访问朋友的道路,而小径的另一端往往也是一位志同道合的隐士。

隐士对道德的领悟固然可以表达在诗歌与散文中,而在行为中的表达除了在独处时的沉思默想,还要在与他人交往中体现,他虽然可能不善于市井中的接人待物,但善于以淳朴的形式与心灵相通的隐士朋友交往,他要把自己对道德的领悟与同道朋友交流和分享,并通过倾听隐士朋友的谈话来加深自己对宇宙道德的领悟。

茅屋前跨越溪流的小桥与矮小的柴门也用意微妙:一方
面,轻掩着的柴门与小桥有隔阻喧嚣、打扰之功用,使隐士的生活更为平静、安详;另一方面,哪怕主人不在,矮小的柴门也能让远道而来的朋友轻松进入茅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顺畅无阻、轻松和谐。

当然,交流的场所不仅限于茅屋之内,还可以与来访者一道游山玩水,使人与人的交流融入到自然之中,与自然和谐共鸣,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处于一片和谐之中。

再次,隐士还要解决的是自身的情感宣泄和精神提升问题。

茅屋的书籍对应的是义理、文化、历史、哲学等精神的食粮。

宇宙理法固然存在于宏观世界的秩序,如四季的轮回、星辰的运转之中,但隐士对理法规律的直观理解是有限的,还不能满足他的求知要求,他必须深入到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理性的精微认识成果——他们遗存于世的诗歌与论说文章中,去领略其中的奥义。

书籍在隐士茅屋中的存在表明,隐士非如农夫那样仅仅作为生物历史人物而存在,而还作为文明历史人物而存在。

隐士以书籍将自己与文明历史联结起来,他不是孤立的存在者,而是与古代已逝的灵魂沟通的精神存在者,并通过与古圣先贤的心灵沟通使自己更深入地与宇宙理法沟通,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

同样,隐士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思考也可以通过书本记录下来,传递给后世;隐士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情感体验也通过书本得以宣泄,使自己生活在心
清神怡、悠然欢乐的生活中。

此外,还有一条特殊之道——通向山顶
图 
许华新 溪山无尽 97cm×180cm 2011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5
的小道。

这是隐士与天道交流、提升人格精神之道。

隐士的基本生存解决之后,他便渴望更高的境界,这种心灵的渴望促使隐士向云雾缭绕的山峰迈进,他拄着拐杖向高深处行走,边沉思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山峰的高处,他放眼四望,仿佛将宇宙历史看在眼里,他看到的自然世界的由远及近乃是宇宙历史从古到今的形象展现,他从大自然中仿佛看到了主宰者,他参悟了宇宙幻化运行的规律,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使自己的人格精神得到提升。

在这条登山道上,一步一景的山水景致让隐士心旷神怡,清朗明净的山水更容易使他澄怀观道,登临的过程就是隐者悟道的过程,而到达峰顶时开阔胸襟更是顿悟的最佳时机。

由于行文所需,我们将山水画中的景物分而述之,把它们看作隐士心灵通达“天道”的道具,但需要明确的是,每一景物都并非孤立地存在的,正像一幅山水画的各个
组成部分是有机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连通、不可分割的。

比如隐士在垂钓中遥望山巅会联想到那至高无上的自然之道;他通过沉思山峦显示的秩序(如动植物的秩序)却又能理解人间道德之序;而他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在表达他的道德领悟的同时也自然涉及自己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在茅屋中居住多年之后,从深山中的自然景物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他又能领悟自己作为天下的一分子的渺小和伟大:渺小者,自己不能逃避于时光之外,随着四季轮回,自己渐渐老去而面对死亡,自己将化为尘土与大地万物没有差别地同一;伟大者,自己对道的领悟是其他存在者(动植物)所没有的,是人类心灵的自豪。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文人寄托在一幅山水画中的精神。

儒、道、释哲学是中国文人的主要思想结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为中国文人的重要处世哲学。

中国绘画史上
山水画的迅猛发展期往往发生在国家动荡分裂、政治昏庸、文人报国无门的时期。

这时的文人一为保全性命,二为宣泄因官场失意的郁闷之情,且为疗治内心的伤痛而纷纷遁入山林,成为隐士,以实践其“独善其身”的道家思想。

而山水画中所描绘的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山水场景正是他们理想的生活场景,也是他们心灵归宿的温馨港湾。

就算在官场得意之时,古代文人所兼有道家思想也会不时地起作用,使文人士大夫时有身在衙门而心向田园之渴望,而山水画则为他们提供了不出都城而又能卧游山水之便,成就了身居都城的中国文人的隐士梦。

因此,以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主体的古代隐士精神,归根结底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精神。

作者系桂林旅游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书画研究》杂志主编约稿、责编:秦金根
图 许华新 薄雾晨光 200cm×120cm 2008年图 
许华新 圣 域 180cm×97cm 2009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3年3月号 总第156期
36
图 许华新 空谷纯音 240cm×90cm 2011年图 
许华新 空 248cm×129cm 2009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37
图 许华新 冷 月 180cm×97cm 2011年图 
许华新 山色清幽 210cm×90cm 2012年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2013年3月号 总第156期
38
图 许华新 厮守万年
180cm×97cm 2010年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