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定州市南支合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定州市南支合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发愤著书
张大可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
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
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
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
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
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
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
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
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
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
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
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
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
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
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
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
”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
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
”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
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
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
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
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
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
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
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
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
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
司马迁就是如此。
B.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
C. 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D. 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
2. 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写了哪几种人物?
3. 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
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
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
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
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
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
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
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
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
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
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4.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之后,特别关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生态消费方
式。
B.因为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及有限性,所以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C.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方式,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6.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
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
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
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
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
”靠窗的老太太说。
“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
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
”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
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
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
”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
”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
”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
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
”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
”我问。
“今年整七十。
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
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
我是一个人过的。
”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
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
”
“小军,”我说,“你儿子?”
“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
”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
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
”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
”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
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
”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
”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儿。
……登顶了。
”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
”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
还有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
”我问。
“他死了。
”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
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
”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
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
“我儿子真正拼了
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
”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
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
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
”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
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
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方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
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
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氦,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 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 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
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 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E.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情感。
8. 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9. 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魔方”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威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
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遗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具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上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①,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棰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注】①私渠海:地名,今蒙古共和国稽落山西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B.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C.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D.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礼记·曲礼上》记有:二十冠而字。
古时男女二十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 图谶,古代方士或巫师制作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
始于秦,盛于东汉。
C. 兰台令史,官名,东汉时开始设置,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文书档案等,魏、晋、南朝沿置。
D. 宾客,汉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
宾客为主人营治产业,出谋划策,奔走效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固文才出众,善于识人。
他年轻时给东平王举荐贤士,所荐之人都得到了东平王的青睐重用。
B. 班固颇有政见,深谋远虑。
对于汉匈关系,他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认为应抓住时机,维护双方和平关系。
C. 班固胸怀大志,投身军事。
他在伐匈之战中,辅佐窦宪,随军出征。
后来窦宪落败,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
D. 班固疏于教育,遭致灾祸。
其子不守法度,家奴也缺乏教养,获罪于地方官员,后致班固下狱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14. 对于匈奴的和亲请求,班固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与匈奴建立友好往来。
他的理由有几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6.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__________,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2)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
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
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的后园有一棵紫薇。
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
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繁”得不得了。
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
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
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
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大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
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很多赶来凑热闹的黑蜂。
这种蜂不是普通的蜜蜂,个儿很大,有指头顶那样大,黑的,就是齐白石爱画的那种。
我到现在还叫不出这是什么蜂。
这种大黑蜂分量很重。
它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它压得沉了下来。
它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
19.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繁”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早在1967 年,中国政府就启动了“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 黄河在流程中形成一个“几”字形,这在世界万千条河流中独树一帜。
C. 鲤鱼相信,它们的“宇宙”就是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D. 《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20. 通感是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转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种齐白石爱画的,个头有指头顶那样大的黑蜜蜂。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非洲。
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