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实验中学2018年高三化学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实验中学2018年高三化学联考试
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
1. 臭氧在烟气脱硝中的反应为2NO2(g) + O3(g) N2O5(g)+O2(g)。
若此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相关图象如下列选项,其中对应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NO2含量升高,故A不正确;
B、根据速率公式 v(NO2)===0.2 mol·L-1·s-1,而
v(O3)=0.1mol·L-1·s-1,故B不正确;
C、温度升高速率加快,因为b点的温度高于a点,所以v正:b点> a点;b点在同温度的平衡点的下方,即b点的NO2%低于平衡点,意味b点的NO2%正处于增大趋势,即推断b点:
v逆 > v正;故C 正确;
D、平衡后再通入O3,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D不正确。
2. 某学习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右图装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与M、N均断开时,铁不会发生反应
B.K与M相连时,碳棒电极反应:2H++2e—=H2↑
C.K分别与M、N相连时,铁均受到保护
D.K与N相连时,碳棒上产生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
参考答案:
D
略
3. 向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Fe粉和Cu粉,反应结束后下列结果不可能出现的是
A. 烧杯中有Cu无Fe
B. 烧杯中有Fe无Cu
C. 烧杯中Fe、Cu都有
D. 烧杯中Fe、Cu皆无
参考答案:
B
略
4. 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参考答案:
D
5. 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 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25N A
B、标准状况下,14 g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5N A
C、标准状况下,22.4 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均为N A
D、标准状况下,铝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氢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参考答案:
C
解析:A、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不是气体,无法计算5.6L四氯化碳的物质的量,故A错误;B、14g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7mol核外电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7N A,故B错误;C、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为22.4L/mol,所以22.4 L任意比的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分子总数均为N A,故C正确;
D、生成1mol氢气,需要得到2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故D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不是气体,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间关系.
6. 下列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NH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NH3是电解质
B.在高温条件下,C能置换出SiO2中的Si,说明C的氧化性强于Si。
C.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溶液褪色,说明CaCl2溶液有酸性
D.向淀粉碘化钾的溶液中加入溴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
参考答案:
D
略
7. 在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R、NaR′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CO2发生如下反应:NaR+CO2+H2O=HR+NaHCO3 2NaR′+CO2+H2O=2HR′+Na2CO3现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R、NaR′、Na2CO3、NaHCO3四种溶液,其碱性强弱顺序为:()
A.NaR>NaR′>Na2CO3>NaHCO3
B.NaR′>Na2CO3>NaR>NaHCO3
C.Na2CO3>NaHCO3>NaR′>NaR
D.NaR′>NaR>Na2CO3>NaHCO3
参考答案:
答案:B
8. 常温下,下列各组气体等体积混合,充满试管倒立在水槽中,试管内气体体积不会明显减少的一组是()
①②③④⑤⑥
NO、O2C2H4、H2NO2、O2Cl2、SO2NH3、O2CO、O2
A.③⑤ B.②④ C.②⑥ D.①③
参考答案:
答案:C
9. 将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电子沿Zn a b Cu路径流动
C.片刻后甲池中c(SO42—)增大
D.片刻后可观察到滤纸a点变红色
参考答案:
AD
10. 把2.1g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往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A
略
11.
参考答案:
B
略
12. 下列各选项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① Al原子和N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② Ag+、Cu2+与NH3形成配合物时的配位数
③ NaCl的晶格能与MgO的晶格能④ F元素和O元素的电负性
⑤ N元素和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⑥ H原子和H+离子的半径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⑤⑥
参考答案:
C
略
13. 为了探索外界条件对反应aX(g)+bY(g)cZ(g)的影响,以X和Y的物质的量比为a:b开始反应,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分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H>0,a+b>c B.△H>0,a+b<c
C.△H<0,a+b>c D.△H<0,a+b<c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由图象可知,降低温度,Z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说明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放热,则△H<0;降低压强,Z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说明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应有a+b>c,故选:C。
考点:考查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4. 某化学学习研究小组为确定一化工废液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向少量样品废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氨水使溶液呈碱性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又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该废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 Ag+、Ca2+、Mg2+
B. AlO2—、Ba2+、Mg2+
C. Mg2+、Ag+、Na+
D. Ag+、Na+、Ba 2+
参考答案:
答案:A
15. 短周期元素X和元素Y,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元素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则X、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和水反应
B. 和硫酸反应
C. 和氢氧化钠反应
D. 和氯气反应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X和元素Y,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元素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则L层电子数为8,所以a+b=8,元素X原子有2个电子层,b=2,所以a=8-b=8-2=6,X为O元素;元素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6-2=4,Y为Si元素,X、Y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SiO2。
SiO2和水不反应,A项错误;SiO2性质稳定,溶于HF酸,不溶于其它酸,B项错误;SiO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与水,C项正确;SiO2不与氯气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元素的推断,SiO2的性质。
短周期元素X和元素Y,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次外层电子数为b;元素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L层电子数为(a+b),则L层电子数为8,所以a+b=8,元素X原子有2个电子层,b=2,所以
a=8-b=8-2=6,X为O元素;元素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a-b=6-2=4,Y为Si元素,X、Y 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SiO2,然后根据SiO2的性质解答即可。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为了研究氯水能否和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向盛有饱和氯水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并充分振荡,观察到氯水的黄绿色褪去并同时产生少量气体。
实验二:取上述实验一后锥形瓶中清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该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
②该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③该清液中滴加盐酸可产生大量气体。
④该清液加热后变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实验三:该学生设想用下列装置收集实验二中产生的气体作进一步检验。
图K2-9-4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二中,清液滴在有色布条上有极强的漂白作用说明该清液中含有
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清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清液中含有______离子;清液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清液加热后产生浑浊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
(2)实验三中,洗气装置内的洗涤液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
(3)在反应物的量相同情况下,该学生尝试用集气装置A和集气装置B分别和洗气装置相连来收集气体。
选用集气装置________(选填“A”或“B”)可收集到更多的气体。
经试验,该学生最终选用集气装置B进行下一步实验。
其选择装置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写出氯水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HClO Ca2+CO2CaCO3
(2)饱和NaHCO3
(3)A选用B装置操作较为简便,若选用A装置将导管移出试管时,会造成大量气体逸出且操作也不方便
(4)2CaCO3+2Cl2+2H2O===Ca(HCO3)2+2HClO+CaCl2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某可逆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关系如下表所示:
(1)根据上述数据判断,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大X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宜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_。
A.升高温度B.增大压强
C. 加催化剂
D. 分离Z
(3>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Z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下列图像不能表明该反
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4)440℃时,在2L密闭容器中,开始充入1 mol X气体和3mol Y气体进行反应。
在某时刻测得c(X)=0.45 mol,此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________(填“是”或“否”),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某容积固定的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当X、Y起始物质的量一定时,仅改变一个外界条件对Z体积分数的影响如图所示(曲线I为标准):
①曲线Ⅱ政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曲线Ⅲ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8. (6分)回答下列问题:
(l)实验室采用铜丝和浓H2SO4反应的原理,制取少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常需要哪些仪器?
(2)将SO2气体通入红棕色的溴水中,可以使溴水褪色。
甲同学分析说褪色是由SO2的还原性造成的;乙同学分析说褪色是SO2漂白性造成的。
请你根据SO2漂白性的特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甲、乙两同学到底谁的分析正确?
参考答案:
(1)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
( 3分)
(2)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 看能否恢复原来颜色。
如恢复原来的颜色,则乙同学的分析正确,如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则甲同学的分析正确。
( 3分)本小题共6分
略
19. 根据下式所表示的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Zn(s)+Fe2+(aq)═Zn2+(aq)+Fe (s)
(1)装置可采用烧杯和盐桥,画出此原电池的装置简图
(2)注明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注明外电路中电子的流向
(4)写出两个电极上的电极反应.
参考答案:
(1)原电池图为;
(2)负极是锌,正极是铁;(3)电子从锌流向铁;(4)正极电极反应式:Fe2++2e﹣
=Fe,负极电极反应式:Zn﹣2e﹣=Zn2+.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根据电池反应式知,该反应中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因为有盐桥,正极可以是铁,锌电极对应的溶液为可溶性的锌盐溶液,一般用硫酸锌溶液,铁电极对应的溶液为可溶性的亚铁盐溶液,一般用硫酸亚铁溶液,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书写电极反应式时,注意电子守恒.
解答:解:(1)根据电池反应式知,该反应中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作负极,因为有盐桥,正极可以是铁,锌电极对应的溶液为可溶性的锌盐溶液,一般用硫酸锌溶液,铁电极对应的溶液为可溶性的亚铁盐溶液,一般用硫酸亚铁溶液,装置图为:,
答:原电池图为;
(2)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负极为锌,正极为铁,答:负极是锌,正极是铁;
(3)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从锌流向铁,答:电子从锌流向铁;
(4)负极上锌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正极电极反应式为:Fe2++2e﹣=Fe,答:正极电极反应式:Fe2++2e﹣=Fe,负极电极反应式:Zn﹣2e﹣=Zn2+.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设计,根据电池反应式中得失电子来确定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明确元素化合价变化是解本题关键,原电池设计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