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区汉村公共建筑更新策略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市以口夸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面临着传统空间使用不满足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矛盾。
公共建筑是一个村落的代表性建筑,不仅是村落的公共使用空间,还是村落的精神内核。
研究将通过对公共建筑的更新设计,以点带面地促进乡村的发展,推动乡村利用设计更新的方式保留传统文化基因,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1以口夸村基本概况
以口夸村位于滇中高原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子午镇。
据资料记载,“以口夸”彝语意为“有清泉的寨子”,是骠川地区的一个古村落[1] 。
追溯以口夸村的村落历史源流,最早是由彝族开辟的,洪武年间一部分汉族人民从南京应天府迁徙至云南。
僰夷(白彝) 因为汉族的到来而离开这里, 故被叫作“汉到夷走”,又称“汉来夷走”[2]。
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口夸村的民居建筑是汉彝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见图1)。
2013年,以口夸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目前,村落共有335户、1 308人。
总用地面积为8 240 m 2,公共建筑面积为2 321 m 2,公共建筑面积占全村用地面积的28.2%。
2以口夸村公共建筑的基因分析
乡村中的公共建筑具有多重功能,它承担着一个村庄的公共记忆。
公共建筑最能代表一个乡村的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精神象征。
乡村中的公共建筑主要类型有科教文娱类、行政服务类、商业类、生产类等。
乡村公共建筑是乡村民居的一部分,它是从民居建筑中而来,随着使用功能的变化自然形成具有公共属性的建筑。
所以,在设计更新公共建筑前,首先要了解当地传统民居的风貌,提取建筑的共性基因。
2.1以口夸村建筑的变迁
以口夸村是典型的汉族合院式建筑与彝族土掌房建筑
摘要 彝区汉村是云南彝族自治州中矛盾较为突出的村落,如何在彝族文化背景下保留汉族文化底蕴,是乡村更新需要关注的地方。
研究为了激活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公共建筑的活力,提升乡村文化价值,通过田野调研,对公共建筑的基因进行研究和分析。
文章运用认知地图的方法提取三类人群记忆共同点的公共建筑,并对其进行记忆、功能、精神上的更新设计,提出保护、融合、互动、持续的设计策略。
通过对以口夸村公共建筑的个案研究,以期为此类乡村的振兴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楚雄以口夸村;公共建筑;更新策略;认知地图中图分类号 TU242.9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1J0597);云
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Y671)DOI 10.19892/ki.csjz.2023.13.29
Abstract Han Village in Yi ethnic area is a village with mor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unnan. How to preserv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un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Yi nationality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rural renewal. This paper aims 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in Yikoukua Village in Ziwu Town, Chuxiong City, and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village. The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genes of public building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uses the method of cognitive map to extract public buildings with common memory of the three types of people, and updates their design in memory, function and spirit, and proposes protection, integration, interaction and ongoing design strategy. Through the case of public buildings in Yi koukua Villag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such villages.
Key words Chuxiong Yikoukua Village; public buildings; renewal strategies; cognitive map
云南是一个具有众多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云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南省楚雄市子午镇以口夸村是典型的汉彝文化融合的乡村,具有较多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
作者简介:杨晓宁(1998-),女。
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
通信作者:李卫兵(1981-),男,教授。
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彝区汉村公共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市以口夸村为例
Research on Renewal Strategy of Public Buildings in Han Villages in Yi Ethnic Area: A Case of Yikoukua Village in Chuxiong, Yunnan Province
杨晓宁 王鑫瑶 李卫兵
Yang Xiaoning, Wang Xinyao, Li Weibing
云南彝区汉村
非物质文化·花灯舞
种植烤烟、玉米等明 景泰年间
祖先何让带领子孙从永昌迁居以口扩并改村名以口夸
1309年
祖先何积历任四川成都府 孝廉、都督
成都发家迁徙云南村落建设文化名村
2006年
何氏宗祠被列为文化保护单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03年
1367年
何氏祖先何禄高迁居云南省楚雄地区
2009年
云南省唯一非物质文化保护汉族村落
特征相结合形成的村落,是典型文化涵化下的乡村。
院落在平面布局上比较自由,一般是因地势而建,或者依据家庭经济能力而选择不同的形式,所以平面布局通常为不规则形状。
在结构与构造上以土木结构为主,并延续彝族土掌房的夯土墙营造方式。
在开窗方式上,向街巷一侧开小窗或不开窗;向院落一侧的窗户一般有两层,最外层窗户由竖向的木栅组成,内侧是木推窗。
民居内由多栋建筑围合成院落,院落与建筑之间有廊道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落建筑样貌也逐渐改变,不同时期的新建房有不同时期的特点。
传统民居也随着使用空间的增加,局部发生了改变。
20世纪60年代左右,建筑改变
了窗户样式,出现了砖砌结构,但整体建筑风格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建筑风貌发生改变,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住宅,仅有屋顶样式和部分建筑结构还保留原始风貌;2010年后,新一代村民搬至城镇居住,新修建的房屋已完全按照“小洋房”的样式,仅装饰部位为传统建筑的风格(见表1)。
随着政府对传统乡村建筑遗产的保护,一些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不允许拆改,得以保存。
所以,以口夸村落主干线上的建筑和祠堂还基本保留着原貌,有14个传统花大门及传统民居。
2.2以口夸村建筑的共性基因
随着建筑风貌的演变,乡村发生巨大的改变,而这种
图1 以口夸村乡村历史(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
1 以口夸村建筑变迁
年代
代表建筑
局部(外观、门、窗)
传统建筑(时间无法考证)
20世纪60
年代的建筑
20世纪80
年代的建筑
21
世纪初的建筑
向天坟向天坟向天坟
千年古茶树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
李氏宗祠
大照壁
大照壁
大照壁
花大门古水井
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
文化大院
入口入口
入口
传统建筑群
传统建筑(c)部分村民村落的认知地图(作者根据村民口述代绘)
(a)初访者对村落的认知地图
(b)设计者对村落的认知地图改变是配合现代化生活方式进行的。
同样,乡村公共建筑的功能、作用和形式也会发生改变。
当代乡村公共空间在其演化进程中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复合性及可持续性等多样化特点[3]。
公共建筑的更新设计是基于对以口夸村其他民居建筑的研究后提取的共性基因。
通过对比和分析,以口夸村建筑的主要基因有:①云南汉族传统房顶形制及出跳方式;②彝族土掌房的夯土墙形式;③窗扇的木格栅及开窗方式;④装饰细部。
以上元素在设计中是公共建筑需要向传统民居提取的传统元素,保证公共建筑在更新的同时不丢失传统基因。
3 设计对象选取及其现状问题
选取的村落中有共同记忆的公共建筑要符合乡村、村民、参观者等多方面的需求,要充分体现其公共性。
在研究和关注以口夸村落的公共建筑时,采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中对城市使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并从中发现以口夸村公共建筑的焦点所在。
3.1建构认知地图
研究小组在2021年10月—2022年3月,通过三次不同的数据采集,分门别类地将不同的人群对以口夸村的“认知地图”进行分类,形成了三类人群对以口夸村的日常生活记忆点:①初访者视角[见图2(a)]。
从师生第一次探访以口夸村的访谈中采集认知地图,获取对以口夸村的初印象。
由于初访者第一次进入村落,是由村主任带领参观的,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游客出入村落的行动轨迹,记忆点也是以口夸村想要着重打造的景观节点。
②深入调研的设计师视角[见图2(b)]。
通过不断地深入调研和进行相关访谈后选取以口夸村的设计节点,这些节点具有一定的设计意义。
③以口夸村非主姓氏村民视角[见图2(c)]。
向非主姓氏村民访谈并进行认知地图绘制,其
原因是考虑如何排除村落宗族社区的主要影响,即当排除村中最明显的文化基因时,作为其他村民更在意村落日常记忆点在哪里,这是更全面地了解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节点的方式。
通过对以上三类不同的人群进行信息交叉,共同寻找村落的认知交叉点,即日常生活的记忆点。
通过提取认知地图综合形成记忆网络(见图3)。
初访者对入口牌坊、文化大院(党政服务点)、何家祠堂、彝族向天坟记忆深刻;多次深入调研村落的设计师可能受专业影响,对村落的节点有比较清晰的记忆,并对一些具有乡村特色且未被完全发掘的特质节点有高敏感性;对于部分村民(以口夸村非主姓氏)排除祠堂的影响后,
何家祠堂
花大门
李家祠堂
入口牌坊
千年古树–
文化大院–
向天坟
大照壁
主路
次路
元素 初访者 设计师 部分村民
建筑
标志
场所
道路
图3 以口夸村乡村记忆网络(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以口夸村三类人群的认知地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千年古树、彝族向天坟是他们对以口夸精神文化认同的主要节点,而文化大院和大照壁则是村民日常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
所以,这三类人所覆盖的集体对公共建筑的印象共同点为文化大院。
提取村落日常生活记忆网络对更新设计的介入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前期,设计者通常需要全方位的了解村落信息,以便考虑设计多种可能性。
通过初访者、设计师、部分村民这三类人绘制的村落记忆地图,可精准地找到旅游、设计与乡村本体之间的平衡,不会因为生硬的设计改变乡村肌理与传统记忆,使设计方案更有依据。
再者,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研,可以预先判断设计上的重点和难点,使设计方案更加可持续。
3.2文化大院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以口夸村文化大院的调研和分析,笔者认为以口夸村文化大院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3.2.1建筑空间和功能问题
以口夸村文化大院的建筑外貌具有传统建筑风貌,一层为党政服务中心,二层为村史馆。
但整体层高较低,空间压抑,活动空间有限。
村民会根据自身对空间的需求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通往二层的楼梯在建筑外部,使用动线不连贯,导致连续使用空间割裂,并且使用功能单一,大量空间被闲置。
该建筑仅有行政服务和历史宣传两个空间,且没有访客时长期空闲,造成空间浪费。
村民没有主动使用该空间的意识,也导致建筑保护不佳,存在安全隐患。
3.2.2采光通风与安全问题
室内地板、墙体材料主要为木材,常年使用导致部分木材生虫、霉变、开裂。
由于开窗采用传统窗扇,且墙体为夯土墙形式,导致开窗面积不大,使整个屋子空气不对流,屋内长期有霉味。
同时,因为开窗小导致光线不佳,需要长年开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能源的浪费。
二层的木质地板厚度仅为3~5 cm,且有开裂,安全问题堪忧。
在访客参观时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参观效果。
3.2.3价值和标志性问题
文化大院位于村落主要道路上的重要位置,是村民活动中心,是以口夸花灯舞的展演地。
文化大院门口缺乏引导标志,游览者不经过村民的引导很难发现该区域。
单体建筑缺乏特点,利用价值低,常年大门紧锁。
对于游览者来说难以引起兴趣,仅有对外宣传空间,缺少乡村精神内核和村落价值的体现。
4 以口夸村文化大院更新设计
设计者通过选取在记忆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文化大院(村民活动中心)进行设计,即保留乡村原有物质空间载体,满足村民基于内在需求的生产、生活要求,保留其为村民服务的公共空间属性。
现代乡村建筑应追求地域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创新[4]。
研究针对以口夸村文化大院的设计实践,从立面与视觉记忆、功能与使用空间、采光与精神空间入手,对以口夸村的主要节点进行设计介入,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保护与发展、互动与民主、技艺与记忆融合及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通过设计更新乡村的目的——乡村振兴。
4.1立面与视觉记忆更新
文化大院原址建筑是具有传统风貌的新建筑,但整体空间动线不流畅。
由于文化大院的公共空间属性,且其为整个村落的重要节点,故将其设计为具有现代与传统的标志性建筑,后期可成为村落旅游接待中心。
所以,在整个立面的更新设计中,将整个立面进行开敞化处理,增加层高,使建筑外观错落有致,丰富空间体验感。
通过立面设计增强视觉记忆,将其打造为村落主要记忆单元。
4.2功能与使用空间更新
文化大院更新设计是面向所有群体的一种温和设计方式。
首先,在设计中,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并向外连接出一个开放平台,提升建筑空间的连续性与生动性。
其次,通过设计将以口夸村的非遗文化传习所和村史馆打造成一个连贯的空间,其中村史馆可从二楼外廊单独进入。
由于传习空间与村史馆相互连通,可以加强参观历史文化与传习之间的互动性。
最后,保留之前原建筑党政服务中心的使用功能,并在旁边设置一个可转换空间,可随两边的空间使用进行自由转换,由使用者自由创造出多种使用方式。
4.3采光与精神空间更新
由于文化大院的采光不好,设计中通过打开建筑立面增加采光空间,窗的外观形式还保留传统民居的木窗户样貌。
室内空间整体变得明亮、开敞,更加凸显该建筑的公共功能,使人们从感官上认知空间的公共属性,配合功能空间的使用,提升人们的精神空间(见图4)。
5 公共建筑更新设计策略
5.1保护:发掘乡村文化,提取乡村基因
公共性建筑是集中体现乡村地域文化的公共记忆空间,但由于以口夸村汉彝文化融合并身处以彝族为主的地区,会受周围彝族文化的影响。
在设计中需要注意,不能简单地将彝族文化作为其单一的特质,要注重梳理和还原每一个乡村的文脉。
对于具有传统特色的公共建筑要保留原有乡土元素,还原原有色彩体系,进行修复和功能空间的更新;对于已经改变原始风貌和具有创新价值的公共建筑要进行合理规划,展示村落建筑活态保存的样貌,适应乡村现代化的发展。
5.2融合:运用本土材料,保持原有技艺与记忆
设计要适合乡村的需求,运用本土材料,还原乡土生态,设计出有真正“乡土味”的乡村。
在继承传统营造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体系,提升公共建筑外观形象,使室内功能空间完备[5]。
通过提取村民的日常生活记忆网络,设计出满足村民需求的公共空间,而不是符合
设计者主观想象下的空间。
保留村民的乡土记忆,实现技艺与记忆的融合。
建筑的目的不仅仅是形式与功能,而是为公众创造认识社会和交流的场所,丰富原有单一空间的使用功能[6]。
5.3互动:高校与乡村合作下的更新
通过在文化大院增加乡村传习文化空间进行乡村活化,对现代乡村公共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功能进行复合化设计[7]。
借助传习所的力量,用相互“学艺”的方式加强高校与乡村的互动。
高校面向乡村进行美育和文化艺术推广,丰富乡村老年人、儿童的日常生活;同时,艺术家或高校师生也向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习技艺,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氛围。
传习课堂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使村民找到自己的归属感;高校则充分结合乡村建设的特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公共建筑的功能与价值推动乡村与高校的共同合作,推动乡村更好的发展。
5.4持续:参与式更新乡村,激发村民的积极性
设计本身就是参与式的,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村民有权参与和引导乡村设计的方向,设计师的身份是村民和乡村更新的桥梁。
在更新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当地人在共同行动、共同参与建设中协同创新,充分考虑村民对公共建筑的改造意见,并由设计师统筹运用专业能力进行更新。
介入合理的设计机制,并在参与者充分认同下进行的设计是可持续的。
6 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以口夸村民居建筑基因及与公共建筑的关系提取乡村文化符号,并运用认知地图的方式生成乡村记忆网络,提取关键节点的文化大院进行相关的更新设计,提出保护、融合、互动、持续的设计策略。
以口夸村是云南多文化交融的乡村之一,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更新的方式推动村落文化的认同与可持续发展。
促进乡村留住原乡人,发展回乡人,吸引新乡人。
也给有着相同问题的村落在谋求发展中以参考和借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杨天学.骠川花灯传承的古老乡村[J].金沙江文艺.2017(10):80-84.
[2]
横山广子.关于民族认同变化的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区白族和汉族的关系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6):26-32.[3] 罗荩,许泽港,陈翚.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22,208(02):11-21.
[4] 李晶,李琳,梁骁.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乡村建筑的传承与创新[J] .城市建筑,2021,18(17):49-52.
[5] 苏艳炜,强明礼,周雪冰,等.云南彝族家具装饰图案提炼及现代设计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7):74-76.[6] 伍端.艺术与日常的庆典:当代公共建筑的意义转向[J].建筑学报,2018(05):1-4.
[7]
苟欢,张为杰.关中新型乡村公共建筑功能复合化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建筑,2020,17(04):145-148.
空间与功能
技艺与理念
精神与愿景
传统复兴功能提升现代创新
传统技艺现代体系设计民主
文化认同自我价值持续更新
设计介入 营造目的
继承与发展
技·忆融合可持续发展
(a)设计介入方法
设计介入
乡村振兴
(b)原址平面图
非物质文化传习所
村史馆
可转换空间(茶室)
垂直空间
党政工作室
开放平台
(c)改造草图
功能单一,房屋牢固程度堪忧
党政服务中心以口夸村史馆
图4 以口夸村乡村设计概念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