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张双赴面蜀梦》谈元初文人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关张双赴面蜀梦》谈元初文人心态
作者:臧洁
来源:《艺海》2008年第06期
元代历史剧的空前繁荣,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面貌。
元代历史剧大多不顾及史事的真实,剧作家只是借助历史来倾吐自己内心情愫,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以史写心,从而使作品处处烙印着作家个人思想境遇的特征和时代精神的特征。
剧中人物也往往是一种情绪一种时代精神的化身,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创作主体意识,隐现着元代剧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
元代的历史故事戏中很多取材于列国、两汉、三国,或改编于隋唐、五代、两宋,演义串合,想象升发,讴歌英雄烈士、千古豪杰,赞美他们的坚不可摧的意志、心有社稷苍生的情怀、忠君报国的赤诚、肝脑涂地无所不惜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些历史剧中,有很大一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死去的英雄,这些英雄的结局,也几乎都是悲剧的结局。
这些英雄们的孤魂在荒野游荡,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冤恨。
活着的人安抚亡魂,除了设祭坛祭祀英灵以外,就是要替这些英雄报仇。
但是,从剧中英灵复仇的实践情况可以看出,元代社会以及文人心理是苦闷无助、心智不振的,英雄剧中没有人的力量的显现。
本文试从《关张双赴西蜀梦》来谈从元初的文人心态。
《关张双赴西蜀梦》是元杂剧前期著名作家关汉9即的一部的历史剧。
故事前题:“荆州牧阆中牧二英魂,关云长张翼德双赴梦”。
描写关羽和张飞遇难死后,魂魄双双飞向西蜀,托梦于刘备、诸葛亮,述说怨恨,请求为他们复仇。
这个故事的叙述,关汉卿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折,刘备出场,他首先梦见了关羽、张飞,预感到了二人的死亡。
于是日夜兼程、飞马奔赴梦里二人出阵的荆州和阆州。
在他中途因劳累而假寐的时候,二人的亡灵再次出现在他的梦中,他们依托于刘备的衣服,摇动他的衣袖。
知道二人之死已是不可挽回的刘备,为他们设立祭坛,发誓报仇。
第二折,诸葛亮出场。
他夜观天象,以卜吉凶的时候,看到白虹贯日的凶兆出现,预感到关羽、张飞死亡后,又受刘备之托,去占其前夜之梦,他踌躇良久,不敢回复。
不久,在他假寐的时候也梦见了二人的亡灵,更加确信两人之死已成定局,一直沉浸在悲叹之中。
第三折,在刘备为镇抚张飞、关羽的亡灵所设的葬礼处,张飞的亡灵出场。
他不断地徘徊,述说着自己的悲惨命运,这时遇见了关羽的亡灵。
他上前试图与关羽答话,关羽却不应而去。
张飞到了祭场,述说自己的仇恨,求刘备报仇。
第四折,张飞的亡灵尽管受到祭祀,但却并未能升天,他化作空中游魂,深夜来到刘备的寝宫,又一次托梦给刘备,再次叹息自己的厄运,述说自己的怨恨。
不久,黎明即将来临,他将儿子之事托付给刘备,并再一次请求复仇,然后无奈离去。
这部戏曲的结构首先是孤魂诉冤,然后刘备等人通过设立祭坛,祭祀亡灵。
但是张飞等人的亡灵并没有因此得到拯救,直到最后,仍是请求刘备为其复仇。
可以说,从故事一开始孤魂
的怨恨到最后也没有被化解。
整个故事始终沉浸在仇十艮不能解决的悲愤之中,阴风惨惨,哀感动人。
这部戏曲中被渲染如此浓重的悲剧气氛,从一方面可以反应出元初文人的悲剧心态。
一般认为,元蒙统治时期,对文人的压迫是史无前例的。
在元初,很大一部分汉族文人是由金入元的,他们长期生活在动乱的社会,亲历过战祸和颠簸,即使并未亲历过离乱之苦,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也为这一特定的社会氛围所制约,他们的身上背负着沉重的烦恼、苦闷和苦难。
对他们而言,宋、金气数已尽,他们急切地向往太平盛世和大一统的局面,能够实现自己积极入世的追求。
但是,现实是蒙古统治者在法律制度、科考、官场等反面对汉民族都表现了极端的压迫和歧视。
元朝统治者努力防止汉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掌握实权,不仅以行政手段堵塞仕进之路,而且使其社会地位低下,让人们轻贱之,使其在群众中丧失影响力。
汉人进身之路随着科举考试的废停而被堵死,儒人文士的社会地位也一落干丈,地位仅仅是比乞丐高,连工匠和倡优都不如,怎么会不令些文士倍感屈辱和无望,他们的希望也愈来愈渺茫。
此时,北方沦入下层的文人只能利用杂剧形式,从事创作借以谋生和抒愤。
他们缅怀古代的英雄,《西蜀梦》中,张飞的冤魂久久不肯离去,屡屡请求刘备复仇,在第三折里他唱到:
[耍孩儿]西蜀家气势威风大。
助鬼兵全无坎坷。
糜芳、糜竺共张达。
待奔波,怎地奔波。
直取了汉上才还国。
不杀了贼臣不讲和。
若是都拿了,好生的将护。
省可里拖磨。
在第四折最末两曲,张飞又唱到:
[二煞]相逐着古道狂风走。
赶定湘江雪浪流。
痛苦悲凉、少添孱愁。
拜别了龙颜、苦度春秋。
今番若不说、后过难来、千则千休。
丁宁说透。
分明地报冤仇。
[尾]饱谙世事慵开口。
会尽人间只点头。
火速地驱军校戈矛、驻马向长江雪浪流。
活拿住糜芳共糜竺、阆州里张达槛车内囚。
杵尖上挑定四颖头。
腔子内血向成都闹市里流。
强如与俺一千小盏黄封头。
祭奠酒。
刘备在剧中是以一个被寄予希望的拯救者出现的,他在第一折中得知关张二人以死后,发誓报仇,此折结尾,他唱到:
[尾]杀的那东吴家死尸骸。
堰住江心水。
下溜头淋流着血汁。
我交的茜茜蓑衣浑染得赤。
变做了通红狮子毛衣。
杀的他敢血淋漓。
交吴越托推。
一霎间番为做太湖石。
青鸦鸦岸儿。
黄壤壤田地。
马蹄儿踏做捣椒泥。
但是直到最后,刘备也只是设坛祭祀,没有实现为关张二人报仇的愿望。
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由此可见,元代的阶级压迫和科举废除,对于关汉卿一类的汉族文人来说,无疑是人生道路的一次大塌方,文人如同“失业”一般,彷徨不可终日,他们的入世之心转为怨世之情,落魄文人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在他们的创作中也就处处弥漫着幽怨和悲愤。
此时的他们找不到出路,感到迷茫、苦闷、怨恨、孤独、恐惧、无所适从。
因此,关汉卿的《关张双赴西蜀梦》中张飞的孤魂自始至终都无法超度,发出谁来救天下苍生的悲凉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