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共8小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端倪(nì)寂寥(liáo)遒劲(jìn)不可估量(liǎng)B.砥砺(dǐ)踌躇(chú)攒射(cuán)殒身不恤(yǔn)C.憧憬(chōng)桀骜(áo)下载(zǎi)毛骨悚然(sǒng) D.气馁(něi)不惮(dān)长篙(gǎo)言简意赅(gāi)
考点:常用字的字音
答案:B
试题解析:A项遒劲(jìng) 不可估量(liíng)C项桀骜(ào) 下载(zài)D项不惮(dàn)长篙(g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和蔼休憩诧异殒身不恤
B.气概竣工踌躇漫江碧透
C.苍桑悲怆逡巡绿草如荫
D.斐然吉祥追溯蜚声中外
考点:常用规范汉字
答案:C
试题解析:沧桑绿草如茵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

B.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C.其实,在“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

D.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

考点:标点符号
答案:A
试题解析:A项“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俩一个是无人理会的孤独者,一个是人见人厌的捣蛋鬼,现在同病相怜,玩到一起了。

B.班主任事无巨细,每件事都要过问,真是锱铢必较。

C.你家庭并不富裕,花钱却大手大脚,你还是身临其境替父母想想吧。

D.他一向逆来顺受,自己无所事事,还总是惹父亲生气。

考点:词语(包括熟语)
答案:A
试题解析:B项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C项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D项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答案:C
试题解析:A项重复啰嗦,“大概”与“左右”;B项两面对一面,前面是“好坏、优劣、高低”,后面是“健康发展”。

C项前后矛盾,前面说的是长篇小说的作者,后面举例是书籍。

6.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两句应当是()
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______________。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______________。

①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②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

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

A.Aa B.Ab C.Ba D.bb
考点:语言表达
答案:D
试题解析:鉴赏诗歌,首先要深入意境,再体会和感受;与上文“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形成对称。

7.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方法最少的一项是()
A.至于我的这支惯于唠叨的笔,为了免于留下以敝帚画西施的笑柄,也知趣地变成了哑子。

B.各式各样的挖土机、起重机,摇着雪亮的大铲,伸着长长的鹅脖子,腾跳着,吼叫着。

C.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D.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他们像蛛丝一般无力,绊不住历史的脚步。

考点:修辞格
答案:B
试题解析:A项拟人、借代、比喻;B项夸张、拟人;C项比喻;D项借代、比喻。

8.“人行柳色花光里”是一副对联的上句,下列句子中能与之组成一对的一项是()
A.地出灵泉润海表B.身在荷香水影中
C.杂花生树倚窗看D.藤长古木绕岩扉
考点:语言表达
答案:C
试题解析:人行柳色(主谓结构)——花光里(方位短语),对应“身在荷香——水影中”。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试卷第二部分共有7道试题。

二、语言表达(共2小题)
9.根据提供的一句话,续写第二句话并仿写第三句话
(1)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心情愉快,坏天气又有何妨呢?
(2)不能预知明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答案:但可以利用今天。

抓住了今天,明天不也就被抓住了吗?⑶不能保证成功,但可以狠下功夫,功夫下到了,成功还会离我们很远吗?
试题解析:根据例句,前一个句子形成转折,后一个句子是反问句;并且三个句子形成递进。

10.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

卵石,
沐浴山间溪水,
天长日久,
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答案:鲜花,生长在温室之中,不知不觉,消尽了自身的本性。

试题解析:仿写诗句,抓住事物特征,比如卵石,在溪水中,磨去棱角;鲜花,在温室中开放,却没有了抵抗力。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1.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选段,回答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解释词不正确的一项()
A.越国以鄙远鄙:把……作边邑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C.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D.将焉取之焉:哪里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乃还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两“以”相同,两“乃”相同
B.两“以”相同,两“乃”不同
C.两“以”不同,两“乃”相同
D.两“以”不同,两“乃”不同
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这两座城池②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B.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

②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答应给他焦、瑕两座城池②秦伯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D.①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②秦伯
说道,与郑国人结盟。

4、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5、对下列各句的点评有误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B.“邻之厚,君之薄也”——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拉拢引诱之后,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考点:历史事件类
答案:1-5BDBAD6、(1)假若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这件事)来劳烦您。

(2)(晋国)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边界,又想要扩大他的西面的疆界,如果不削减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
试题解析:1、济:渡河。

2、以:介词/连词。

乃:连词,表承接/表转折。

3、第一个句子是晋文公给秦穆公两座城池;第二个句子“说”通假字,“悦”,高兴的意思。

4、A项不对,郑国虽然小,但是对秦国很重要。

5、D项“灭郑后必犯秦”错误,晋国会损害秦国的利益,但不一定是侵犯秦国。

6、文言句子翻译,抓关键字:(1)若:假若;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以”字后面省略宾语;敢:表示冒昧;(2)既:已经。

封:第一个是意动用法;第二个的名词,边境。

肆:扩大。

焉:哪里。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诗歌鉴赏
答案:1、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2、表达了诗人由飘泊所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

试题解析:1. 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明”。

写“明”是为了写“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先听
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

而“稻田深处草虫鸣”,“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2.“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

“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

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
五、默写(共1小题)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5)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6)____________________?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考点:名句默写
答案:(1)挥斥方遒(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5)到了颓圮的篱墙(6)焉用亡郑以陪邻
试题解析:诗文默写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比如:遒、昔、溯、箫、圮。

六、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酒婆(有改动)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

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

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

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

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

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

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

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

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
常常出事。

您还甭为这婆予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

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没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

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

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

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

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

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

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

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

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荚,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3、“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
4、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结合本句话,通读全文,说说本篇小说的主旨,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现实意义。

考点:文学类
答案:1、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人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卑微的人。

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

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2、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3.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

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4、(1)酒馆是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文中写人们最爱瞧酒婆的醉态以及酒婆的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社会中“假”“骗”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种习惯虚假却反而无从适应“真实”的社会心理。

(2)现实生活中,作假行骗情况比较严重,如学术作假,广告作假,经商作假等等,我们期待诚信的回归,我们更期待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
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卑微的人。

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

“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

喝酒前:“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喝酒后:“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醉前的状态与醉后的状态形成对比,醉前“黯”、“寒伧”,醉后潇洒;“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善街”的社会环境:“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

“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没了也就算了”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

首善街经常出事,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

4、本题是探究题。

“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
这层纸捅破,喝没了也就算了。

”穷人们愿意酒后放纵一下,也就不顾及其他了。

酒馆是社会的缩影,写人们最爱瞧酒婆的醉态以及酒婆的死,深刻揭示和批判了社会中“假”“骗”文化的深重,揭露了一种习惯虚假却反而无从适应“真实”的社会心理。

(2)“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 ”现实生活中,把不正常当作正常。

作假行骗情况比较严重,如学术作假,广告作假,经商作假等等,我们期待诚信的回归,我们更期待民众维权意识的提高。

七、作文(共1小题)
15.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母亲呵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
请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内容自选,标题自拟,800字左右。

考点:材料作文
答案:略
试题解析:根据冰心的小诗分析,荷叶呵护红莲,母亲呵护儿女,这是一种无私的。

那么,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

母亲既生育了我们,又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

所以确立感恩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