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侨胞的海丝寻梦之路——以梅州海外客侨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侨胞的海丝寻梦之路
——以梅州海外客侨为例
一、概述
海外华侨华人六千多万,三分之二祖 籍广东,广东海外华侨华人由广府、客 家、潮汕三大群体组成,其中客家华侨华 人为数较多,以祖籍梅县为众。

散居世界 80多个国家,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 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泰国、毛 里求斯、法属留尼旺、加拿大、美国、中 南美洲等国家和和地区。


客家人血脉中的因子,造就客家人五 次大迁徙后再下南洋闯非洲的海丝寻梦壮 举。

由唐至清,中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 将陶瓷、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远销海 外,客家商人也出海贸易定居海外,成为 早期海外侨民之一;清中晚期,世界资本 主义殖民扩张,东南亚及美洲殖民地开发 缺少劳力,加之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 聊生,为生活计,大批客家人出洋寻找美 好生活,形成过蕃寻梦浪潮。

客侨凭借坚 韧勤奋、克勤克俭的精神,扎根海外,融 入居住国;部分人事业有成,成为富甲一 方的商业巨贾、社会精英,为居在国的开 发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达而兼济天下”是中国人的传统精 神,海外客侨无不坚守秉承,为住在国和 祖(籍)国的革命和建设慷慨捐输,从回 国投资实业救国,支持孙中山革命,推翻 帝制建立民国,支持祖国抗战,抗日救 亡,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与新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到回国投资兴业,捐办
【作者简介】王明惠,原广东省华侨博物馆馆长。


公益事业,参与改革开放,振兴中华,在100多 年的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许多优秀的 客侨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 贡献。


二、客侨出洋寻求美好生活梦想之

客家人出洋寻梦,移民海外主要原因和形 式与广府人、潮汕人有所不同。


(一)避祸出洋。

1279年,崖门海战, 南宋灭亡,梅州松口卓谋带领10余兵众乘竹筏 漂流到婆罗洲定居,成为有史料记载的梅州最 早的客籍华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大 埔县肖晚、程乡县(今梅县区)林朝曦参加饶 平张琏发动的农民起义,兵败,率领余众逃亡 巨港(今印尼);明崇祯十三年(1640),郑 成功部将罗宏一(大埔人)带领几千人到台 湾 ,部分后来辗转南 洋;1864年太平天 国起 义,侍王李世贤福建兵败,部分余众逃亡马来 亚,后部分迁移南美智利;康王汪海洋部兵败 梅州,太平天国众多客家部属为避清军追捕而 流亡海外。


(二)出洋谋生。

客家人吃苦耐劳,血 液里流淌着开创进取的迁徙因子,在大帆船贸 易年代就参与到中国与世界的海上贸易活动。

客家谚语“唔穷唔过蕃”,晚清政府腐败无 能,实行“海禁”、“迁界”政策,沿海各地 民不聊生。

客家山区地少人多,许多家庭为谋 生路,在海外的亲戚“牵引”之下出洋谋生,


或被诱骗当“契约华工”(猪仔)到马来 亚、印尼、缅甸、安南、印度、毛里求 斯、留尼旺、南非,及美国、加拿大、秘 鲁、智利等地开矿或种植,形成客家人向 海外移民高潮。


(三)牵引出洋。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 纪初期,侨居海外的客侨站稳脚跟,事业 有成,急需劳动力,通过水客带回钱物赡 养家眷,将海外出生的子女送回家乡接受 教育。

同时,委托水客将家乡亲朋带来侨 居国,共同创业,追寻美好生活,光宗耀 祖,形成客家人出洋寻梦的又一次高潮, 也是海外客家华侨群体快速壮大的主要原 因。


(四)“猪仔”华工。

鸦片战争 后,西方殖民主义凭借船坚炮利,迫使清 政府打开国门。

随着西方列强加速对殖民 地的开发,许多殖民地出现劳工紧缺的问 题,由于华工吃苦耐劳和工价低廉,成为 西方列强觊觎的廉价劳动力,他们通过强 迫和诱骗的手段,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贩 运了大量“契约华工”(猪仔)到世界各 地。

“契约华工”在签约期内失去自由, 过着非人的生活,担负繁重的劳动,在异 国他乡的农场或矿场廉价地付出,偿还所 欠的“路费”,许多客死他乡,成为中国 近代史上的惨痛经历。

“契约华工”也是 客家人出洋的重要方式。


三、海外客侨海上丝绸贸易之路
梅县松口是客家人出洋贸易、移民海 外的始发港口。

自汉代开始,中国民间商 船就远至南洋进行商品贸易,唐宋元明 清,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海上贸易从未间 断。

商贸、文化的交流,催生人口的迁 移,在海外从事商贸而定居下来的人成为
最早的华侨。

自古以来,梅江是梅州各县依托 发展的主要水路通道,梅县松口码头是客家地 区的商贸重地。

早期梅州客家人坐船由梅江到 韩江,至拓林、樟林港换乘红头船出洋经商或 打工。

1860年汕头成为通商口岸后,改由汕头 港出洋。

松口码头既是梅州客家人出洋的始发 港之一,也是客家华侨回唐山探亲的抵达港 口,在许多华侨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故有 “松口不认州”之说。

为纪念客家人移民海外 的壮举,前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松口码头 树立了“移民纪念碑”。

“黑石号”唐代沉船 是发现于印尼海域的一艘唐代从事海上贸易的 沉船,船载货物全来自中国,除长沙窑陶瓷外 还有梅县水车窑的陶瓷精品,印证了古代客家 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四、海外客侨海丝国家创业发展之

客侨被誉为开埠先驱。

早年,华人乘船移 居海外,在自由选择职业的创业初期,为方便 商贸和交流,集中居住在临近海边码头的地 方,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风味的华人商贸、文 化和居住中心唐人街(CHIAN TOWN)。

“客家 人开埠、广府人旺埠、福佬人占埠”之说反映 了客家人在海丝沿线国家华埠开发建设中所起 的作用。

由于客侨移民时间较早,又多从事垦 殖、开矿等行业,勤劳节俭、富有开拓精神, 成为早期海丝沿线国家华埠的开埠先驱。

客侨 开埠先驱较为出名的有卓谋、罗芳伯、谢枢 泗、张弼士、姚德胜、吴之盛、戴燕国等。


客侨传统行业主要有中医药、伐木、杂 货、打金、打铁、典当、杂货等。

传统中医药 是海外华人赖以生存的法宝,在异域他乡,早 期的客侨依靠祖辈传下的中医药知识,艰难地 繁衍和生存。

在每个华埠均有传统的老字号中 药店堂。

梅县松口人古石泉1796年在槟城创建


的“仁爱堂”,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中 药店。

海外客侨张榕轩、张耀轩建立“济 安医院”、谢枢泗建立“合艾医院”、伍 东白创建立“天华医院”等。

马来西亚槟 城、怡宝等地的大伯公古庙则是纪念三位 为民间施德施医的客家先贤的庙宇,是为 民众送药方、举办义学的场所。

泰国的皮 革业,客家人一枝独秀。

目前,泰国的现 代化皮革工业,绝大部分是客侨经营。

泰 国纺织业以丰顺、兴宁籍人经营为最,粗 略统计大、小共400百多家,占泰国纺织企 业绝大部分。

客侨主要在吉隆坡、马六 甲、沙捞越、沙巴等地开采锡矿及种植胡 椒、甘密和橡胶,部分从事打金、打铁等 手工业以及开设商店、典当行。


早年海外客侨从做苦力开始,从事开 矿、种植、修路等最艰苦的工作,赚取有 限的血汗钱,在异国他乡安家立命。

有了 一定积蓄后,多经营商铺,勤劳、节俭创 建基业,扎根异国他乡。

在马来西亚新山 种植甘密、胡椒;在留尼汪、毛里求斯种 植甘蔗。

在马来西亚从事锡矿开采的华 工,以客家人为主,而当地的客侨妇女, 则是从事淘洗矿砂的主力,时称“硫琅 娘”。

部分客侨怀揣传统技艺,在海外因 地制宜、逐步发展,将客家传统工艺结合 异域生产、生活的需求,利用当地材质, 制造出具有客家传统文化特点又有异域风 格的产品,将客家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


五、海外客建设华社的五大支柱
海外客侨社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靠的是客侨创立、继承,不断发扬光大的 客侨庙宇、客侨社团、客侨教育、客侨报 刊、客侨文化五大支柱。


(一)客侨庙宇。

客家先侨初到海
外,在异异国他乡发展,抱着相同的宗教信 仰,兴建庙宇,设立神祗,祭拜神明,所有的 社会活动最初是以庙宇为中心进行的。

客侨信 仰除崇拜祖先外,以佛教、道教为主,其他包 括妈祖、关公、三山国王、基督教、伊斯兰教 等均有信众,而伯公则是客侨最亲近的神。

最 早的华族拓荒者,到了南洋多加了一个“大” 字,大伯公便成为南洋客家人的守护者。


海外客侨把土地神供奉在家中公厅,并 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唐蕃地主。

唐是中国之 意,蕃是南洋当地的地基主,在唐蕃地主的神 位上写着“五方五土龙、中外贵人扶”,道出 了当年迁徙海外的不安心情与深切期待。

他们 不仅把自己家乡的神明供奉起来,也十分尊重 当地的神。

1745年大埔人张理抵达马来亚海珠 屿,行医施药,行善积德,后被奉为当地“大 伯公”,安放在大伯公庙里。


(二)客侨社团。

在异国他乡,人生地 疏,举目无亲,自然和生活条件艰苦,加上被 唐山政府视为“莠民”、“弃民”,为相互帮 扶、守望相助、凝聚力量,海外客侨以地缘、 血缘、业缘、文缘、神缘为纽带,成立了客侨 宗乡组织。

通过会馆集资,帮扶同乡创业;举 行联谊活动增进沟通,捐资兴建客侨义山;传 播中华文化,加强会馆交流;密切与祖(籍) 国家乡联系,这些对海外客侨群体的成长起到 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

1801年马来亚槟城建立 的嘉应会馆是成立较早的华侨会馆之一,由嘉 应五属客侨创建。

海外客侨成立的会馆包括: 嘉应会馆、茶阳会馆、梅州会馆、应和会馆、 仁和会馆、崇正会馆等;后期逐渐在各国成立 客属总会、客家公会联合会、崇正总会等。


(三)客侨教育。

海外客侨秉承中华传 统教育,早期多以私塾、书院或义学的形式教


育子弟。

随着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纷纷改 办新学堂,采用新学制,建立从幼稚园、 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华侨教育体制,并得 到国内教育当局的指导。

采用中国教师和 教科书,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部分学 校初始采用客家方言教学,后改为华语教 学 。

1772年 罗 芳 伯 建 立 兰 芳 公 司 , 广 设 汉 文 私 塾 , 免 费 招 生 读 书 。

1819年 客 侨 在 槟 城创办第一间私塾学堂“五福书院”; 1901年 , 印 尼 巴 城 中 华 会 馆 创 立 第 一 所 中 华学校;而第一所现代新式学校是大埔客 侨 先 贤 张 弼 士 于 1904年 在 槟 榔 屿 所 创 办 的 “中华学校”。


(四)客侨报刊。

十九世纪后半段, 随着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各华埠开始创 办华文报刊,初始以介绍家乡情况、航运 消息及当地社会为主,后逐渐成为当地华 侨的主要资讯来源,成为华侨心声阵地, 对团结华侨、争取华侨利益发挥了巨大作 用。

客侨报人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吴公辅 (1880-1951年),梅州蕉岭县人,饱读诗 书 , 清 末 秀 才 。

1906年 前 往 印 尼 投 靠 亲 友 , 早 年 加 入 同 盟 会 , 1921年 与 同 乡 创 办 《天声日报》,任社长,支持孙中山领导 之 革 命 。

1925年 , 因 在 《 天 声 日 报 》 刊 登 悼念孙中山诗文,被荷印殖民地当局驱逐 出境。

返乡后担任蕉岭县教育局局长三 年 , 1941年 倡 建 纪 念 谢 晋 元 的 晋 元 中 学 并 担任校长。

宋中铨(1905-1962年),出生 于梅县,青年时期前往印尼巴达维亚,在 《新报》从事通讯员工作,1928-1932年在 南京边读书边当《新报》的通讯员。

1932年 回 巴 达 维 亚 《 新 报 》 总 部 担 任 编 辑,抗战期间,《新报》积极宣传抗日。

1942-1945年日本占领印尼,《新报》被迫
关闭。

1945-1959年宋中铨一直主持《新报》, 在维护华侨利益、支持祖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

1950年宋中铨推动成立“印尼华侨 团结促进会”,1951年以团长身份带领印尼华 侨 回国观光,受到毛 泽东主席接见。

1952年 “印尼华侨团结促进会”改为“中华侨团总 会 ” , 1960年 担 任 会 长 。

印 尼 客 侨 熊 德 龙 2001年创办《国际日报》《印华日报》。

《印 度商报》编辑部人员全是梅县客侨。

毛里求斯 《新华日报》《镜报》都是客侨创办。


(五)客侨文艺。

汉剧、汉乐、山歌、 采茶戏等是海外客侨喜爱传统戏剧。

主要艺术 家 有 : 李 金 发 ( 1900-1976年 ) , 梅 县 人 , 1919年8月与林风眠等作为第8批留法学生前往 法国留学,专习雕塑,同时创作诗歌。

1925年 6月回国,得到蔡元培的赏识,与林风眠一起创 办西湖艺术院,担任雕塑系主任,先后承担孙 中山、伍廷芳、蒋介石等的塑像工作。

1945年 出使伊朗,1951年后移居美国,1976年在纽约 去世。


六、海外客侨落地生根之路
海外客侨秉承客家人1000多年迁徙形成的 优良品格,牢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命,广 纳、兼容海外侨居地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居住 国繁衍,开枝散叶,在语言、饮食、习俗乃至 婚姻等方面与居住国人民融合发展,落地生 根。


(一)语言相通。

海外客侨秉承“宁卖 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传承客家方 言。

为了与居住国人民沟通,客侨中的有识之 士,编撰出版客人学习马来语、英语等词典, 熟练地掌握了侨居地民族语言,成为极具语言 天分的华侨群体。


(二)教育相辅。

海外客侨在重视传


统华文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后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

对后代的教育也较为开明, 家庭条件好的子女接受西式教育,成为侨 居地的主流群体。


(三)习俗相融。

早期海外客侨,在 生活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客家和中华传统的 习俗,同时又融合当地其他族裔的生活习 俗,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海外客侨 习俗。

客家饮食以粗、咸、野、烧、肥著 称,适合早年从事开矿、开垦、种植重体 力劳动的客侨。

由于南洋的热湿气候和独 特的食材,移居南洋的客侨受异域民俗的 影响,传统的客家饮食风味多了酸辣和煎 炸,和当地饮食文化融为一体。


(四)相互通婚。

早期移民南洋的客 侨,妇女极少,为求生存、传宗接代,部 分客侨与当地民族通婚,既保留客侨习俗 和文化传统,又吸纳当地民族习俗和西方 文化,形成土生华人文化,逐渐融入当 地。

所生后代男的称为“峇峇”,女的称 为“娘惹”。


(五)相互交流。

海外客侨不但学会 居住国语言,也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侨 居国语言,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六)民心相通。

在西方殖民时期, 海外客侨与居住国人民休戚与共,同命 运,共呼吸,共患难,民心相通。

一起开 发建设城乡,一起反抗殖民统治,一起抵 抗法西斯侵略,共同参与当地革命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美丽家园,赢得居住 国人民认可和赞誉,他们的事迹载入居住 国历史史册。


(七)融入主流社会。

海外客侨将 侨居地视为第二家园,辛勤耕耘,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侨居地人民的信赖 和赞扬。

他们积极主动融入侨居国主流社会, 名扬海外。

代表人物主要有1777年在印尼加里 曼丹曼多(东万律)成立“兰芳公司”的罗芳 伯(1738-1795年)。

1913年,买下泰国合艾市 地皮,规划街道,建设商铺,招徕华商投资开 垦和开矿,修通铁路,建设合艾市的谢枢泗 ( 1886-1972年 ) 。

获 泰 王 赐 姓 “ 蓝 山 ” (LAMSAM),为泰国“蓝山”家族始祖,热心 公益,创办曼谷天华医院、伍氏宏育小学、客 家义山的伍淼源(1850-1909年)。

继承父业, 拓展米业、运输、保险、国际贸易,捐款支持 孙中山革命,支持中国抗战,1939年在寓所遇 刺 身 亡 的 伍 佐 南 ( 1879-1939年 ) 。

另 有 伍 伯 林、詹采卿、泰国前总理他信、英拉兄妹、李 光耀、姚德胜、李桂和、姚永芳、李莱生等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