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关系辨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29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教育在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方面可谓尽心尽责。

从封建时代的精英教育到当代社会主义的平民教育,涌现出一批批垂范千古的教育前贤及其优秀教育思想,为社会的发展培养过无数优秀人才。

时下的中小学教育,受教育者多是独生子女,子女的受教育关注度、学业成绩、培养方向,备受家长重视。

新课标提倡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模式,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空间。

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得社会人士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以为在学校教育中,以赏识教育为主,或者不要惩罚教育。

殊不知,赏识与惩罚历来就是并存的,不可能一支独大,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

1 传统教育并非惩罚教育,但西方教育也非赏识教育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

这一古训留给后人的理解就是在暴力惩罚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中国古代精英教育一直以严格著称,包含管理和教学两方面的严格。

古人认为,凡人“心易放而难收”,教育中任由学生嬉游玩耍,不知检点,以致学生心粗气浮,轻扬佻达,放诞胡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重任的。

这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尚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更不可能鼓励培养这些现象的学生作为接班人。

其实,古人还是重视赏识教育的,王筠说:“孔子善教,孟子曰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即从此鼓舞之”,一味的高压只能带来崩溃,也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宽严结合方显教育本色,这也正是古代的优良传统。

很多人羡慕西方的赏识教育,认为西方人权思想至上,教育的自由度和受教育的自由度都很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由精神,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

其实,西方如日美的教育还是很严格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就详细介绍了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及不为人知的细节。

美国学生和我们的学生一样,都想带一些时尚的东西进校门,如手机、M P 3等。

当然他们的门卫检查很严,现代化程度高,一经查出不该带的,学校一律没收,不像我们最后还要家长来校还给学生。

相比之下,我们宽松多了。

2 惩罚教育并不等于暴力,但赏识教育
也不能等于娇惯
应试教育模式下,惩罚教育给人的映像
就是暴力行为,只要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就
是拳打脚踢,以至于出现一些上海生命的极端现象。

这些暴力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教育主流,也不是惩罚教育的全部。

惩罚教育作为教育构成的一部分,是作为教育手段出现的,且只是一小部分。

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不是对天性顽皮或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极度宽容。

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个体的权力不能影响整体的利益。

一旦其他教育方式难以起作用时,适当的惩罚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伤害生命即可。

赏识教育固然能激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惩罚教育也能帮助顽劣学生规范自己行为,感悟自己行为的耻辱。

萧伯纳说:“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


时下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有求必应的通病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极端自私、缺少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恶习受到整个社会包括家长本人的担忧与唾弃。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要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优秀人才,又要迎合家长乃至社会关注教育者的需求,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一种高标准行为,社会需求则是教育规则的低要求。

过去我们常讲误人子弟就是一味的和稀泥,没有原则,没有标准,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入社会举步维艰。

试想那样的和稀泥的结果只能招来学生的终身遗憾,也最终会偏离教育的目的。

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并没有同步提高。

教育呈现出媚俗倾向,学生在家中是宝贝疙瘩,在学校也成了宝贝疙瘩,特别是争夺优质生源的今天,有的学校居然提出了“学生是上帝”的口号,这是多么的无耻与荒唐。

这是教育的悲哀,是教育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鲁迅当年批评教育上的“棒杀”和“捧杀”,在今天同样应引起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警惕与重视。

3 惩罚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但赏识教育也非灵丹妙药
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受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同样,惩罚不是万能的,犯了错误不被惩罚是万万不能的。

教育是目的,惩罚是手段。

毛泽东文中提到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是真正教育意义上的体现。

怎样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惩罚?教师要本着惩罚不是目的、惩罚是为了更好地改正错误的指导思想,本着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惩罚与善后说理相结合,还要注意惩罚要适度,要预设好台阶自己能下。

只有这样,被惩
罚的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不会记仇,理解教师的苦衷,认识到自己的言行给班集体带来的危害,并以此为戒,确保自己不再泛泪似的错误,影响其他同学的认知。

教师在运用惩罚教育这一点上要谨慎处理,不能感情用事,要避免小事化大,造成不应有的后果和影响。

惩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被惩罚者和其他同学学会自我矫正、自我激励、自我鞭策。

赏识教育在今天已成为教育主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关系。

注意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接近学生,就是赏识教育的最好心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一种平和、欣赏的心态,相信学生;从一个平等、全新的角度认识学生。

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赏识教育中表扬加鼓励固然重要,但也包含批评教育。

可以想象,很少受批评或处罚,满而溢美之词的学生,就如同温室里的娇花,一旦走入社会,其刻苦坚韧精神何处可来?中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高速发育状态,不经受骄阳和暴雨的考验,他们的心理脆弱得承受不了批评。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就应该更科学化因材施教。

4 结语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被误解的惩罚教育就变成了野蛮行为;同时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被误解的赏识教育也就成为不负责任的教育。

教育既要文明又要科学,不清高也不媚俗,根据教育自己的特殊规律,在教育方式上采取文明的赏识教育辅之以科学的惩罚教育,教育的效果就会明显大增,也就不会招来社会的非议。

参考文献
[1] 贾宁超.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活动—— 试论教育的本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2] 吴闽闽.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
真谛[J].文教资料,2011(31).
新课标下学校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关系辨正
马振华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 江苏仪征 211400)
摘 要: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惩罚教育成为诟病,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赏识教育也招来非议。

实际上惩罚教育并不等于暴力,赏识教育也不等于娇惯。

在教育方式上采取文明的赏识教育辅之以科学的惩罚教育,教育的效果就会明显大增,也就不会招来社会的非议。

关键词:新课标 赏识教育 惩罚教育 学校教育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2(b)-0229-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