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轮复习导学案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阳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01)
散文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导学案01
编写:王秀花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
散文阅读的作用题
(一)环境景物描写作用题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加以思考。
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该景物描写反映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其次可以参照小说,从“环境、人物、主题、审美效果”四个方面展开思考: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揭示社会环境或本质。
2.为人物出场作铺垫;预示人物命运(通常是悲剧性的);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等等。
3.借以抒发某种情感,或表现某种主题。
注意:结尾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
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思考。
4.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自身的审美意义,如展示地域风光等。
结构:对局部内容及全文主旨(或作者情感态度)表达上的作用;对上下文具有的关联作用,要结合所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等,与小说基本一致),联系上下文思考。
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并不是孤立的,往往一段描写兼有几用。
我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路开阔,根据具体的文章,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切不可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
(二)局部内容作用分析题。
题目作用:(1)交代写作对象;(2)表明文章体裁;(3)其它重要内容。
句段作用。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加以思考。
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该句段叙写或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感情。
结构: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如下:
(1)开头句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③奠定基调。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①卒章显志(点明……的中心),画龙点睛;②总结全文,深化(强调、升华)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呼应题目);④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⑤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注意:(1)上述只是主要作用列举,不能包含所有,如有的还有对比、衬托作用,要针对具体文本仔细揣摩;(2)回答结构时,如有明显的表现手法最好说出!
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如: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1)丰富文章内涵,(2)深化文章主旨,(3)使行文结构曲折有致。
引用诗文典故:(1)结合所在位置考虑结构上的作用;(2)内容上衬托文章内容或突出人物某一特征;深化主题,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3)增加文学色彩;
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
后呼应等作用。
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从思维角度讲,记住四问:“本板块写了什么”,“本版块与下一版块什么关系”,“本版块与结尾有没有关系”,“本版块与题目有没有关系”。
(三)标题作用分析
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有的标题具有象征艺术,更要注意。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构成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5.语言的超常组合,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或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6.表明作品人物的形象、性格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山雨
董桥
三四十年前我带着家小来香港谋生,白天做两份兼差的工作,晚上给报纸杂志写稿翻译,三口生计勉强应付,偶然碰到意外支出,变卖细软的落难举措还是有的。
这样熬了两三年,老二出世的时候,我去应征一份工钱优厚的职务,连过三关,十拿九稳,竟然落空。
那期间,石初先生辗转知道了我的境遇,有一天约我到莲香茶楼喝早茶。
是农历腊月,天刚亮,楼上靠窗的茶座冷得很,他殷殷劝我多吃点心暖胃,尽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下楼道别之际,徐徐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给我,是他早年手抄的一些田园诗,喃喃说:“这些诗写得清爽,念起来舒服。
苦闷的时候读读诗词,日子会变得漂亮些!”
风很大,我走到大马路一家绸缎庄的屋檐下翻出诗册,浓浓淡淡的墨色录了许多唐诗清诗,范石湖的作品不少,最后一页是毕九歌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
老农荷锸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
”
那天晚上天更冷,石初先生打电话言归正题,要我宽心,用了“事缓则圆”四个字劝我再碰碰机缘,说他一九五二年刚来香港也磕磕绊绊,困顿无助,天天晚上读诗抄诗解忧。
我说石湖的诗我小时候读得多,倒想知道毕九歌是谁。
他说那是清代王渔洋《古夫于亭杂录》里抄到的,只知道他字调虞,渔洋同邑大司空亨的后人,能诗,可惜只流传了那一首七绝:“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
石初先生到死也没有成过名。
他茶余饭后即兴写写的游戏文字,怎么说都不输那些名家的笔墨,绝对值得付梓流传。
事实竟然不是那样。
他的旧诗词,他的白话文,他的英文、法文、拉丁文,全是他七十二年人生中默默修炼的正果,知道的人却太少太少了。
我是一九六五年才从台北带着父执宋伯伯的信去看申先生。
他住半山般含道,四十出头,白皙的皮肤衬着白皙的衬衫,纤秀的金丝眼镜把一张瘦长红润的脸映得更清贵。
他声音低沉,讲话很慢,地道的英国风度,一点不带上海人的阔气和喧阗。
那次初识之后,他记起来会打电话问我近况,约我在中环他做事的洋行附近吃个午饭聊聊。
后来我在报上写专栏、做翻译,石初先生这才开始用长辈的口吻给我提了许多意见,我们渐渐成了师徒。
申先生先是教我中文造句的窍门,说白话文要写出文言的凝练,文言文要透露白话的真切。
“胡适之的文言文写得其实比白话文要好,原因在此。
”他说,“胡先生学问深厚而才情单薄!”这淡淡的半堂课,我受
用到老。
他起初常常说我的翻译七百字里起码有十个地方是笨译,脱裤子放屁的句子太多了:“做人不可取巧,翻译必须学巧!”申先生每给我改一篇译文,总是叮咛我回家好好逐句捉摸。
这样改了八九篇,回头重看自己的旧译,我才脸红了。
我亲沐教泽越久,越觉得石初先生做人跟做学问完全不同。
做人,他诚实而世故;做学问,他犀利而纯真,抱定主意不求闻达。
那时期,传媒的兴旺造就了一批好辩之士挥笔制造舆论,改造社会。
那时期,知识界也有一小撮饱学之士唾弃说教,唾弃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安分乐道,一心经营个人精致的技艺,遁迹自娱。
申先生继承的正是这一小撮人的情操:“要紧的是了解生命,不是判断生命。
”他常说。
一九九○年年尾,石初先生丧偶,万念灰蒙,久久难释,人也苍老了许多。
一天,我约他到莲香茶楼喝早茶,下楼道别的时候,我把二十五年前他给我的那本诗册交还给他。
我握着他冰冷的手,一句话没说。
申先生看看我,看看那本破旧的小册子,微微点了点头,转身踽踽走进晨曦里的小巷。
(选自《旧时月色》,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章中申石初先生的人物形象。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见名与利那玩意儿都是注定的!”这句话流露出申石初先生丰富的情感,请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能力反思学
4.请谈谈本文以“南山雨”为题的用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射阳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02)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02
编写:王秀花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
分析作品结构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其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考某段某句在全文结构中或相对于某些段落内容的作用。
在做这类题目时,要从句段本身内容(如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等)、思想内涵、关联作用三个方面去考虑。
个别题目要考虑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
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或语句的作用。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2.布局谋篇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
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等。
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线索要注意明暗线。
3.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采分点。
4.考查所谓“谋篇布局”(或问“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包括上面所有内容,但要注意抓住一篇文章的主要结构特点去分析。
二、解决疑难互动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09江苏卷】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
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
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⑧好在都江堰有。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
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
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⑩临别的晚上。
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能力反思学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射阳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03)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03
编写:王秀花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
理解词句含义
1.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多考查词语的指代义和语境义以及词语的表达效果,所以理解、体会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1)解释词语的指代内容
词语指代在文中经常使用,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
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2)推断词语的情景义
(3)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句子含意多考查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包括:①结构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②使用特殊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④揭示文章主旨、观点或情感的句子。
(1)从关键词语入手(2)从分析修辞入手
(3)从特殊位置入手(4)从文本主旨入手
(5)从相邻句子入手(6)从结构层次入手
3.综合鉴赏语言
对语言的综合鉴赏一般是就文中某个段落或段落中的几个句子进行鉴赏。
鉴赏可从炼字炼句、运用手法及语言风格几方面展开。
二、解决疑难互动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06年江苏卷】
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
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恰如于·列那尔所说,“蹄子插在土中,凝视着双角倒影,忘掉了自身”。
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
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
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
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
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
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
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荫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
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
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
老牛哞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
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
然后它开始走动,以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
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墩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
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只有哲人没来,他们正在斗室里思索未来。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
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
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
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
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惟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
我忘情地凝神,凝视,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能力反思学
4.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射阳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04)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教学案04
编写:王秀花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
分析作品形象
散文是以写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散文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
欣赏作品的形象,较之一般基础性题目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是归纳概括散文中的意象或形象,二是考查形象的作用
1.“人、事、物、景本身”是散文抒情的主要凭借,我们称之为主要形象。
在高考题中,对主要形象的考查的一个主要角度就是归纳概括主要形象的内涵或含义。
对散文形象特征的概括一是要找准信息区间,二是要抓住提示性的关键词句,三是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
具体解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
(1)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2.分析散文中主要形象的作用往往同散文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考查,另一种就是对散文中主要物象作用的考查。
3.对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二、解决疑难互动学
(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20分)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
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
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
..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能力反思学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