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旧屯中学德育处
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家庭教育、初始教育、地域经济、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区域文化
等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人在智力、行为、心理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自然而然的在我们学生当
中就存在着层次不同的学生。
我们简要的把他们概括为“优生”和“后进生”。
教师在培养优生时
往往是得心应手,而在教育后进生时却经常束手无策。
这就造成了在学校的一种怪胎现象:打
架斗殴的是后进生,旷课逃学的是后进生,辍学回家的是后进生,流浪到社会又回到学校来骚
扰学校的是后进生。
这样无疑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了无穷的压力,无穷的后患。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放弃这些学生呢?当然不是。
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也不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时代。
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才能提高
我们的国力。
而人才培养阵地就在学校。
因此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不仅不能放弃,还要加强,想办法。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同时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它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全面提
高学生素质已迫在眉捷。
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要掌握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找到较好的对策措施,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进一步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让我们看看学生落后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我校学生落后行为的主要表现。
1、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无缘无故下滑,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时进行抄袭,对考试结果不以为然,记过也无所谓。
2、对事物的兴趣转移快,不关心集体,不爱护学校、班级公物,上课思想不集中,对武打、言情、低级庸俗甚至黄色录像、网络、书刊甚感兴趣。
3、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恶学校生活,有厌学情绪。
如果与校处不法分子团伙有联系,就会越来越不想回家、上学。
学校、同学、家长的亲和力不抵伙伴。
4、心理方面发生变化,如精神恍惚、情绪波动、举止反常、心神不定、东张本西望,见到老师、校领导甚至家长会出现异样眼神。
5、对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帮助表示反感,甚至怀有恶意,不断用恶语顶撞,有时故意出难题、看笑话。
6、对遵守纪律、要求进步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和打击,同情和包庇甚至效仿有劣迹或不法行为的人,把反社会的人格或行为当作是“勇敢”的表现,自己想在群体中当“老大”。
7、生活规律出现反常,昼夜颠倒,卫生变得遢里拉遢,不修边幅,甚至肮脏。
拒穿校服、拒带胸卡或一反常态,特别喜欢梳妆打扮,头上抹啫喱水、戴耳环项链、穿名牌衣鞋,上网成瘾,午间、夜间上网,上课时间睡觉。
8、有反学校、反社会行为,经常破坏公物,喜欢拉帮结派等。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受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结构,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储方面的落后,他们不能进行自我矫正,特别需要教育工作者耐心地教育和帮助。
分析学生落后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尽快矫正落后行为。
二、学生落后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分析
(一)学生落后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
1、由品德心理的偏差引起的落后行为
这种落后行为的特点是;不诚实,不守纪律;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卑,不接受批评等。
具体表现是:这些学生的品德认识方面存在问题,把纪律看成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认为诚实的人是“傻子”,因而行为上不守纪律,不诚实,处事不负责任;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生活上贪图享受,对低级庸俗的事兴趣,看同学争吵也觉得有趣,甚至搬弄是非,唆使同学吵架、打架;这些学生品德情感方面存在问题,不接受教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帮助,自卑,敏感而脆弱;这些学生品德意志方面存在问题,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急躁,往往使他们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一旦受到挫折,便丧失上进心,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因此,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不完善是导致落后行为的主要内因之一。
2、由学习心理的偏差引起的落后行为
这种落后行为的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专心,成绩差等。
具体
表现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要学习的知识没有兴趣或兴趣保持不够稳定,因而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注意力差,不愿动脑筋,由此所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基础差,又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学习成绩会更差。
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损,学习成绩长期偏差。
学生学习心理发展不完善,学习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严重缺陷长期不能解决,是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个别的学生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学习成绩差。
3、由于能力上的差异引起的落后行为
这种落后行为的特点是: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不善应变,不善独立分析。
能力和技能是个人素质在接受事物的迅速程度、分析事物的深刻程度、判断事物的准确程度、处理事物的协调程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能力和技能的缺陷,往往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在校学习,虽有教师指导,但自学也必不可少。
自学能力差,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也将影响以后的继续学习,导致对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差。
因此,能力较差也是阻碍学生进步的重要内因。
(二)学生落后行为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学生落后行为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其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关键的因素。
1、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是学生落后行为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具体、鲜明、形象。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不良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良的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
有的家长对子女放任或只关心行为的结果,不问行为的原因和过程,一旦结果不好,不分析原因,就训斥甚至打骂子女,使子女失去了对父母的信赖,好事坏事均瞒着父母,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矫正,良好的品行得不到必要的肯定和发展。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教育的失误,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初中阶段,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放松了德育,放松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发展不全面,长期未能得到及时的纠正、教育,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
有些学校的教师只关心“尖子”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结果是被重视的“尖子”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不利健康人格的养成;被放弃的学生容易挫伤上进心,逐步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发展为自卑,自暴自弃,甚至形成消极对抗的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讲究师生之间的情感效应。
教师仅能教好少数学生,不能使智力正常的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不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落后行为,是素质不够高的表现。
学校教育的失误,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文中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
教育上的错误,正如医生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的。
”这番话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都深思。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不正,同伴群体的消极示范,是学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
虽已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社会这个教育的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一刻阝没有停止过。
社会风气不正,社会规范失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社会价值观念的扭曲,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力,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
社会文化规范失调,社会信息污染、黄色书刊、录像、录音等非法出版物泛滥,大众传媒庸俗低级,会严重地侵蚀青少年的灵魂,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生落后行为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将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用简单的训斥、责骂、处罚代替复杂细致的思想工作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矫正落后行为,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走上成才之路。
下面是我校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些探索:
三、我校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探索
(一)针对学生落后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采取的对策
1、品德教育及心理辅导
(1)品德教育。
①针对我校学生由品德心理的偏差引起的不诚实,不守纪律;意志薄弱,
自制力差;自卑,不接受批评等落后行为表现的特点,我们开展了相关的整治月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班主任结合学校整治月的活动,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或由心理教研组结合学生情况,与班主任一起设计相关的心理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如针对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进行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结合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校风班风有较大好转。
②个别教育引导
学校教育既要抓智育,以要抓德育,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有要关注所有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关注,想办法激起他们的上进心,逐步养成自尊自强的性格,进而健康成长。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针对后进生的特殊情况,我校采取了以下一帮一方式。
A、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引导
班主任针对后进学生以下方面问题:把纪律看成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认为诚实的人是“傻子”;行为上不守纪律,不诚实,处事不负责任;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生活上贪图享受,对低级庸俗的事兴趣,看同学争吵也觉得有趣,唆使同学吵架、打架;自卑,敏感而脆弱;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急躁,抗挫力差等。
用爱心、耐心和真心去浇灌他们,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做工作,直到走进他们的内心,促进他们慢慢成长。
B、校级领导、中层领导与后进生结对子。
在学生眼中,学校领导一直是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权威,学生对他们都是敬而远之,在他们面前都是唯唯诺诺的,对他们所讲的东西是当面点头过后忘,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因此,既为了保持校领导的权威性又要利用这种权威性提高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性,我校领导经过讨论决定每位校领导要直接参与到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来,要认领一到两名后进生,每周找一时间与后进生交流一次:向班主任、同学了解情况或直接与后进生本人交谈,并提出自己的期望。
由于学校领导的亲自出马,后进生觉得受到了尊重、有面子,抵触情绪没有以前那么强烈,班主任的工作也好开展了。
C、科任教师与后进生结对子。
我校改制后学生的落后面较大,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疲于奔命,
工作效果不是太好。
经过分析,我们觉得有不少所谓后进生是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而索性放弃造成的,而要提高学习兴趣,科任老师是重要一环;所以我们为了达到以上目的,也为了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把每班的科任老师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班上
认领二到三位所谓的后进生,然后由班主任出面牵桥拉线,进行结对子活动。
这些科任老师平时上课时会特别关注这些学生,课后会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并适时给予积极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还不错。
D、班干部或学科代表与后进生结对子。
中学阶段,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是由于一些特殊原
因造成的,尤其是学习上的偏差与落后使他们更自卑,要同学中抬不起头,得不到起码的认同,因此要从外界寻求认同,进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小团体。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后进生在集体中得到认可,提高自信心,我们让班干部、学科代表与班上的后进生结对子,平时多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们,不鄙视他们,有什么活动都让他们参与,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
(2)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辅助手段。
心理咨询与辅导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我们也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后进生,我们通过指导性谈话、书信等从
学习心理、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及自我成长等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
对个别有严重行为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
2、开设各类班,进行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
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一样,在同一个班上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顾了这又丢了那,在这种局面下后进生因为听不懂教师课堂上所讲授予的内容,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淡,慢慢的会把放弃学习。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根据学生情况积极开展二课活动,在第二课堂让学生慢慢跟上,体验到学习中的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后进生只要对学习感兴趣后,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学习上,自然的花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就少了,老师头疼的事就少了,他们的上进心也就上来了。
(二)针对学生落后行为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对策
1、加强家庭教育,做好家校配合工作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生命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后进生转化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更离不开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再好,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教育,一切又全都回到原点。
因此,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我们一直很重视家校配合。
(1)利用家长学校及家长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
我校是寄宿制,每周三、周五家长都会到学校来探望或接送孩子,这就使我
们有了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板报、广播、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心理健康辅导小资料、致家长的一封信等,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转化工作。
(2)家长学校,指导咨询。
每个学期我校家长学校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活动。
一是结合各个年级家长
会举行活动,请专家或由我校主管校长或心理教师就该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易存在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给家长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二是进行咨询活动。
结合学校各年级的家长会或一些重大节日,我校心理教研组会举办现场咨询,与家长一起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同时向家长公布我们的咨询热线,家长可以随时与我们沟通和探讨有关问题。
三是进行一系列的亲子活动或团体辅导。
(3)家庭报告书上下功夫。
自德育量化管理后,每个学期学生家庭报告书上能呈现给家长的只是冷冰冰的几个数字,所得到的信息量不大,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更无从谈起了,这对家校合作是很不利的。
为此,我校从前年开始就在家庭报告书及期末给家长发的资料上下功夫:由心理教研组起草一封致
“全体家长的一封信”、学生一学期在校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进步的、落后的都详细列出)、班主任对学生个性化的评语等。
这一下子就把家长和学校的心给拉近了,对学生的教育也很有帮助。
2、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成长的空间。
所谓的后进生其实并不笨,智商都挺高,且不是一无是处,他们身上有他们的闪光点有他们的优势,所以针对后进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乒乓球赛、接力赛,文艺汇演等,还有每年的科技创新大赛等都很学生们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成长的动力。
平时,在班上班主任也很注重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学生们多余的精力得到了疏散、自尊心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得到的加强,调皮捣蛋的学生自然减少。
(三)以科研促进工作,全面实施转化教育
1、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和调研。
几年来,我们进行了转化后进生的专题研究,这个课题是我们结合我校的特点,由学校教导处牵头,年级组及班主任一起协作、配合,力求探索出一条以年级为主体,德育与心育相结合、相渗透的德育新模式,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说教,从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初步的基础,同时又能更新育人观念,全面推动学校的发展,为创一流学校打坚实的基础。
2、全校教师尤其班主任对学生实施“软化”教育
回想我校多年来的德育工作,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宿舍管理员都在以校纪校规作为“硬”的武器来管理、教育学生,小则班主任的罚站,到宿舍管理员、班主任的罚走读,继而记一二个过,留校察看,甚至勒令转学等。
每学期受处分的学生多达百人次,但这些处分是否起到很大教育作用?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适当淡化“硬”的手段,在全体教师中提倡“软化”教育,使学校违纪违规学生的比例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改变社会对海中教师只能教好学生印象的转变、让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有所转变、给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的家长们美好回报的系统工程。
于是我们就这方面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
在转化问题学生,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我们坚持以教育为主、挽救为主,抓大放小的原则,较好地处理好“硬”和“软”的关系。
(1)全面实施“软化”教育对教育者的新要求。
“软化”教育的全面实施,关键是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转变,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德高为范。
“软化”教育对教育者的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身教重于言教,没有较高师德的教师是很难对学生施行有效教育的,而教师的德最基本的是爱教育、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的驱动力,就没有教育的灵感与反思。
②学高为师。
教师的才学是最令学生信服的。
俗语道:亲其师,信其道。
博学多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欢迎的教师、爱戴的教师,这时教师的教育才有支撑点,教师所讲的话语才有份量、学生才听得进去。
对问题学生而言,教师拥有某个方面的特长更是他们与其亲近、交友从而达成知心人的切入点。
因此,塑造、培养具有各种特长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学生开展“软化”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新课程。
③健康心态。
面对循环往复的教育,久而久之教育者会产生情感上的疲惫,其心态也会随着问题学生的不断出现而产生厌烦甚至失衡。
不少老教师就曾抱怨说:“见到这些变态学生,我们也变态了。
”有言道,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
一个教育者没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不能控制自己情绪,往往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被一些学生的小问题弄得鸡犬不宁,小事变大事。
所以教师要保持健康心态,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要学会制
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同时教师从口语到内心世界都不该存有“这个学生没救了”“这些学生是变态的”“这个学生,我没着了”的话语。
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④持之以恒。
人常说: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莫过于做人的工作,而做未成年人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而问题学生的反复性、两面性尤为严重,做他们的转化工作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两次的谈话,二三次的沟通,教师、班主任都容易做到,但能否坚持,帮助学生构建稳定的情绪及行为是取得教育效果的根本所在。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念,要有坚持、坚持、再坚持,再过“一道坎”可能就达到目的的信心。
持之以恒同时也要求教育者要带动态的思维工作,多想想学生出现问题的背景、起因、过程、后果是什么?学生受教育、学生家庭的背景是什么?帮助教育学生的因素有哪些?开启问题学生的“金钥匙”在哪里?这些都要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总结。
“软化”教育的持之以恒,还要从“心”做起,这要求教育者要多开设一些能够启迪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心存善念、宽容待人、快乐成长;同时,还要构建一个温馨的班集体,使之有转变的土壤与环境。
⑤关心学业。
问题学生的出现,问题学生的反复,除了思想根源外,丧失学习动力、学业荒废是一个重要原因。
无心学习的他们,一天要在学校至少呆10小时,怎能坐得稳,怎能不躁动,怎么可能不出问题?所以,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学科辅导工作;要动员各学科、各备课组乃至每一位科任教师,全体参与到关注问题学生的活动中。
每一位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子”,从端正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等方面入手。
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把注意力慢慢转到学习上,他们也就能坐稳些,问题也会慢慢减少。
(2)我校实施软化教育的具体做法
①将批评变为表扬。
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许多违纪的现象出自于无知、偶然或者是一种无意识,所以当学生出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其违纪的真正原因。
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肯定、表扬他的优点,再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其问题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在等待批评之时受到表扬、肯定从而消除顾虑,在反向思维之中得到反省,增强改变自己的行为的信心和勇气。
②将指责变为自责。
学生出现问题后,第一反应是等待教师的指责,如果教师善意地淡化,避开正面的、针对性、目的性很强的教训,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让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使其从等指责变为了自责。
把这种我要挨骂变为自己骂自己,变成自我教育,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③将失望变为期望。
当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时,最担心的是教师、家长的失望之情,这会加重其心理负担。
当教师、家长真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时,其本来想努力改正的思想、自责的心态会加剧,从而变成了自我信心的丧失。
因此,教师、家长将对学生的失望情绪变为期望、甚至是再鼓励的方法,也许会让悬崖边上的孩子有回头的机会。
事实表明,学生问题的一再出现,最为苦恼的是学生,教师要耐心期待,不可火上添油。
④将上报变为“私了”。
教师、班主任甚至是生活老师,在发现学生违纪时,尤其是初次出现小问题时,要从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宽容一些,允许其犯错误,给其改错的机会。
俗话说:人非圣人,谁能无过?进入初中开始独立生活的孩子,出现些小问题是难免的,教育者要懂得做“人情”,将按规定应该上报的问题“私了”,让学生知错,更要让其觉得欠教师者的人情,从而不好意思再犯错。
与此同时,又不能太迁就学生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要有限度,不能给其一种错觉:老师心软,好对付。
⑤将处分变为处罚。
对于达到或即将达到处分的学生,教育者还可以给一次机会让学生有改正错误或将功补过的机会。
因为,受学校处分的学生是全校通报、家长知晓的,对于一般的学生讲,这种处分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是很沉重的,心灵阴影是深远的;如果将处分变为处罚,罚学生做些好事,罚学生主持一次班会,谈一次体会,设计一次专栏等,这往往给了学生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即顾及学生的面子,又锻炼了学生,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
这何尝不是柳暗花明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