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7: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精练从汉至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一、选择题
1.(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模拟)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

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提高行政效率B.制约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
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可知,中朝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中朝可以制约丞相的权力,但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中朝没有监察三公九卿的权力。

2.(2020·福州高三模拟)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

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答案 C
解析庙制的简化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这一变化反映出皇帝制度逐步稳固,C正确;佛教的兴盛并非材料的主旨,A排除;宗法观念并未日益淡化,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信息,D排除。

3.(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汉武帝以前丞相权重。

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为削夺相权,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逐渐形成一个起决策作用的中朝官系统。

此做法()
A.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
C.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矛盾
答案 B
解析材料表明汉代皇帝通过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决策权以加强皇权,B正确;中朝官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分割丞相的权力,不能说中央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
是中央决策机制的变化,由此不能推断政府效率的变化,C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体现缓和中央各部门矛盾,D排除。

4.(2020·唐山高三诊断性测试)《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皇帝可以将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召集百官商量,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

5.(2020·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三检测)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

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升,故C项错误;宋代削弱相权,皇权没有遭遇威胁,故D项错误。

6.(2020·长沙市高三二模)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

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

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等信息可知,宋代分化事权,使其名与实分,以防止官员权力膨胀、专擅权力,B项正确。

7.(2020·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这从本质上说明()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8.(2020·临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模拟)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

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

这些措施()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
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置都尉、县令,并配合以当地的习俗、惯例,拉拢、利用当地上层管理西南地区,这些措施有利于拓宽汉代疆域,C项正确。

9.(2020·泰安市新高考模拟试题,2)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 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

10.(2020·威海市高三一模,7)“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这一行政模式”是指() A.汉代刺史制度B.元朝行省制度
C.明代三司制度D.清代督抚制度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信息“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可知,“这一行政模式”是指元朝的行省制度,故B正确。

11.(2020·江苏省扬州三模)下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

据此可知,元代()
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答案 C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行省咨文以及中书省的回复可以看出,行省权力受到了中书省的节制,C正确;中书省是国家中枢行政机关,A说法错误,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

12.(2020·山东德州模考)元朝廷若直接利用二百多个路及直隶州(府),征集和控制各地赋税,自然会出现头绪零散纷杂等情况。

尤其是腹里以外的边远地区,更显得鞭长莫及。

而通过十个行省的综领督办,朝廷征集、转运各地赋税及对课税过程进行控制,就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了。

由材料可知()
A.最初基于经济目的设置行省
B.行省制便于朝廷有效控制全国税收
C.行省制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
D.行省制便于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答案 B
解析材料说明在行省建立之前收税比较难,利用行省进行收税可以“纲举目张,简便易行”,说明行省制度的设立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税收,故B正确;行省设置的最初目的是控制地方,并不是经济目的,排除A;行省设置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是说明行省设置对于税收的好处,并不是简化机构提高办事效率,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3.(2020·山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一次模拟,16)下图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图二
图三
(1)指出图一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4分)
(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图二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3)结合图三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4分)
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14.(2020·永州二模,17)“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

“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4分)
答案水平三: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

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

水平二: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

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

水平一: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

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

若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释历史背景,表述合理即可。

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若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制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表述合理即可。

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

若能从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表述合理、辩证全面即可。

课时精练从汉至元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B)
一、选择题
1.(2020·胶州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东汉光武帝时规定,对被察举的茂才和孝廉,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

这一规定()
A.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B.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C.增加了全国学子出仕的途径
D.扩大了地方政府选官权力
答案 B
解析东汉光武帝要求,被察举的人员只有经地方试用合格后才能被推荐到中央,这实际上是为了选拔有能力的官员,这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故选B项;士族垄断选官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此时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增加对荐举人员的考察,并非增加了出仕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扩大地方选官权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

2.“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表明当时()
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答案 C
解析材料时间是魏晋时期,因为地方骚乱,交通阻塞,中央政府不能在全国推行选举,由中央指定地方的中正,选拔人才送交政府作为政府录用的依据,故答案为C;材料内容是采访同乡对被举荐人的看法,不是操控舆论,A错误;隋朝开始科举制,B错误;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并且材料没有体现重视门第出身,D错误。

3.(2020·山东滨州调研)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

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
中央的重要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依据;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

4.(2020·青岛市高三二模)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

这说明()
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
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
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
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这说明科举成为进身高官的重要途径,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庶族地主地位的变化和文化发展的内容,A、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科举出身的宰相的比重变化,并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D选项错误。

5.(2020·石家庄五校高三4月联考)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

这反映了唐代科举()
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
B.受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影响
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
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科举制度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因此B选项正确。

A、C选项不符合科举制的特征,排除;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6.(2020·福建厦门质检)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表明宋代科举()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 D
解析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7.(2020·山西省太原五中二模)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
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 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

8.(2020·山东东营模考)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B.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C.体现了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D.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答案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元朝恢复科举制,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按民族分化政策进行考试并分别录取的制度,有利于元政权封建化进程,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 不是材料主旨。

9.(2020·孝感模考)唐代谏官职位众多、群体庞大,各谏官通过讽谏、顺谏、规谏、致谏、言谏、直谏等多种形式劝谏君主。

这客观上()
A.加强了对百官的控制
B.使君主的权力得到加强
C.保证了政府决策正确
D.规避和防范了君主之失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谏官主要以上封言事或当庭奏议的方式规劝、纠正君主之失,官职众多、功能齐全的谏官制度的设置,客观上有利于规避和防范君主之失,D项正确;谏官并非谏百官之失,因此也不能加强对百官的控制,A项错误;谏官的主要职责在于规避和防范君主之失,因此谏官不能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B项错误;谏官客观上有利于规避和防范君主决策的失误,但不能保证政府决策正确,C项错误。

10.(2020·山东潍坊调研)如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四监司()
A.明确各级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实行地方分权,完善决策机制
C.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
D.健全完善地方权力组织架构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的北宋四监司是路的下属机构,路是北宋的监察区,四监司分化了地方的军权、司法权、财政权等,这就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故C正确;北宋采取的分化事权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排除;四监司不是决策机构,B排除;D错在“完善”,故排除。

11.(2020·浙江宁波质检)某机构是宋代路级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平反地方上的冤假错案和纠察违法官吏。

这一机构应是()
A.御史台B.都察院
C.提点刑狱司D.枢密院
答案 C
解析提点刑狱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级司法机构,其职责是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案,故答案为C项;御史台是东汉时期即已设立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A项;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中央监察机构,排除B项;枢密院是自五代开始设立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D项。

12.(2020·安徽省六安一中月考)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

宋仁宗此举()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等信息来看,宋仁宗此举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故答案为C项;监督宰相是监察权的正常行使,不能说明监察权超越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监察对象的扩大与行政效率没有关系,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弹劾机构是御史台,共有23名官员。

长官是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

他们既是御史台的行政长官,也是纠察百官的具体执行者。

其下属有三院:一,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负责与上诉弹奏、审理案件相关的各类事项。

二,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负责监察朝廷礼仪制度方面的违规行为。

三,察院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

比较台院和殿院,察院的职权范围最为广泛,上至中央宰相,下至地方州县长官,均在其监察范围内。

材料二明朝将中央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

下设13道监察御史,共110人,负责具体监察工作。

监察御史虽为都御史下属,但直接受命于皇帝,有独立进行纠举弹劾之权。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

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

担任总督和巡抚的官员,其权力比一般巡按御史要大,有“便宜从事”之权。

都察院除执行监察权外,还握有对重大案件的司法审判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监察机构设置上的主要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明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的主要效果。

(8分)
答案(1)特点:御史台具体负责纠察百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职权明晰);察院以小御大,全面监察。

(2)调整:在监察机构名称、人数、职责上进行调整;监察御史有独立纠举弹劾之权;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都察院兼有重大案件司法审判权。

效果: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强化了君主权力,发展了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隋朝改革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史料的记述是明确的:
第一,地方官改由吏部任命,取消州刺史的任命权。

第二,恢复了两级地方行政制以代替三级制。

第三,中央政府任命官员,打击了门阀贵族。

第四,科举制考试制度的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