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针穴位临床运用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颊针穴位临床运用初探
梁丽艳;卓鹰;钟正;黄泳
【摘要】颊针是由王永洲创立的一种新型微针疗法,主要通过针刺面颊部16个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文章通过整理王永洲在临床上应用颊针穴位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介绍了颊针穴位治疗筋骨疾病和脏腑疾病的临床运用,包括选穴的理论指导、穴位操作要求和穴位效应的体现,并附有病例.颊针穴位在临床上取穴方便,针刺无痛、相对安全,治疗一次多可显效,稳定性较好,且颊针穴位的理论基础不断发展,临床运用逐步推广.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8(033)023
【总页数】4页(P3533-3536)
【关键词】颊针;颊针穴位;王永洲
【作者】梁丽艳;卓鹰;钟正;黄泳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西安工会医院中医科陕西西安 710100;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正文语种】中文
颊针是通过针刺面颊部16个特定颊针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型微针疗法,是针灸学微针诊疗系统的一个新分支。

早期颊针的发现纯属偶然。

1991年7月王永洲教授在治疗一位牙痛患者时,针刺颊车穴意外地发现患者的腿痛症状也明显改善。

在这个发现的启发下,王永洲教授开始了颊针穴位的探索。

1992—1999年,王永洲教授完成了颊针第一阶段的穴
位厘定,颊针雏形初步形成。

2000年“颊针在疼痛临床中的应用”一文发表,标志着颊针正式问世。

2017年《颊针疗法》专著出版,同年12月,王永洲教授受
聘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颊针疗法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迅速推广。

颊针发展已历经26年,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心身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1]。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颊针具有取穴方便,针刺无痛,安全性高,止痛迅速,适用面广等特点。

颊针的应用,颊针穴位是关键。

因此,本文就颊针穴位临床应用作初步总结、分析,以期为颊针在临床应用上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1 颊针穴位概述
王永洲教授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出16个颊针穴位,均以骨性标志为基础,定位相对标准化。

穴位主要包括:①头与三焦穴;②脊柱穴位;③上肢穴位;
④下肢穴位。

穴位代码:C(cheek,面颊)A (acupuncture,针灸) 数字(穴位序号)。

颊针穴位具体定位是:头穴CA-1,为颧弓中点上缘向上1寸;上焦CA-2,为下颌骨冠突后方与颧弓下缘交叉点;中焦CA-3, 为上焦与下焦穴连线的中点;下焦CA-4,为下颌内角前缘;颈CA-5,为颧弓根上缘;背CA-6,为颧弓根下缘颞颌关节下;腰CA-7,为背与骶穴连线中点;骶CA-8,为下颌角前上0.5 寸;肩CA-9,为颞颧缝中点;肘CA-10,为眼外眦与颧骨最下端连线中点;腕CA-11,为鼻孔下
缘引水平线与鼻唇沟交点;手CA-12,为鼻孔下缘中点与上唇线连线中点;髋
CA-13,为咬肌粗隆,下颌角前上1寸;膝CA-14,为下颌角与承浆穴连线中点;踝CA-15,为膝与承浆穴连线靠人体中线 1 /3 处;足CA-16,为承浆穴旁0.5寸
处[2]。

颊针穴位和病变部位呈全息对应关系,临床运用这16个颊针穴位,能够治疗全身疾病,包括筋骨肌表疾病,以及脏腑器官疾病等等。

2 颊针穴位临床运用
2.1 治疗筋骨疾病早期颊针穴位以治疗四肢和脊柱等筋骨疾病为主,630 多例肢体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总有效率达86.9%,颊针穴位具有全身治疗作用,对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均有效[3]。

经十多年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颊针穴位治疗筋骨疾病的理论探索、取穴方法、临床操作自成一系。

2.1.1 全息理论指导穴位选取 1981年,我国张颖清教授独创生物全息理论,随后提出全息胚学说,认为“全息胚存在于基因、DNA、细胞、器官、系统、整体各个层次,每一个全息胚都有着向新个体自主发育的能力,都是整体发育的缩影,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4]。

生物全息理论的出现催生出许多新的微针全息系统,王永洲教授受此影响,研究发现人体面颊部存在着全息微缩系统,总结创立了颊针疗法。

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颊针穴位是一个片状穴区,除了较特殊的三焦穴之外,每个颊针穴位都有其相对应的精确全息定位,该定位相当于穴区的中心点。

头穴CA-1,对应鼻尖处,如患者左耳耳鸣,根据全息分布,从头穴向左旁开至左耳对应处,取穴治疗;颈CA-5,对应C6-C7处;背CA-6,对应T3处,如患者右颈背痛,则从右侧“颈”穴向下到“背穴”之间,取穴治疗;腰CA-7,对应L2处;骶CA-8,对应S3处,如患者右侧坐骨神经痛,则从右侧“腰”穴向下到“骶”穴之间取穴;肩CA-9,对应肩关节外侧正中,肱骨大结节和肩峰之间,如患者左侧肩胛冈下方疼痛,则选取左侧“肩”穴下方进针;肘CA-10,对应肘部正中处,如患者右侧肘关节疼痛,则从右侧“肘”穴周围取穴;腕CA-11,对应腕部正中处;手CA-12,对应手掌正中处,如患者右上肢多卡综合征,则从右侧“颈”穴向“肘”穴、“腕”穴、“手”穴整片穴区,取穴治疗;髋CA-13,对
应大转子处,如患者左臀中肌损伤,则从左侧“髋”穴向上、向下取穴;膝CA-14,对应膝关节正中处;踝CA-15,对应外踝处,如患者双侧腓肠肌损伤,则从
双侧“膝”穴到“踝”穴之间取穴;足CA-16,对应第一和第二趾之间,如患者
右侧足跟疼痛,则从右侧“足”穴向右下方进针。

颊针穴位的选取要基于筋骨肌表疼痛部位所在,以精确全息定位为穴区中心,根据具体病位在其全息定位穴区上下、左右定取进针点。

注意局部病要选取与患侧对应的颊针穴位,涉及多个疼痛部位的,则与其颊针穴位一一对应,多穴治疗。

2.1.2 明确病灶是取穴关键颊针穴位与病变部位呈靶点对应关系,根据病灶的大小及牵涉部位,作为颊针治疗取穴的依据。

因此运用颊针治疗筋骨疾病前,病灶的明确诊断十分关键,对病灶认识越精准,颊针穴位的干预程度越好。

疾病原发病灶的诊断和取穴,首先要求医者必须具备解剖学常识,包括每一块重要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多块肌肉组成的肌群联合运动;关节组成和功能运动;神经、血管的分布走行和作用;韧带组成、骨骼生理结构和特点等等。

其次,还需要了解筋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损伤机制,尤其需要重点识别和鉴定筋骨疾病的酸麻疼痛和关节运动改变等等临床表现。

最后,根据确定的病灶靶点,选取全息影像对应的颊针穴位,能够有效改变相应的病理状态,达到即时止痛的效果。

如右侧网球肘,因局部的肘关节外侧前臂伸肌起点处肌腱发生炎症,表现为右肘外侧疼痛、酸重无力,提物及前臂扭转时疼痛加重,所以颊针治疗选取右侧“肘”穴(CA-10),周围强化两针;如右侧肩部的疼痛,有时放射到拇、食指,病因根源为颈神经C5-C6受压,先取右侧
颈穴(CA-5),在颈穴上方加强一针,再取肩穴(CA-9)强化一针。

对于病因较复杂
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可以结合影像学资料和其他检查方法辅助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若不能明确原发病灶,为追求疗效而广泛取穴并一穴多针,反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2.1.3 颊针穴位强调“无痛”刺激穴位“无痛”刺激是颊针特点之一,可一定程
度上满足患者舒适化、无痛化的需求。

颊针穴位强调无痛进针,选择颊针专用细针
0.16 mm×20 mm和0.18 mm×30 mm两种型号,快速进针、飞针、套管进针等等,可很大程度减少进针疼痛;其次,进针后无痛调针,颊针穴位的刺激不追求酸、麻、胀、痛等可以被感知的“显性针感”,而是以“隐性针感”为主,即以患者能接受的阈下感知或轻微感觉为主;最后,颊针穴位以针刺刺激为主,可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针、补针,一般不配合电针、温针、TDP型治疗器等等其他疗法。

颊针穴位强调“无痛”刺激,若医者临床上严格遵循颊针的治则与操作要求,一般较少发生出血、感染、晕针等针刺意外。

此外,针刺过程中患者禁止饮食,以防咀嚼造成滞针或断针,一旦出现意外,医者需保持冷静、沉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2.1.4 颊针穴位治疗筋骨疾病起效快速颊针穴位针刺后,筋骨肌腠疾病的症状能够得到快速缓解,以疼痛的减轻最为突出[5]。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颊针的即时止痛有效率达 72.5%[6]。

近年来的报道,也表明颊针疗法在治疗筋骨疼痛方面疗效确切[7~14]。

典型病案1:刘某,男,55岁。

2016年11月15日初诊。

反复右侧腰痛两天,向大腿外侧及膝部放射,但不过膝关节。

查体: L2-5压痛+++,脊柱右侧腰背部肌肉紧张,弯腰受限,右侧髂嵴最高点内侧2~3 cm处触及条索样硬物。

诊断:臀上皮神经痛。

治疗方法: 取右侧背穴(CA-6)、腰穴(CA-7),再于背穴上方加施一针,腰穴上、下方各强化一针。

进针后腰部压痛明显减轻,背部肌肉僵硬也得到舒缓,嘱患者下地行走,患者反馈疼痛明显减轻,但弯腰仍感不适。

将腰穴和背穴针刺深度适当调整后,患者再次弯腰,述无明显不适。

留针20 min,出针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嘱咐患者勿抬重物,1 周后复诊,同法治疗,临床痊愈。

2.2 治疗脏腑疾病颊针穴位是分布于面颊部的全息投影穴位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头面、四肢、躯干和脏腑,涵盖了整个人体。

早期颊针穴位研究过程中,王永洲教授发现,脏腑系统内部之间联系密切且功能强大,按照脏腑位置对应的全息点在临床实践中很难取效。

在中医脉诊“左候心肝肾,右候肺脾命门”的启发下,王永洲
教授把全息理论和中医三焦理论融会贯通,独创了涵盖人体五脏六腑的大三焦理论,由此指导颊针穴位治疗脏腑疾病,并运用到临床上反复验证。

颊针穴位在脏腑疾病的运用上别具特色,临床上以大三焦理论、全息理论、中医理论结合指导选穴,并基于腹诊发现,进一步指导精确取穴,在治疗中尤其重视选取颊针三焦穴对五脏六腑气机进行调理。

2.2.1 大三焦理论结合中医理论、腹诊和全息理论指导颊针取穴颊针穴位脏腑对应点的研究受中医理论的启发,把与脏腑系统相对应的颊针穴位命名为“上焦”穴、“中焦”穴、“下焦”穴。

大三焦理论认为,三焦拥有强大的气化功能和通道作用,三焦运行通畅则表里、上下、内外通达,反之则会导致局部或者全身的气机壅滞、气血不通而百病由生,因此把三焦穴作为调节脏腑及全身气机的核心穴位。

根据中医理论,明确具体脏腑疾病的病证,结合大三焦理论,指导颊针穴位的选取。

如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当出现咳嗽、流涕,选取“上焦”穴。

若因金刑木而致的咳嗽日久,同时选取双侧“上焦”穴和“下焦”穴进行治疗;如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治疗该类失眠时,可选取“中焦”穴进行调理;如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鸣可选取“下焦”穴进行治疗。

其他头面、心、肺相关疾病,对应选取“上焦”穴,脾、胃相关病对应选取“中焦”穴,肝、胆、泌尿、生殖相关疾病,对应选取“下焦”穴,全身病或久病需选取双侧三焦穴。

大三焦理论认为,腹部是三焦病机反应比较集中的部位,因此在颊针选穴治疗脏腑疾病时,可结合腹诊发现,进一步指导精确取穴。

诊查时,注意寻找腹部不同部位和深度的胀满、气结、痞硬等病理征象,并与上、中、下三焦相对应,指导取穴。

如腹诊发现上腹部右侧有压痛,表明病变涉及上焦,则取右侧“上焦”穴;在脐部左侧触摸到质地较硬的条索状物,表明病变涉及中焦,则取左侧“中焦”穴;在下腹部正中触及较紧绷的胀满感,表明病变涉及下焦,则取双侧“下焦”穴。

针刺时根据病理靶点所在深度调整针刺深度,可分为浅刺、中刺和深刺。

当腹诊发现较大范围的胀满、气结,或多处出现痞满、条
索等等,可选取双侧三焦穴进行全身气机的调节。

此外,还可根据全息理论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选穴。

颊针颈穴、背穴、腰穴、骶穴可与背腧穴、夹脊穴等结合运用,如出现胃部疼痛时,常规针刺可选取胃腧穴或胃夹脊穴,解剖学上胃腧穴对应在
T12水平。

颊针穴位根据全息理论的指导,“背”穴的精确全息定位在T3,“腰”穴对应在L2,“背”穴到“腰”穴的穴区是胸腰椎T3-L2的投影,因此在颊针取穴治疗胃痛时,除了选取双侧“中焦”穴,还可在“背”穴和“腰”穴之间强化一针。

2.2.2 调理气机法针刺颊针穴位治疗脏腑疾病大三焦理论认为,三焦统领五脏六腑之气化,对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吐故纳新起关键作用,因此把调理三焦气机作为颊针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之一。

颊针穴位针刺治疗脏腑疾病以调理气机升降作为重要法则,并遵循人体气机运动左升右降的规律,针刺顺序先左后右,左侧面颊从下往上针刺,右侧则从上往下,达到左升右降,一气周流。

脏腑疾病的发生多因上、中焦,或中、下焦,或上、中、下三焦气机郁阻不通或元气不足引起的,虚证则以调理双侧三焦穴为主,引导体内气机正常运行;实证则需在气结郁阻部位对应的颊针穴位加强刺激,化解聚结点使气机通畅。

如患者烟龄30年,反复咳嗽3年,久病致虚,选取双侧三焦穴,左侧面颊的针刺顺序为“下焦”穴、“中焦”穴、“上焦”穴,右侧面颊的针刺顺序为“上焦”穴、“中焦”穴、“下焦”穴,每周1次,前后治疗3次可取得良效。

如患者右腹部反复疼痛2周,伴腹胀、便秘,
表现为中下焦气机不通,首先选取双侧的“中焦”穴和“下焦”穴作为基本穴位,穴位针刺操作遵循左升右降原则,其次在右侧面颊的“中焦”穴、“下焦”穴旁各加强一针,并根据患者反应调针。

2.2.3 颊针穴位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体现颊针穴位在脏腑疾病的运用上有较好的疗效,通过100 例内脏疼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统计总有效率达82%,即时止痛有效率达 68%[15]。

颊针穴位治疗部分脏腑疼痛有即时见效的作用,如急性胃痉
挛、腹痛、阑尾炎等等,针刺后疼痛可迅速缓解,再次腹诊可发现病理靶点有所改变,如压痛减轻,或聚结点变软、变少等等;颊针穴位治疗部分慢性病起缩短疗程作用,如慢性胃炎,针刺后可缓解不适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典型病案2:陈某,女,56岁。

2016年8月12日初诊。

反复尿频、尿急、尿痛
3年,加重2 d。

有急性膀胱炎病史。

尿检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B超检查提示“膀胱炎”。

腹诊:中下腹肌肉紧张,小腹压痛++。

诊断:慢性膀胱炎急性发作。

治疗方法:先取双侧下焦穴(CA-4)、中焦穴(CA-3),再于“下焦”穴旁强化2针。

针刺后腹诊发现下腹肌肉紧绷感减轻。

每周1次,治疗3次后,症状发作频次减少。

继续治疗5次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1个月未复发。

3 颊针穴位使用注意
颊针穴位在面颊部,取穴方便且操作简单。

初学者具体用穴时需注意以下事项:①颊针穴位选取:要融会三种理论指导选穴,取穴少而精;定位要精准,需与颊针全息图谱对应;②颊针穴位刺激:以针刺为主,要求无痛,不强求针感,勿过多提插捻转;③颊针穴位针刺疗效:治疗筋骨、脏腑疼痛即时效果肯定,调理脏腑疾病腹诊所见有所改变。

若疗效欠佳,可在同一穴区多针刺强化,结合腹诊发现,强化刺激腹结点,加速起效;④颊针穴位应用禁忌:明确掌握颊针穴位的适应症,部分面部疾病不宜使用颊针刺激,如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等;⑤强调三焦穴的运用。

慢性疾病要重视配伍三焦穴,调理整体气机。

具体治疗时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⑥颊针穴位与其他穴位的配合。

颊针穴位不宜与传统针灸或其他微针系统的穴位混用,确定颊针穴位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适当配合其他疗法。

综上所述,颊针穴位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成熟,临床运用自成体系。

颊针选穴治疗筋骨疾病,以全息理论指导;而脏腑疾病的治疗,则以独特的大三焦理论结合中医理论、腹诊和全息理论指导。

颊针穴位的刺激不追求强烈针感,强调无痛,并重视气机调节。

颊针穴位取穴方便,针刺无痛、相对安全,而且治疗一次多可显效,稳定
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黎秀,黄盛滔,张治楠,等.王永洲颊针治疗躯体疼痛经验[J].河北中医,2017,39(11): 1730-1734.
[2] 王永洲.颊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9-46.
[3] 王永洲,王海东,方晓丽,等.颊针在疼痛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0,20(S1):43-44.
[4] 张颖清.生物全息诊疗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106-108.
[5] 王永洲.颊针疗法[A].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卫星研讨会——针灸与人类健康论文摘要汇编
[C].北京: 2008:225-226.
[6] 任超展,方晓丽,杜小正.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 56 例[J].中国针
灸,2014,34(3):245-246.
[7] 刘强,贾晶晶.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41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4,23(5): 17.
[8] 侯春英,刘强,方晓丽,等.颊针疗法对30例偏头痛的疗效及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研究,2014,27(2):58-60.
[9] 王薇,方晓丽,宋志靖.颊针治疗颈肩综合征45例[J].甘肃中医,2010,23(2): 53-54.
[10] 颉旺军,方晓丽.方晓丽教授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4例[A].第十三届全国穴位
埋线技术培训班针灸推拿传统与创新手法培训班论文集[C].兰州:2015:165-167.
[11] 杨晨光,张延菊,张星华,等.颊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3): 87-88.
[12] 仇丽丽.微针疗法治验3则[J]. 中医研究, 2016,29(7): 52-54.
[13] 黄盛滔,黄泳,黎秀,等.颊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1):72-75.
[14] 刘丁龙.颊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兰州: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
[15] 方晓丽,王永洲,李啸红.颊针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1):2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