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25议论文写作之论证方法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5 议论文写作之论证方法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1.诸葛亮《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4.《出师表》中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5.《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
是:,;
6.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
7.《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8.《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9.《出师表》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0.《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答案】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5.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0.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易错成语勤温习
146.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口若悬河的释义如此之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
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
147.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诗宋词的成就,不禁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慨啊。
(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
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里用反了。
应改为“今不如昔”。
)148.看到12岁的刘思影受**功毒害而走上自焚的道路,我们无不深恶痛绝。
(对谁深恶痛绝?容易使人误解为对刘思影。
)
149.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正日益严重,这绝不可视同儿戏。
(视同儿戏,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
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不可视同儿戏,就是应该重视,也就是重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或者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威胁。
不合逻辑。
)150.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侧目而视,形容又怕又愤恨。
但对“硕鼠”无须怕。
)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沉默是金与不平则鸣
经典素材:
公元前99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司马迁因此事被判了刑。
时新素材
电影导演陈凯歌曾去美国当访问学者,在那里生活了些日子.有一天,他在纽约街头看到两个警察抓到一个闯红灯的司机,其中一个警察从摇开的车窗非常粗暴地抓住司机的前襟.这时,周围响起了几乎一百个人的声音:“我们都在看着你!”那警察一下就松手了.就此事,陈凯歌说:“我觉得这就是公民真的有权利表达他们自己的表现,是精神上的自由表达.这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让我受到心灵的震动。
”清词丽句背一点
1.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
我们只要看看他们的眼睛或者是执著的背影,就能知道这时候对他
2.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
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们已经被很多爱好其实就是被纠缠不清的诱惑所干扰,我们甚至
3.我从一个窑洞画家那里看过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一个拦羊汉领着一群羊子暮归的背影,古铜色的光铺在黄褐色的土地上,也铺在拦羊汉和羊子的身上。
我呆呆地注视着这幅画,我听到自己的血液在流动。
这场景是沉默的,它在启发着我,一幅画有时会让人直接进入土地的核心。
那是一幅很好的画,如今也挂
4.我猛然发现在一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
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
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
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
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
5.人生需要诗意的敛约,需要适度的留白。
有时候,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并不意味着无能或无奈。
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力量和声音。
☞技能再提高
☞技能培训营
议论文论证方式
一、因果论证
议论文中因果分析的作用有三:开头、论证和谋篇。
1.用来开头
材料:驴子驮盐渡河,他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他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他很高兴。
又有一天,他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收了水,驴子再也站不起来了。
示例:
①看了这则寓言,我们禁不住会捧腹大笑,笑驴子的糊涂愚蠢,但大笑之余,不难发现,驴子之所以犯下如此大的错误,是因为它没有看到“盐”和“海绵”的不同,不能根据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恰当的策略。
这警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切莫象驴子一样,犯下教条主义错误。
2.用来论证
示例一: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
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方式一:材料+因果论证
示例二: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方式二:材料+因果论证+材料+因果论证+材料+因果论证
二、假设论证
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如有位作者在论证“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一观点时,他先举了张海
迪、莫泊桑、帕格尼尼经历坎坷,因为能自强,最后才一举成名后,分析道:
假如他们没有自强作为精神支柱,张海迪也只不过是一个碌碌无为的自卑者,莫泊桑不会成为著名的作家,帕格尼尼始终是一个坐过二十年牢的政治犯。
某作者在论证“宽容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这一观点时,他举了项羽因缺乏宽容,导致屡出奇计的陈平和善于用兵的韩信、最亲近的“亚父”范增被逼离他而去,最终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这个例子后,议论道:
如果项羽当初能宽容些,又怎会至于四面树敌,陷于困境而留恨千古呢?
假设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还有“如果……就……”“假使……那么……”“倘若”“若”“试想……”等。
【示例一】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这一语段,在分论点总领之后,陈述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及成就,其间融人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可以说夹“叙”夹“议”。
但说理是否可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细读语段,发现它是从事例的正面陈述的,那么,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添加语段从事例的反面“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进行假设,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
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分析:一个材料+多层假设推论+反问+结论
【示例二】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
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
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
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第二段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三、正反论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
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
正反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课文《想和做》一文为了论证“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便用了正反论证中的“以反衬正”的方法:先从反面论证“空想”和“死做”不妥,再从正面论证“一面做,一面想。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正确性。
在这种正反对比中,文章的观点便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示例一】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别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真理。
然而我却怀疑:这真是一条真理吗?
每一个事物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这句话用在体力劳动中,是无可非议的。
别说是三个“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就是一个“皮匠”顶三个“诸葛亮”,也不足为怪。
谁不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文弱书生呢?
如果在脑力劳动中,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脑力劳动,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机智灵活的头脑。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因为他具备了上述条件。
而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皮匠”师傅来说,他需要掌握的只是怎样修鞋、补鞋;他每天研究的只是怎样能更熟练地制革、做鞋,怎样提高工作效率。
假如让“皮匠”师傅去指挥千军万马,与曹操抗衡,与司马懿斗智,恐怕只会被杀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吧。
由此看来,做好一件事重要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祖国迫切需要像诸葛亮那样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像诸葛亮那样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像诸葛亮那样高质量的人!
上文非常明显地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皮匠”做体力活是正,叫“诸葛亮”去做体力活便是反;“诸葛亮”指挥千军万马是正,让“皮匠”去指挥千军万马便是反。
这样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论点鲜明地立了起来:“做好一件事重要的并不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质量。
”
对比包括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对比以及事物进程不同环节的对比。
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
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
【示例二】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
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
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
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
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
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
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相反,身继巨富,而无本领者,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
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
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
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三、归纳论证
为了增强说理的气势,我们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常常用排比的形式列举一组相似的典型论据,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象这样运用短例列举的形式,高度概括事实,大大强化了语势,增强了论证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列举了多个典型论据之后,需要对这些论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必须紧扣论点。
【示例一】
观点:只要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潜心研究,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行医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某一地区的穷人得雀盲眼的特别多,而富人却与它无缘,富人经常得脚气病,但穷人却没有。
后来他不断留心观察,发现穷人只能吃得上粗米、糠皮,而富人只顾吃精米细粮、大鱼大肉。
于是他让两种人交换一下食物,过了一段时间,两种人的病都好了。
原来粗粮富含维生素B2,而鱼、肉中富含维生素E。
这种看似偶然所得的事例还有很多:画家莫尔斯在听演讲时大受启发,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化学家道尔顿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结果发现了色盲症;物理学家波义尔在养紫罗兰时发明了石蕊试剂;医生邓禄普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自行车轮胎;化学家凯库列做梦时发现了苯的分子结构;一个无名的花匠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
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
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
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上面的语段,是在举出一个例子之后,又联系了其他众多类似的事例,形成一组排比形式的论据,然后用一句较简洁的话对所有事例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些人,他们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受到了启发,或是发现了某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再对这些人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挖掘(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一天的成功也许已经潜心留意周围事物多少年了。
这正是他们本身素质的体现),最后紧扣论点作出结论(要知道机会只留给那些为了寻找它而不断探索的人。
只要我们专心致志于周围有趣的事物,成功就会降临)。
【示例二】
观点: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
李时珍为完成《本草纲目》这一鸿篇巨制,历时27年,三易其稿,才成就了这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
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李时珍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执着地付出。
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当这种付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一定能浇开成功的花朵。
上面这个语段所列举的事例比较全面,注意了时间、空间、领域的组合,作者在概括他们的共同点时即注意到了这一点。
紧接着,从论点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因究果的分析,最后总结,升华观点。
四、引用论证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
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1.注意问题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
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
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
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
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①、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
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