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8 03 08
[作者简介] 尚红敏(1972-),女,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会计。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批号:2007sk362)的阶段性成果
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尚红敏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59)
[摘要]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安徽省一直在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发展的新路子,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然而,目前农业保险面临的困扰和问题依然明显。

摆脱这些困扰,是促进安徽省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农业保险;历程;困扰;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9940(2008)06 0123 04
The Situ 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about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Anhui Province
SH ANG Hong min
(A nhui E conomic M anagem ent I nstiute,H ef ei 230059,China)
Abstract:A s an underdeveloped majo r ag ricultural pr ovince,Anhui Pr ovince has been activ ely ex plor 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 ri cultur al insurance new way s to pro tect ag ricultur al product ion,but ag ricultur al insur ance face of the tr oubles r emain o bv ious.Sol v ing these related pro blems is a necessar y preconditio n fo r pro 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 pment of ag riculture insur ance in A nhui.Key words:ag r icultural insurance;cour se;tro ubles;pr oblems
一、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
安徽是农业大省,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旱涝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经常受到农业灾害的威胁,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十分迫切。

安徽省农业保险起始于1983年,是全国较早开办农业保险的省份之一,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经办,当年12月人保公司签发第一张牲畜保险单。

人保公司当时享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如财政兜底等。

按照!收支相抵、略有结余,以备大灾之年∀的经营方针,该公司在全省陆续开办了!麦场火灾保险∀、!棉花种植保险∀、!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农作物保险∀等近20个种植业险种以及养鱼、养鸡、养猪、养牛保险等20多个养殖业险种。

承保对象有一家一户的农户,也有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

承保方式是采取以乡或以县为单位的统保。

到1990年底保费收入已达1500多万元。

1991年,安徽省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农业保险赔款支出6374.3万元,赔付率为212%。

农业保险的赔款保障,使广大农民及当地政府切实感受到了保险的保障作用,纷纷主动要求投保,1992年后的保费收入出现了迅猛增长,当年保费收入6547.3万元,达到鼎盛时期。

农险业务规模较大的!水稻种植保险∀承保了淮河以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50%;!小麦种植保险∀承保了淮河以北地区种植面积的80%。

随着保险市场的市场化发展,财政对保险公司的一些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农业保险开始出现紧缩的苗头。

到了2003年农业保险金额仅4亿元,保费收入仅300多万元。

当年洪涝灾害对我省农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过百亿元,而只有400万元的损失得到保险补偿。

近两年农险业务仍呈进一步下降趋势,2004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8万元,2005年为138万元,2006年为120万元。

总体来看,在这一时期,安徽省农业受保险保障的程度很低,保障面很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农业保险的补偿和管理功能远没有发挥。

目前,我省农业保险承保的险种依然很少,而且比较分散,农业保险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二、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2005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近年来,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安徽省也遵循!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阶段部署、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首先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突出保障大宗农作物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关注人民生活的作用。

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实行不同的模式。

种植业保险采用!保险公司代办∀模式开展试点,养殖业保险采用!政府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开展试点。

安徽省在积极推行 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试点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保险机构积极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宣传工作,使参保农户知晓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权利义务以及政府的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积极因素,让全社会重视支持农业保险工作。

另外,安徽省积极支持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筹建,搭建农业保险发展平台。

组建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对完善安徽省金融保险市场结构,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各项农业保险支持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我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台,对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是全国第一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该公司于2008年3月15日与安徽农垦集团签署了23万亩!小麦种植保险∀,这也是全国种植业大宗作物保险第一单。

该公司积极发挥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的职能,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还将在水稻、棉花、油料等种植业和生猪、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以及商业性财产保险方面展开全面经营,为!三农∀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

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渗透度的不断加大,农业保险从无到有,农业险种不断增加,养殖业、种植业保险险种都已达到一定数量,保险标的也在不断发展[1]。

农业保险作为共存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它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中,所占比例却是相当低的。

从2000年到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表1),农业保险占整个财产保险总额不到0.2%。

表1 安徽省财产保险收入与农业保险收入对比表 万元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财保收入144605161661184957211501264083307022农保收入57148957339498138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2001-2006
由此我们看到安徽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而且承保面不大,市场份额也较小,所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三、安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跟全国的农业状况相一致,现阶段,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也正处在战略性调整时期,农业保险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摆脱这些困扰,是促进安徽省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缺乏保障,国家缺少稳定的农业保险政策
由于商业性农业保险市场表现为供给与需求都不旺盛,从而导致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即所谓农保!供需双冷∀的状态,政策性农业保险就成为农业保险发展的重点。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决策,巩固国民经济基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国家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民灾后自救能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2]。

但是对于农业保险来讲,我们的政策环境尚待改善。

目前,我国关于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极其薄弱。

我国 保险法中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但我国至今仍然没有制定出一部关于农业保险的完整的法律法规。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的,如果定位于降低农户农业生产成本、鼓励农民多种粮食、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政府应该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但是,在政府补贴中,地方财政负担往往大于中央财政;像安徽这样的省份,地方政府财政的配套资金往往缺乏保障,导致农业保险力度不够。

另外,国家也缺乏稳定的农业保险政策。

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发展好坏是密切联系的。

1982年至1993年,在政府的支持甚至直接干预下,我国的农业保险出现了快速的发展,而安徽省1992年后的保费收入更是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当年保费收入达到6547.3万元。

1996年以后,随着保险公司的全面转轨,农业保险业务全面实行商业化,农业保险失去了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从业人员、保险险种和经营机构出现了全面萎缩。

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政府补贴制度的缺失、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的缺失,更使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3]。

(二)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保险业务风险大、赔付率高,亏损较为严重。

25年来,我省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商业保险公司缺乏经营积极性
由于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流经全省,长江、淮河流域以及江淮分水岭地区非旱即涝,有时甚至灾害反复发生,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频繁。

再加上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抗旱防洪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

这些因素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在安徽省风险更大、
赔付率极高,亏损较为严重。

1991年洪水期间,赔款支出6374.3万元,赔付率达212%;1994年洪水期间,赔款支出2900万元,赔付率高达244%;1996年淮河流域洪水发生后,中国人保安徽省分公司向凤台县的行蓄洪区一次赔付400万元,向霍邱、阜南、颖上三县支付抗洪施救费480万元。

25年来,我省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商业保险公司缺乏经营积极性。

农业保险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

高赔付率、低利润使得商业保险公司无意经营农业保险。

以安徽省农业保险供应商###中国人保集团安徽分公司为分析对象,1983年至1999年间,安徽的农业险赔付率高达108%,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赔付率88%,而我国农业保险的盈亏临界点在65-70%左右,赔付率超过临界点就会出现亏损,如果再加上20%的经营费用,在农业险这一块,保险公司实际上是亏损的。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加上农业保险的赔付过高,保险公司开始调整农业保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险别和险种不断下降。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也下降明显。

作为国内比较老牌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都没有涉足农业保险。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保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虽然承担了农业保险的经营,但是,在2002年的改制过程中,面对股东对利润的质疑,也在逐渐的淡出农业保险。

另外,道德风险也在阻碍农业保险的经营。

由于保险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在承担和理赔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不可避免。

这是农业保险经营中最大的风险,也是国内外农业保险经营的共同难题。

因为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难以事先确定,其标的大都是活的生物,它们生长、饲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管理照料的精心与否。

因此,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

据保险机构反映,在1995年以前开办的农业保险中,少损多报、轻灾重报的情况时有发生,平均每年约有10%以上的受灾户弄虚作假,以获取更多的保险赔款。

同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一些地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给保险机构造成的损失占农业保险赔款的30%以上。

从而导致保险机构对待农业保险业务非常谨慎,不轻易接受投保,也不轻易开发新的险种[3]。

(三)农业保险运转机制不畅、缺乏配套与协调
目前,安徽省的农业保险主要有中国人保安徽分公司经营,从其性质来看,这时一种商业性保险体制,而商业保险公司是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的。

如果仅仅把农业保险看作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话,那么,经营者对它的投入就应该是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

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保公司所经营的农业保险,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三难∀困境,以及!收多少赔多少,收的不如赔的多∀的尴尬境地。

这种将农业保险纳入商品经营体制的做法,不仅使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困难,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限制了农业保险作用的发挥,导致农业保险运转机制不畅,内外部均缺乏配套与协调[4]。

在因遭受自然灾害致使农作物歉收或者绝收时,当农民迫切需要保险业为他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保障时,农业保险却呼之不应、若存若亡。

(四)农业分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增加了农业保险的难度
安徽农村幅员辽阔,丘陵、山地占了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农业风险种类繁多、复杂,且地区间的差别大,加之农村又交通不便,使得农业保险展业难、核保难、定损难、理赔难。

和其他险种一样,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机构的支持。

特别是在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农田广阔,农户居住分散,更需要中介机构的支持。

我国目前中介机构都是盈利性的,由于缺乏政府的制度安排及利益引诱机制,农业保险基本上没有中介机构的参与。

这种分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也造成了农业经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农业风险分布和保险需求均有很大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保险、政策性保险、合作性保险和其他保险组织的作用[5]。

但目前安徽还缺乏健全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保险的难度。

(五)农业保险人才匮乏,增加了理赔难度
人才问题是安徽省农业保险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一方面在人才的培养上,对非农业的寿险和产险的人才培养比较重视,对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处于冷门状态;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部门效益不好,人员待遇不高,以及由于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复杂性,许多保险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保险工作。

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在数量上严重短缺;在质量上,高端人才更是缺乏。

农业保险人才的匮乏,将使农户获取赔偿的交易周期拉长、成本加大,这同样会影响农户对农业保险所带来间接效用提高的预期。

到目前为止,安徽省仍然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人才培养机构。

这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首先,安徽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目前处于停滞阶段,农业保险在全省保险市场中所占比例很小。

其次,现阶段安徽省农业保险事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社会上传统的对农业相关工作的轻视思想仍然广泛存在。

最后,我国农业保险长期以来作为保险公司经营其他保险业务的一个陪衬,得不到保险管理机构和相关保险公司的重视。

四、建 议
俗话说,无农不稳。

尽管农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缩小,但是它对稳定社会生产、安定群众生活、解决民生必需品仍旧至关重要,对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国民经济运行乃至国家自立方面所起的基础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农业不能有太大起伏。

农业保险不仅能够保证农民的最低收入保障,还能够帮助农民迅速恢复生产,稳定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保险这一稳定器。

随着对农业保险认识的不断加深,安徽省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从蹒跚起步到鼎盛发展、由历经坎坷到逐步调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保险渐渐成为国家惠农政策的有效实现途径,在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相对来讲,安徽省农业保险还存在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问题,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渗透度的不断加大,缺乏中央及地方财政支持、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缺乏配套法律法规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今年年初,安徽也遭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的影响,农业受灾严重。

灾害给了人们深刻的教训,农业灾害风险的毁灭性和巨灾性让脆弱的农业不堪一击,灾后群众投保的积极性也明显增高。

这应该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大好时机。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与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文件九次提到农业保险问题,从不同角度、多方位给农业保险政策定调,对涉农保险提出更高更系统化的要求[6]。

这也给安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各方积极性,尽快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商业运作、农民自愿的农业保险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应当抓住时机,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为了进一步保护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整合政府、企业、农民多方资源,保障农业保险持续稳定的经营,避免农业保险业务再度萎缩,应尽快建立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新型农业保险机制,积极寻找切入点,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实行低保费、低保障,只保成本、不保收成的承保方式,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农业保险与防灾救济和农业信贷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要扩大宣传、重视农业保险人才培养,以保证安徽省农业保险朝着充分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的方向不断发展。

[注 释]
∃本文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安徽省保监局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1]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庹国柱.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中的困难和问题[J].保险研究,2006,(9).
[3]蒲成貌.中国保险业重大现实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冯文丽.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李树新.论我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J].保险研究,2006,(2).
[6]钟 祝.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编织农业安全网[J].农场经济管理,2008,(1).
[责任编辑:晓 岚]
(上接第115页)
苏南:把握农村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大好形势,尽早实现各级各类农民的充分就业。

在彰显农民先进性的同时,赋予其现代理念。

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培养农民的市场开拓意识。

苏中: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力引导农民向高效益、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移。

实现农民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培养农民的综合生产能力。

苏北:深入挖掘地区后发优势,集全省之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扭转农民素质低下的落后局面。

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完善农民的知识结构,培养农民的进取心。

[参考文献]
[1]李延军.培训新型农民要有新思路[N].农民日报,2007 06 14.
[2]程漱兰.中国农民医疗现状与对策[N].参考消息,2005 10 27.
[3]刘从龙.农村养老保险迫切需要发展[R].时事报告,2006 03 23.
[责任编辑:欧世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