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1高中语文《往事悠悠 阅读与鉴赏 9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学设计_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明确新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2、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飘逸洒脱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和独特性格。
重难点突破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考查情况:
1、古诗鉴赏是高考的重点,分值较重,占11分。
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然高考中并不考查现代诗的鉴赏和背诵,但通过对本单元四首现代诗的学习赏析,能够进一步熟悉古诗鉴赏的考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主要涉及到“情”与“景”的关系这个高考考点。
2、《再别康桥》是学考名句默写的必背篇目。
布置预习:
1、阅读《优佳学案》“资料助读”中的“作者简介”、“背景回放”和“知识链接”部分,勾画重要信息。
2、完成“识记﹒知识必备”部分一、二、三题。
3、思考《优佳学案》中P11“文本层析”1—6题的问题,并写出答题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明确新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2、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导入:
自古离别之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回忆起哪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表现的是离别的慷慨、悲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现的是离别的豪迈、洒脱。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表现的是离别的情深、意长。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些都是古人对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领略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这首诗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
二、作者介绍:
(课前印发资料,学生看完资料后用自己的话介绍,老师再结合《优佳学案》中“作者简介”实行补充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
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xù),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新月派代表诗人。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被林雨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穿插介绍作者的三段恋情)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明星就这样陨落,留给我们是无尽的惋惜。
胡适曾这样评价他:“温柔诚挚是朋友中的朋友,天真善感是诗人里的诗人。
”
三、诵读品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彼此交流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字音。
2、观看诗歌朗读视频,注意朗读中情感和节奏的处理。
注:读出宁静感,读出节奏感,读出起伏感,读出惜别感。
朗诵的基调要低沉,语气的变化要鲜明,节奏的处理要舒缓。
(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
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
)
3、请同学诵读,或老师范读。
再全班有感情的诵读。
4、初读这首诗,你觉得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5、同学们知道康桥吗?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水准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诗人以前这样评价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中以前谈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看相关图片)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课后阅读《优佳学案》P22“单元主题‘悦’读”中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2、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一、导入:
(先检查背诵)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水准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他在《吸烟与文化》中以前谈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桥在他眼里是独一无二的,他对康桥有着无限的依恋和不舍。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徐志摩的离别情。
二、赏析诗歌:
1、读了这首诗后,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
2、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他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康桥?全诗共7节,请同学们再一次地快速地浏览全诗,看看这7节中直接描写康桥景色的是那几个小节?
主要是第2、3、4小节。
3、在这三小节里诗人集中写了哪些意象?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潭水
4、朗读第2小节,分析下“金柳”这个意象。
(1)诗人是如何写“柳”的?
先交代了是“河畔的金柳”,大家能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想到什么?(先让学生回答)我只会联想到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古人也不过说成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可徐志摩竟大胆的把它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
(2)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用几个形容词来形容?(开放回答)是美丽的,迷人的。
那么夕阳中的新娘也就是黄昏中的新娘,是不是除了美丽、迷人之外,更增添了几份娇羞与恬静,而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3)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
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此时此刻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得分外妖娆和迷人。
(4)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不写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换句话说,诗人为何对“柳”情有独钟?
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柳也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个形象入诗,也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5、以“金柳”为示例,分析3、4小节中的意象。
(要注意从炼字入手,并注重诗人主观情感的渗透。
同学们相互讨论。
)
(1)第3节里,诗人主要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招摇,写出了水
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
物我一体,水乳交融,物即我情,我情即物,诗人简直是一条会思想、有情意的水草。
这样的描写类似于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情景。
(2)第4节通过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想。
6、这三节诗为我们展示了康桥特有的迷人风光,那它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对康桥美丽景色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7、诗人的情感是否就只停留在了这个层面?
没有。
第5节写道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舟,披星戴月,漫溯康河,去追寻遗失的美梦,重温昔日的欢乐。
诗人陶醉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中,禁不住引吭高歌,一吐回到过去而情不自禁的喜悦心情。
诗人在他早期作品中曾提过,他在康桥留学的时候常去康河里撑船游玩,也常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
所以这里既是对理想梦境的一种想象,更是对逝去的美好的时光的一种追忆与留念。
但是第六节开头的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
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里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此时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这几节,诗人以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象为虚,由实到虚,借潭水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以实衬虚,虚实相映,诗意地表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8、下面我们回过来看诗的首尾两小节。
大家朗读这两节,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两小节的语意很相似,都表达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像这种安排使全诗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轻轻”放在第1节,为全文定下了轻灵、潇洒的调子,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
“悄悄”放在最后,与上文中的“沉默”相呼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动作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离开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作别云彩”这个细节,前者显得飘逸高洁,依依难舍;后者则感伤落寞,无奈决绝。
云彩高洁秀美、宁静祥和,诗人将它视为朋友、知己,与它交流:当年你或许漂浮在碧绿的草坪上空,装点着蔚蓝的天空,为我遮挡炎炎烈日,见证我痴迷康河、回归自然的诗心。
如今,你远举飘飞,离我而去,我也带着割舍不下的眷恋,惆怅地离你而去。
永别了,飘逸的云彩,静美的康桥。
9、小结:
胡适在《追悼徐志摩》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一生的历史,仅仅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从他的诗中,我们捕捉到了“美”、“爱”和“自由”。
三、诗中体现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提出了“三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新诗中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典范之作。
绘画美:诗人选择了康桥里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描绘,善于搭配具有色彩的词语,如金柳、青荇、彩虹,具有很好的色彩感与画面感,我们把这种美感叫做绘画美。
音乐美:首尾的回环呼应以及句中押韵的使用,使全诗充满了节奏感,仿佛一首优美的乐曲。
建筑美:全诗共有7节,每节4行,每行字数相近,全诗诗句排列大致齐整,错落有致。
建筑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
读这首诗,那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人心旌摇荡。
1、音乐美:1)每节用韵基本相同: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绘画美:1)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2)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四、课堂随练
学生交流: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
(50字左右)示例:黄昏中的夕阳真多情啊!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教我怎能离去!(金柳夕照)
五、作业布置
1、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篇赏析文章。
2、完成《优佳学案》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剩余的练习。
3、上网查找、阅读徐志摩的《再会吧,康桥》进一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