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版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20版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7高一上·江海月考) 西周时期,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的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井田制
C . 宗法制
D . 礼乐制
2. (2分) (2017高一上·成都期中) 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
这一变化表明()
A . 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 . 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C . 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
D . 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3. (2分) (2017高一上·重庆期中) 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这说明()
A .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 .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 . 宗法制强调贵族间的血缘性
4. (2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5. (2分) 7世纪时阻碍日本社会发展的主要政治势力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6. (2分) (2016高一上·平阴月考)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防止诸侯割据
D . 加强中央集权
7. (2分) (2017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B .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8. (2分) (2017高一上·宜昌期中) 秦始皇规定: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 皇帝独尊
B . 皇位世袭
C . 皇权至上
D . 避讳制度
9. (2分)唐代门下省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
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作“封还”或“涂归”。
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由此可见唐代门下省
A . 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
B . 具有监察职能
C . 是中央的执行机构
D . 制约了皇权
10. (2分) (2018高二上·长春期中)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临安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
A . 阅读《三国演义》的文人
B . 穿着棉布的市民
C . 吟唱京剧的艺人
D . 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11. (2分) (2017高一下·双峰期中) 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 .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 .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 .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12. (2分) (2019高一下·昆明期中) 明清时期,晋商富甲一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其所到之处,就修建一处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的晋商会馆。
下列有关晋商会馆的表述,错误的是()
A . 晋商会馆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地域性特点
B . 晋商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C . 晋商会馆是晋商的荣誉与辉煌的缩影与见证
D . 晋商会馆既是会馆又是他们经营的票号
13. (2分) (2019高一下·安阳期中) 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 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 .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 . 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子去休闲娱乐
D . 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赋税
14. (2分)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有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A .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 .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 .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15. (2分)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
这说明()
A . 商品经济相当繁荣
C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16. (2分)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 .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 . 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 . 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17. (2分) (2017高三上·鹰潭期中) 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098285锭,每人合13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
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
A . 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B .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 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
18. (2分) (2017高二上·高明月考) 《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 . 宗法制的解体
B . 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 . 封建的经济发展
D . 私学的发展
19. (2分)(2017·东城模拟) 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择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
A . 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 . 强调人的历史贵任和使命感
C . 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 . 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0. (2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也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 .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C .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1. (2分)明代龚信认为“明医”和“庸医”的差别在于:“明医”心存仁义、不谋其利;“庸医”不学经书、希图微利。
龚信区分“明医”“庸医”的标准是
A . 医术
B . 收费
C . 仁爱
D . 口碑
22. (2分)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 .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 .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23. (2分)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 . 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 .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 . 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 . 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24. (2分) (2017高二上·高明月考)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节妇烈女宋代有267人,到明代猛增至36000人。
这反映出明代理学()
A . 弘扬了宋朝理学的精髓
B . 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同
C . 将宋朝理学推向了极端
D .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5. (2分)“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A . 孟子
B . 荀子
26. (2分)(2016高三上·东莞期中) 阅读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说明()
A . 宋元时期民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B . 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主导地位
C . 国家逐渐放宽民间办学的限制
D . 国家越来越重视官办书院
27. (2分)(2019·浙江模拟) 朱熹指出:“‘人心,人欲也’,此语有病。
虽上智,不能无此(人心),岂可谓全不是。
”据此可知,朱熹()
A . 主张人心即是天理
B . 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 . 要用天理压制人的欲望
D . 对人的自然需要有所肯定
28. (2分)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其中《人间喜剧》和《红楼梦》的相同之处是()
A . 歌颂反抗斗争精神
B . 揭露社会黑暗
C . 以资产阶级的发迹与封建贵族的没落为“中心图画”
D . 展示了金钱如何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
29. (2分)(2017·中原模拟)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 . 秦朝
D . 宋朝
30. (2分) (2019高二下·滨州期中) 如表为两汉魏晋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简表。
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 . 皇帝权威日益凸显
B . 监察机构地位降低
C . 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 . 监察官员擅权乱政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
31. (5分) (2019高二上·安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
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
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
“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转型是一转百转的。
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32. (5分)(2019·临沂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经·大雅》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旧并非对峙关系。
王安石的“新桃换旧符”虽有改革的含义,但也不是要打碎千百年的传统。
而“五四”精英眼中的“新”则是欧洲中心史观,特别是哲学家康德的那种把新旧看成是“光明与黑暗”“启蒙与愚昧”甚或“善与恶”的关系。
——摘编自相蓝欣《从“中体西用”到“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对外思想的变迁与内涵》
根据材料,围绕“新与旧”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中外历史上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两个重大事件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3. (20分)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
(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30-1、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
31-1、
32-1、
33-1
、
33-2、
33-3、
33-4、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