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药并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6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36例,采用针药并治的方法,针灸遵调补冲任、温经散寒为宗旨,配合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主方少腹逐瘀汤。

结果:总有效率为97.2%。

结论:此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针灸中药
资料与方法
该组病例均为门诊随机采集,选取符合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36例,并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确定为原发性痛经。

年龄14~38岁,病程5个月~8年。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疼痛常呈痉挛性,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肛门坠胀,冷汗淋漓,月经推后量少。

经血颜色暗有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方法:针灸治疗。

取穴:中极、水道、命门、阴陵泉、三阴交。

中极直刺,进针25~40mm,施提插补法,使针感传至外阴部为佳;水道直刺,进针25mm左右,施提插平补平泻法;命门沿棘突向上斜刺,进针25~40mm,施捻转补法;以上三穴均可在针刺的同时于针柄施灸,留针30分钟。

阴陵泉直刺25~40mm,施捻转补法;三阴交直刺25mm左右,施捻转泻法。

1次/日,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中药内服:以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为治则。

基本用药: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苍术、茯苓等。

1剂/日,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于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服药,连续服5天,连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订。

①治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②显效:服药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③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④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结果
治疗前后下腹疼痛时间比较,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1。

治疗后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如表2所示,治疗后腰部酸痛、恶心呕吐、肛门坠胀等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2。

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例1:患者,女,37岁,15岁月经来潮。

诉2年前因经期冒雨涉水后出现痛经,此后每于经前2、3天及经期即出现小腹冷痛,连及腰背,经量少伴血块。

就诊时还有3天来潮,小腹隐痛,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腻,脉沉紧。

诊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

针刺中极、水道、命门、阴陵泉、三阴交,并于前三穴针上施灸,留针30分钟,1次/日,配合中药内服,并嘱其注意保暖,忌食生冷。

3天后来潮,小腹冷痛较前略缓解。

次月于月经来潮前5天,按上法连续治疗5天,月经来潮时再无腹痛感觉。

连治3个月经周期,随访3年未复发。

讨论
原发性痛经一般均认为应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疼痛由于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组织缺血所引起。

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E2和PGF2α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尤其是PGF2α含量增高,使子宫内膜平滑肌过强收缩而出现痛经[2]。

中医学认为,痛经产生的机理为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3]。

《诸病源侯论·妇人杂病诸侯》指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多有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妇人良方大全·调经门》认为是:“寒气客于血室”。

综上所述,结合临床实践,原发性痛经多为寒凝气滞血瘀,阻塞胞宫,使经行涩滞,不通则痛。

故治以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原则,阳气一振,寒凝自消,则气行血畅,通则不痛。

本组针灸处方,中极为任脉穴,任脉主胞胎,补之可暖胞宫、调任脉;水道属足阳明,为利水除湿要穴,兼具活血止痛之功;命门温暖下元以散寒邪;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健脾利湿为其所长;三阴交能促进子宫收缩,化瘀通经。

诸穴合用,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本病可以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缓解精神紧张因素;可以通过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止痛作用;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轴的影响,调节相关激素的水平,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卵巢功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缓解子宫内血管痉挛[4]。

中药组方中,肉桂具有镇痛解痉,扩血管作用;元胡能增加血液灌流量,改善微循环,并具有镇痛、催眠、镇静作用;川芎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时机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经前5天,气血将动之时及时予以温散通利,有助于及早消散内膜,以利排出,缓解疼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2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7.
3张玉珍.中医妇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4-130.
4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