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余秋雨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余秋雨阅读答案
【篇一:《道士塔》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下列同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符箓欣羡肇事轻歌曼舞
b筹划谄媚清澈重蹈复辙
c官邸憨厚对峙利令志昏
d妥贴糟践搓商舐犊之情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亚洲地域广阔。
跨寒、温、热三带。
只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
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b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
来。
c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
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
能有“即兴”)。
d“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已受了
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________。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
案纯属多余。
道土要的
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②球迷们纷纷指出如此众多的手续规定得________过于繁琐。
②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_______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口在滴血。
a品味不免凄凉 b品位未免凄艳
c品位不免凄艳 d品味未免凄凉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感到匪夷所思。
b意搬家。
c漠然的表情。
d对于科学精神匮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唤,才是真正
的“雪中送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
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
b 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
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
化交流驿站,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c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
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
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d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
7.填入下文横线上的一项是()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
人圆寂塔。
塔呈圆
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基座垒以青砖,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
塑成
b塔心坚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这是从几座坍
弛的道士塔来看出来的
c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
青砖
d从几座坍弛的来看,用心竖一木桩,基座垒以青砖,四周以黄泥
塑成
二、填空题
8.请在横线上填写两句话,要求所用句子与前后句内容、句式一致。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
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
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
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西风紧,北雁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
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io.余秋雨,1946年生,_________人,中国大陆著名的文化史论学者、作家。
上海写作协会
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秋雨台湾演讲》等,他是目前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中影响最大的
作家之一。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7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
报告,时时激起如雷
的掌声。
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
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
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
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
明。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
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
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
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区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
他们的车队。
对视
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
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
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
只得送缴当时的京
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
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
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
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
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
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
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大舒心,被我
拦住的军队,究竟应该驶
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
哭一场。
我好恨!
1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其含义是()
a 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土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什
【篇二:《道士塔》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
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
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作者有“道士塔”作题目,寓意深刻。
这座道士塔既是民族耻辱的象征,又
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
它是曾经发生过的、我们必须正视的
历史。
第一部分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地掠夺和俞劫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
作者的感情表面上是平静的,但平静中已涌动着无法遏目的悲愤。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和无知。
劈头就
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接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
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揄。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迸发,这是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第三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
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
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比之前三部分,这一部分虽然简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复杂的,压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道士塔”作为民族文明的耻辱和衰败的象征虽然成为历史,但它足以警策每一个中国人:决不能重蹈覆辙。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
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
如今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国文化正面临别国的掠夺,比如说,无耻的韩国人成功地完成了江陵端午祭的申遗,唐朝时代的琵琶如今却被日本人收藏,而我们束手无策。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有一种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再流入他人的口袋。
【篇三:高二语文_道士塔教案】
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识及文中所述史实。
2.品味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
3.让学生懂得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运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据说是上一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走进敦煌莫高窟,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知识积累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他从小就喜
欢读外国作家雨果的作品,所以对人生的悲剧性、人生中的苦难有
深刻的认识;但他又喜欢苏东坡,颇受其达观个性的影响,有追求
隐于田园的理想。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
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2.敦煌。
神奇传说:公元33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
敦煌市东南25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
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
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
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乐尊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继而有所顿悟,它庄重的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
在此造窟筑佛像,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
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是远近的善男信女也
纷纷来朝拜胜景,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
至今,敦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
和佛经,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
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
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
目前,
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
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199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 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
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
后来王道士四
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
这时的
他已年过四十。
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
他向敦煌县令汇报,并
奉上经文两卷。
然而不学无术的严知县却视为废纸,毫不理会。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又一位知县上任了,王道士再次上报。
这位汪知县总算高度重视,并亲自到莫高窟查看一番,指示王道士
要好好看管这些经卷,然后打道回府,再无下文。
后来外国人知道了,千里迢迢赶来,用很少的钱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其中的大部分
藏书。
作者对这些宝物的损失感到十分痛心并从中深省那场不堪回首的民
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学习过程】
1.朗读课文。
(结合《全优课堂》扫清字音、词语)
2. 作者为什么要细致、生动地描绘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
的情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复述王道士与外国人之间的那一笔笔
交换帐?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诵读、讨论,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明确答案:
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等史实是作者所有情感的
激发点。
也是读者产生情感震撼的激发点。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把
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
这一史实描述得越是详细,对读者震撼就
越强烈。
3. 将你最有感触的或感觉最精彩的语段诵读出来(小组全体成员一
起诵读),并简要说明该语段何以震撼了自己?
典例分析:课文第6段中作者写到:“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
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短短的几十个字,在读者眼前
展开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广袤的天空,鲜红的晚霞,渐行渐远的牛车,终于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化为了一个个黑点。
这一队牛车就象一
把利剑在中华民族的胸口上慢慢撕开了一条深深的伤口。
让读者感
到了一种锥心的痛苦。
4.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作者持何种情感?对这场文化悲剧,该谁
来负责?
(1)作者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对外国“文化财富的掠夺者”的欺
骗和掠夺,充满了痛恨和愤慨。
而这些情感都源于作者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那高大的自我形象。
(2)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
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
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
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
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四、课文小结:
文章由道士塔引出了一段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敦煌艺术以及封建
统治者糟践敦煌艺术的史实,抒发了作者充满屈辱和愤懑的情感。
文中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让我们不如“怒其不争,哀其不
幸”。
如果是康乾盛世的中国,或者是今天富强的中国,外国人又怎会有机会把我们老祖宗的心血运离我们国家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我想这就是余秋雨先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
五、布置作业
以”谁是罪人”为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