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贪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贪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摘要】贪污犯罪案发率高,有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要结合贪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预防和打击贪污犯罪。
【关键词】贪污犯罪对策
一、当前贪污犯罪的特点
(一)客观方面多样化
贪污分子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犯罪方式日趋多样化,手段更加狡猾、隐蔽。
有的利用做账外账,寓非法于合法之中,账面上严丝合缝,不留痕迹;有的采用“填窟窿”法进行贪污;有的利用高科技手段大肆侵吞公款、私设企业、化公为私、偷梁换柱等伎俩贪污。
(二)主体广泛化
当前的贪污犯罪活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不仅发生在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厂长、经理、财会、等身上,而且一些经济监督部门以及执法部门的某些人员也卷入贪污犯罪活动。
甚至干部队伍中的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也从极端的利己主义出发,滑向了贪污犯罪的泥坑。
(三)主观恶性巨大化
目前许多贪污分子不仅顶风作案,而且犯罪数额趋向巨额化。
贪污几十万、上百万的大案成倍上升,并且涉案人员的职务也越来越高。
(四)犯罪趋向群体化
内外勾结、上下串通、结伙作案突出。
贪污犯罪是在职务的掩护下进行的,为隐蔽起见,过去多是个人单独作案,近几年来,贪污犯罪分子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贪婪心理意识强化,结伙作案非常突出。
二、贪污犯罪的原因
(一)贪污犯罪的经济根源
首先,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
在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下,金钱大量充斥着每个角落,人性的物欲充分解放,“一切向钱看”的观念普及人心,诱发和刺激了利用职权贪财的动机。
而利益分配不合理也是造成国家工作人员贪污犯罪的经济根源之一。
其次,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贪污是一种在诱发力增强,控制力减弱的情况下非法图利的行为。
(二)贪污犯罪立法及监督的缺陷
1、立法的滞后与不完善导致利用权力摄取财务的机会增多。
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关于预防贪污犯罪的专门法律,这就使该项工作的开展缺少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特别是在电子、金融、证券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侵吞公共财物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立法不及时,使其缺乏法律规范,界限模糊,性质难定,客观上就放纵了贪污蔓延。
2、法律监督机制及贪污举报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的监督机制存在着漏洞,尤其是对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发挥监督的实际作用,致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暗箱操作。
同时,贪污犯罪的举报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的制度不完备,致使有的举报人害怕被打击报复,对贪污犯罪知情不举,包庇纵容,不愿或不敢作证。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新体制处于不完善阶段,管理体制存在较多的漏洞,规定一般很粗疏,执行制度者有着宽泛的自由裁量权,这就给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企业权力持有者提供了贪污的腐败温床。
三、贪污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完善我国关于贪污犯罪的立法
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及条例,使相关部门在发现问题时能有法可依地做出反应,将贪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建立和健全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机制,明确规定公务人员财产申报的内容,由专门机构负责登记、审核,并将属于国家规定保密以外的政府事务向公众公开,以此对企图犯罪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不能也不敢犯罪。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堵塞贪污犯罪的漏洞,真正做到职责明确,使犯罪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二)加强我国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对于贪污分子,要让其受到严厉的惩罚。
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保障法律对贪污犯罪行为的制约力,有效地减少贪污犯罪。
这就要求各级执法机关必须在法定职权内,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进行执法活动。
财政、审计部门对可能涉及贪污犯罪的情况应秉公执法,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依法移送,不搞以罚代刑。
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关应高举法律的旗帜,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权。
(三)树立先进典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严厉打击贪污犯罪的同时,也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发挥其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防止和减少各种消极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要树立正面典型,弘扬社
会正气,增强拒腐防变、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鞭挞反面典型,去邪扶正,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四)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健全和完善干部管理体制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各级部门应当在公开办事制度上入手,开展“阳光工程”,加大透明度,使为官者不敢滥用权力,达到预防贪污的目的。
二是检察机关应当尽快在基层建立起贪污犯罪的专门的预防机构,开展经常性的预防、监督工作。
三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政协、工、青、妇联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贪污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汪洋:《职务犯罪攻防策略》,广州出版社,2002年版。
[2] 何泽宏:《刑法学分论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 宫杰:《反腐倡廉纪实与思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