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学习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个原因是社会焦虑。 第一条是社会利益结构全方位大幅度的调整, 而希望在短时间之内完成。 第二条是信仰在不小的范围内丢失。 第三条是攀比心里。 我们的国家、民族在特定时期里,人们的心 灵缺乏一种坚守,就难以经得起各方面的诱 惑。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民生需求重于政治诉求。 调查显示,中国民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前六 位都是民生问题,而且是基础性的民生,一 般是社会保障、通货膨胀、医疗、公共卫生、 教育问题、养老保险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对 环境生态特别关注。
(三)重大意义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 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再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 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 必然要求。
(一)社会流动加快,管理好巨大流动人 口任务繁重
多数城市的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 入城市生活体系,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 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进城流 动人口多数聚居在城乡结合部和地下建筑,多数 城市过去按照城市人口配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体系,也没有根据新的人口布局进行调整,往 往造成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乡结合部的管理力量非 常薄弱,由此而引发的偷盗、抢劫、黑社会、贩 毒吸毒、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在一些流动人口 大规模聚居的地区比较突出。
中国现在正处在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 矛盾凸显期。 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巨大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 巨大成就。中国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 初期的200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将近 4500美元。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不 夸张地讲,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 一。
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2010年年底由突尼斯一个失业大学生与警 察发生的冲突造成的偶发自焚事件,成为引 爆的导火索,导致中东北非一系列国家的社 会骚乱、政治动荡、军事内战和政权更迭, 震动了全世界。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 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 阶段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 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 问题多发凸显。
第五个特征是陷入到解决社会矛盾的两难境 地。 中国复杂的社会矛盾此起彼伏,按下葫芦浮 起瓢。比如,房价太高了,老百姓买不起房; 但打得太低也不行,打得太低会让大批中等 收入人群的财富严重缩水。再比如说劳动权 利的维护等问题解决面临两难境地。
第六个特征是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比较大。 一是新的一轮城市化大跃进所带来的新的社 会矛盾问题。 二是以往历史遗留问题的“倒找”。 三是劳资矛盾和纠纷将会大幅度上升。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折射出两大现实命题:
一就是未富先老;
二就是我国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超过2.6亿
人,比2000年增加11700万人,增长
81.3%。增幅如此巨大,令人咂舌。
(二)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土地 征用、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冲突持续增多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 人口城镇化又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问题比 较突出。
第二是以“单位”为基础的从业人员管理体 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社会 的基本组织单元,也是我国社会管理的基础。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 民公社,都成为一个个“大而全”或“小而 全”的单位组织,也成为一种把各种社会问 题化解在基层的机制。
第三是以“街居”为基础的城市社会人员管 理体制。 政府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无工 作人员、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 象等。当然,由于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 单位,相比较单位体制,街居体制实际上是 起一种社会管理的辅助作用。
我国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三是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四是社会组织、社团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五是社会治安体系或社会安全体系的建设; 六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七是人口工作与管理。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
第四是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 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流动管理体制。 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 案制度为基础,严格限制社会成员在城乡之 间、单位之间和不同职业身份之间的一切自 由流动。一切国家所需要的人员流动和人口 迁移,都是按照统一的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二)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新时期的“四大建设” 理论,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 社会建设,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相一致。而 对于“社会”的外延,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六 个方面: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体系、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指出了 六个方面,即就业与劳动关系、收入分 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人口、 社会管理。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问题在群众中引起较大 反响。 特别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 具有难以预测、扩散迅速、容易引起大规模 混乱的现代风险的特点,值得特别的关注。 另外,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和环 境安全事件,也多具有难以预测和容易引起 民众恐慌的现代风险特点,需要高度重视。
师德要义
敬业认真 严谨科学
淡泊名利 言行一致
自尊育人 为人师表 争做文明党校人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作为海内外观察中国 年度施政方向窗口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 班的主题,正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共中央 九位常委悉数出席研讨班的开班式。胡锦涛总书记 指出,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月,“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进《政 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单 独成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已被各级政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信 念 : 信 什 么 ?
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 奋斗,就是靠用坚定 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 来,为人民自己的利 益而奋斗。没有这样 的信念,就没有凝聚 力。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一切。
——邓小平
第五个原因是社会不公现象十分明显。 我们国家城乡差距居世界第一,统计学上的 数字是3.33倍,实际上可能要是5倍到6倍。 而合理区间应该是在2倍以内。另外,行业 之间差距、地区之间差距等也很严重。 第一是不认同,第二是抵触,第三很极端的 人有可能就是仇恨,这样一来,社会各种各 样的矛盾必然就会形成。
5月30日,高层再次聚焦社会管理,中共中 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问题。 7月1日,胡锦涛又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 管理。
主要内容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 题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及重大 意义
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法 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 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 和控制的过程。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 动。它是运用正式制度的方式(行政、法律、制度 等)进行公共社会事务的管理,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行政管理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 的政治职能,其主体是政府。 社会管理主体除了政府,还有社会组织,它既用正 式制度的手段也用非正式制度的手段对社会事务进 行管理,例如道德、伦理、习俗、宗教等,具有强 制性和非强制性二者结合的特点。
(五)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变化,解决社 会问题的机制弱化
现在,绝大多数城镇从业人员从“单位人” 变成“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政府 往往要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治理的摩擦成 本大量增加,自上而下社会事务的贯彻和落 实,自下而上社会问题的调解和解决,都受 到阻碍。
(七)群体性事件问题突出,各种新型社 会风险需要高度重视
社会管理,说到底 是对人的管理和服 务,要以人民群众 利益为重,着力解 决好人民最关心最 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
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 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我国原有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第 一是政府全能的社会管理体制。 政府不仅通过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 销 、统收统支、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也通过干部统一调配、职业身份统一确定、 人员统一安置、社会事务统一部署、一切社 会活动统一组织等,建立起以政府为中心的 全能社会管理体制。
我国初级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深刻 变化,新增劳动力数量在逐年下降,预计到 “十三五”期间将会转变为负增长。 当前非公有制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关系紧张 问题非常突出,劳动关系冲突显化。
(四)农村基层财政力量薄弱,一些地 方的基层干群关系需要理顺
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乡村空心化和凋敝 现象,乡村产业空了,青年人走了,富人到 城市买房居住了,干部也不在乡镇居住了。
第二个原因是发展的极不平衡。 全世界各国中,我国的不平衡可能位居第一。 现在,经济与社会之间不平衡,经济高速推 进,而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方面严重滞后,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各方面都 出现了明显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各种矛盾错 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会造成大量社会 矛盾。
第三个原因是强烈的经济利益冲突。 民众对于富裕的生活有普遍的极大的渴望, 会释放出剧烈的社会能量。假如这些能量整 合不好的话,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大 量的社会矛盾问题。
社会矛盾问题凸显原因何在?
第一个原因是巨量的事情被挤压到相对有限 的时空中。 简要地说,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巨量的事 情就会造成广泛、复杂和突出的种种社会矛 盾问题。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 在我国同时进行,在这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中, 既给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发 展的动力,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所 没有遇到过的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 盾。
在土地增值成为地方经济重要推动力和政府 可支配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刺激下,新一轮 “土地置换”形成热潮,大规模圈占农地和 强行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由此引 发的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对社 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非公有制 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关系紧张问题突出
第二个特征是官民之间矛盾比较突出。 调查发现,中国的矛盾排在第一位的是官民, 第二位是贫富,第三位是劳资。 一个原因是民众对于政府有一种复杂的态度; 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定位的错位、缺位、越位。
第三个特征是个案问题容易演变成群体化的 矛盾。 50%的群体事件原本是很简单的个案的治 安性问题,但由于处理不好,演变成了一种 地区的、规模化的、群体的社会矛盾、冲突。
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 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另一方面,我国现在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已经开始全方位的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全局。 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我们的社 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尤其是我们国 家当前面临着体制和结构的双重转型。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由温 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化(人的全面发 展)。 这个过程,人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 原来的生物性的温饱需求上升到安全的需求、 归属的需求、社会公平和尊重的需求、有爱 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需求。
第四个原因是社会经济领域缺乏正常的秩序 和规则体系。 我们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 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旧的规则体系不管 用,而新的规则体系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规则的真空 期。 尤其是缺少规则意识。缺少规则意识比缺少 规则还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