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情感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生版)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生版)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熟读背诵两首诗歌。

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自读批注方法:1.初读,边读边用符号批注。

段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生字难字“●”、生词用“〓”、有疑问处“﹖”、容易写错、读错的字“△”、承上启下的句子“_”、文中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后,他(她)做了哪些事用“()”圈出。

2.默读,用文字批注:在文中标出生字的拼音、生词的语境意义;在文后批注这首诗写了什么?【课中导读】《荷叶·母亲》一、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

(闭上眼睛,静心去听,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和情感)2.自由朗读。

(用舒缓、柔和的语调,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文中标记)2.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明确:三、内容解析1.勾画出具体描写红莲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点评:这是一朵的红莲明确:2.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写红莲和我内心的感受,文章题目却叫《荷叶·母亲》,显然文不对题,我们将题目修改成《红莲》,可以吗?勾画出具体描写荷叶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点评:这是一张_________的荷叶。

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明确: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明确:3.作者通过对荷叶的描绘,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明确:这里的母亲并没有正面出场,只写到一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作品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作品的精彩之处,既表现出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深厚依恋。

《静女》精美导学案(学生版)

《静女》精美导学案(学生版)

《静女》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4、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解题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闲雅的女子。

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二、指出每一节描写的内容及所用的表现手法三、研读诗篇(一)第一节1、理解及翻译静:爱:其:见:姝:搔:俟:城隅:踯躅:翻译:2、这一节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二)第二节1、理解及翻译娈:贻:彤管:有:炜:说:怿:女:翻译:2、这一节主要描写什么?“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三)第三节1、理解及翻译归:荑:洵:匪:翻译: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男主公更喜欢普通的荑草?四、总结男女主人公的形象1、静女的形象是怎样的?2、男主人公形象是怎样的?【合作探究】1、《邶风•静女》的艺术魅力何在?2、为什么不写我主动给“静女”送信物,却写静女主动给我送信物?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生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老校区语文组
2016/11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 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 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 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 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 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 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 岁,以后 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 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 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 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背景链接: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 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 儿折腰” ,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 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 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 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 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 羁 鸟( ) 守拙( )暧暧( )樊笼(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守 zhuō( )归园田 ⑵鸡鸣桑树 diān( ) 3、解释重点词语。 韵: 守拙: 暧暧:依依:尘杂: 二、合作探究 提问: “归园田居” 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以 “归” 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 (2) (3) (4) 1、 (1)从何而归?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生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生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2012.8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导学过程一、资料补充《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二、课前预习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圈划解释。

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代,盛行于宋。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到90字)、(91字以上)。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它决定词的、和。

《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长沙是词的。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两大类。

三、课堂学习1.朗读全诗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阙:下阕:2.上阙中有一个领子,是。

它所领的词句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景物:特点:顺序:感慨:3.上阙中哪些词特别富有表现力?例如:遍——写出了红之广;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4.深入品读下阕思考:词从那几个方面描写了革命战友?答:5.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作用是什么?答:6.这首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三、课后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处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生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2.积累诗歌常识。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

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

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学习《次北固山下》一、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本诗体裁是什么?指出本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押什么韵?韵脚是什么?3.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口译)二、解读欣赏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歌用“客路”开头,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吗?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句直接抒情?哪句属于写景?你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了怎样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3.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点拨】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这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编制人:赵静静审核人:李如超2、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拓展练习】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点出题目全部内容,还特别提到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方面描绘了山村令人神往的美。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留恋山中生活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下列诗句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接近的一项是()练习提升方法总结知识积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总结反思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

《湘夫人》导学案(学生版)

《湘夫人》导学案(学生版)

《湘夫人》导学案【学习目标】以鉴赏屈原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的出自屈原的名句有哪些?屈原精彩语言辑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少司命》)△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东君》)△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九章·哀郢》)△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父》)二、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湘夫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基础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屈原,名平,字原,战国中期楚国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

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

《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

包括《国殇》、《湘君》等十一首诗歌。

《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

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妇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以舜二妃为湘夫人。

以舜帝与二妃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湘君”与“湘夫人”的深深爱恋和苦苦相思。

25、词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25、词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綦江县东溪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学生版)课题:《词五首》课型:讲读课执笔:邵利华审核: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目标3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示范法、引导法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第1课时本节课学习任务:《望江南》、《武陵春》一、导入二、学习《望江南》1、解题:“望江南”,名,又名“”“”。

2、作者及背景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情】肠断→绝望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到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三、学习《武陵春》1、解题:武陵春,名。

2、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女词人。

号,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花已尽倦梳头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5、思考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四、课堂小结五、课后思考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诗歌鉴赏导学案

诗歌鉴赏导学案

高三语文学案“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复习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复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辛弃疾诗词的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掌握切入点,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由点带面,全面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复习检测】名句填空: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5、,。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文本探究】1、《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都写了那些人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感情基调切入点:3、补充篇目卜算子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

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

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简析词中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切入点:总结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切入点:【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①陆游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

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而作。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生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学生版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2、认真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1、《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是东汉末年文人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

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了感伤低沉的情调。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课前预习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遗.谁()还.顾()⑵解释下列词语。

还顾:漫浩浩:同心:终老: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2、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3、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5、最后两句诗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四、【课堂检测】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

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五、【课堂小结】相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销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感觉距离产生美。

本诗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

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生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号,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河东人,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

李白(701一762),字,号,又号“”,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导学案
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四、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对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真情流露其间。说说诗歌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蓟门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释】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
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小结解题步骤:
★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
七、巩固练习:
(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时间:2014-12-1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手法的提问方式;
2、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抒情手法;
3、规范答题思路,灵活运用规律有效组织答案。
【本课重点】
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
古诗常用抒情手法有哪些?
二、高考命题提问方式:
这首诗(或某句诗)运用了什么抒情(表达)方式?这首诗(或某句诗)怎样(如何)抒情的?

《七律长征》导学案(学生版)

《七律长征》导学案(学生版)

8 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李明审核人:时间:2014、9 课题:《七律·长征》 总 课时
( )
5、解释词语。

逶迤:
磅礴:
6、划分诗歌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合作探究。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3、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4、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5、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三、知识拓展。

1、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2、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四、课堂检测。

1、听写有关词语。

2、试朗读本首诗。

五、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羁旅行役诗导学案(学生版)

羁旅行役诗导学案(学生版)

兴化市安丰高级中学学科活动单导学案高二语文备课组第周年月日课题羁旅行役诗主备人王爱湘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意象,把握意境,体会情感。

2、能力目标:了解这羁旅诗的基本特点,掌握羁旅诗的鉴赏方法3、情感目标:体会游子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

导学案活动一(预学案):1、注音征铎()槲()枳()凫()2、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与齐名,史称“”。

在晚唐的词家中,与齐名,人称“”。

温庭筠词风婉约,被誉为“”派鼻祖。

3、从题目“商山早行”中,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哪个字最关键?这首诗属于什么类型?4、诵读本诗,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小结活动二(习题/问题):1、“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

“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2、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4、这首诗营造了异乡的和故乡的两幅不同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1)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并概括意境特点。

(2)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活动三(拓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_________和_______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导学案【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1)有才。

温庭筠有一外号“温八叉”。

相传他才思敏捷,下笔可谓神速。

在考试时,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十六句的八韵贴诗就写完了。

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的曹植,而像他这样八叉手八韵成者再无第二人了。

(2)不幸。

虽很有才气,但奇丑,人称“温钟馗”。

且是个不幸的诗人,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从四十岁到五十六岁一直考不了进士,真不知是上帝的公平还是不公平。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生版)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回到重庆后,他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开垦.()主宰.()倦怠.()坦荡如砥.()丫.枝()倔强.()婆娑..()潜.滋暗长()虬.枝()伟岸.()傲.然()恹.恹欲睡()宛.然()秀颀.()鄙.视()旁逸.斜出()晕.圈()楠.木()锤炼.()不折不挠.()理解词义:锤炼:婆娑:秀颀: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第一课时活动一:理清礼赞脉落1.解读文题朗读课题,揣摩文题的含义。

2.理清脉落(1)速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往事依依》导学案(第1课时)(学生版)

《往事依依》导学案(第1课时)(学生版)

《往事依依》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2.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童年一定是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

尽管年华似流水,但那童年时代如烟的往事,依然会时时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身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2.写作背景: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略有改动。

三、预习设计1.读准字音涟漪.()徜徉..( )( ) 浩淼.( ) 逃窜.()缭.()乱雕镂.( ) 镌.( )刻谆.( )谆2.理解词语⑴徜徉:⑵雕镂:⑶镌刻:⑷搜索枯肠:⑸历历在目:⑹记忆犹新:⑺烟波浩淼:⑻走投无路:⑼身历其境:⑽津津有味:⑾风云变幻:⑿美不胜收:⒀眼花缭乱:⒁心旷神怡:⒂油然而生:⒃鸦雀无声:⒄谆谆教导:3.阅读思考本文题为《往事依依》,“依依”有哪些意思?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哪一句?四、合作探究默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说说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些依依往事?这些往事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你能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吗?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填写表格。

杜甫诗三首《登高》导学案学生

杜甫诗三首《登高》导学案学生

班级组名:姓名登高【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炼字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学习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学法指导】1、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通过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3、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高考链接】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意境规范用词:1、意境种类(两字):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静谧、幽清、恬静、婉转、朦胧、明净、优美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瑰丽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2、意境四字类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知识链接】从《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诗人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杜甫的《登高》,古人推崇此诗金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观沧海导学案学生版

观沧海导学案学生版

观沧海导学案学生版导学目的:通过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步骤:1. 导入导学案话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是否喜欢听诗歌?为什么?提供一些学生喜欢的诗歌的例子,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力。

2. 阅读诗歌《观沧海》: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不要受到字数的限制,尽情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文:王之涣)3. 理解诗歌意境:(1)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首诗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2)诗歌中有哪些形象描写,让你们印象深刻?为什么?4. 分析诗歌情感表达:(1)在诗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欣赏、敬畏、思考还是其他的情感?(2)诗歌中的哪些词语或形象让你们产生了这些情感?5. 感悟诗歌主题:(1)通过诗歌《观沧海》,你们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请用自己的话简单阐述一下。

(2)你们认为这首诗歌对人们有何启示?为什么?6. 个人感悟:(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观察大自然、思考人生的经历或感受?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导学作业: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以及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语言和形象表达魅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哲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并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常见的思想内容;
2.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具体方法;
3.熟练掌握本考点的解题技巧。

【学习重点与难点】
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具体方法;熟练掌握本考点的解题技巧。

【课前导学】
一、阅读并掌握《一本》P292~293相关内容。

三、完成下面的练习。

1. 【10江苏卷,有改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离别后的孤寂与感伤。

2. 【1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
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3.请结合上述两首诗,尝试概括感知诗歌思想感情的一般方法。

(请试着用整齐的短语概括)
明题材、抓诗眼(蕴含情感的关键词)、知背景(知人论世,借助注释)、析典故、品意象、悟意境。

【课中导学】
一、考向探究
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典例分析
【14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
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四、当堂演练
【1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

(4分)
①“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一句借写与友人同榜及第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表达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②“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写人老天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表达了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
③“孤城寒日等闲斜”一句通过对“孤城”、“寒日西斜”的描摹,渲染了离别的愁绪,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委婉道出离别在即的愁绪。

五、小结
【课后巩固】
1.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2.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
3.【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
4.【2015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代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⑵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