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湘子桥说明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湘子桥说明文
潮州湘子桥
在古老的潮州名城,有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桥横跨于韩江之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子桥。

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林。

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可见湘子桥的地位多么高啊,现在,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湘子桥,是一座历史名桥。

位于桥东与市区间,中间有十八艘船连接,建筑结构十分奇特。

从桥上望去,隐隐约约可以望见笔架山。

据说,韩愈到潮州后,时常登笔架山,但深感过江之苦,于是请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去凤凰山取石,化作黑猪,正赶到半路,被一妇人识破,泄露了天机,于是黑猪再也赶不动了。

再说在桑浦山取石的广济和尚,把石头化作乌羊,沿山路赶去建筑工地,却遇见一个恶霸地主。

那地主说:“哟!你这穷和尚哪来的羊?正好我丢了几只羊,这分明就是我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只好说:“拿去吧!看你能赶不?”地主将羊牵进篱笆里,那些羊马上化作几座大山,传说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结果一建起来,桥因缺石,中间缺了几座桥墩没建好,于是何仙姑抛下佛珠,化作十八梭船,建成了广济桥。

游客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传说了吧?不过传说不是真实的哦!现在有三小时的时间游玩,请游客朋友们自觉遵守时间。

2014-12-2
篇二: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潮州湘子桥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
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文化载体中,广济桥无疑是最具人文特色和传播色彩的。

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两岸,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2007年6月,广济桥修复成功;2009年11月16日,《广济桥》特种邮票正式发行。

作为潮州文化的表征,广济桥的标识性进一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当代所强调的城市品牌的塑造,其实,这也是城市文化标识形成的终极目标。

在潮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广济桥的“八百年风流”和“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遭”足已担当起“城市文化标识”的功能,其文化标识的意义也随着潮州的发展繁荣而更加凸显。

一、仙佛造桥的传说
“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

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
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

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

”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
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

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

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

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

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

”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
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

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

怎么办?天又快亮了。

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

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二、广济桥的独特魅力
(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

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

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

清乾隆间有诗
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

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

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

”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

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

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此盐道。

《潮州府志》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
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在初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

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

风雨桥是古代岭南桥梁常见的特点,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所罕见。

(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是交通要道。

桥上众多的楼台,很快成为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

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声鼎沸了。

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
的:‘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
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

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

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

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

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

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

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

”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丝竹细语,真是
“万家连舸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3,美学
石梁桥的形态特征是水平方向单维平直突出,具有很强的穿越感,同样体现着一种阳刚之气,庄重严肃。

广济桥的浮桥由灵动活泼的梭船组合而成,在外观上避免了梁桥过于平直的缺陷,阐述的是一种轻柔之美。

正因为梁桥与浮桥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比和调适而不失和谐。

韩江涨潮时更有一番情趣。

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极大地丰富了广济桥外轮廓线的变化。

这时,桥不再只是静态地横在江面沉沉一线,它是有生命力的,充满着运动感。

这种生命力是江心的梭船赋予桥梁的,使桥梁的浮桥段仿佛钢琴的键盘在跳动一般。

桥墩上亭台楼阁的屋顶式样,采用了举折、飞檐等建筑形式,宛如汉代八分隶书的燕尾,使建筑物呈现着翼然欲飞的效果,桥梁的形态更显得轻巧活泼。

这样一来,梭船和桥墩、亭台楼阁和桥墩之间的对比,被调适成动与静、轻与重的律动,极富节奏感。

全桥的形态顺适流畅,刚柔相济,动静相生,韵律非常动人,体现了一种谐和有情的美学特征。

桥上亭台楼阁的建筑式样或富丽,或质朴,或朗阔,或幽曲,或精致,或清雅,风格各异,既显示了明代建筑简洁、大气的风格,隐约之中又透露出汉唐雄风,有着非笔墨可以
形容的仙山楼阁的动人形象。

广济桥上楼亭的体量、空间、式样被搭配得谐调统一,由此表述出其整体的和谐之美。

楼亭的平面布局和立体轮廓是匀称的,也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台基除了发挥它本身的结构功能以外,还与棱柱等互相配合,增加了建筑物外观的稳定感。

楼阁多为单数开间,梁枋显示出明确的间架,正中一间最大,两侧开间逐渐减小,形成一种有节奏感的韵律,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使空间形态收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亭屋的建制更为自由,有长方亭、正方亭、六角亭、扇面亭等等,形形色色,体形舒展而轻盈。

楼亭内部大多没有砌起墙壁,这种空间开放是容纳外部风景的所在。

桥外的佳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楼亭中来。

四周若围有墙壁的,墙上则开有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幅不同的风景画。

建筑内部空间的围与透,使桥梁外部的景观更丰富,层次更深远。

充满了柔美曲线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

广济桥上的屋顶“如跂斯翼,如翚斯飞”,其形象轻逸俏丽。

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使楼亭的体形与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

透过这些直指苍穹的飞檐,我们似乎体味出自古以来
4,简介,背景人们那种企盼拥抱蓝天的精神。

湘子桥
湘子桥即广济桥,是我国现有四大古桥之一,在广东省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潮州城广济门面临韩江,自古即为粤、闽、赣三省要道,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

韩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无桥可渡,因此人们多靠揖摆渡过河,这样不仅耗费时间,而且十分危险,常常有船翻人溺的祸患。

韩江上没有桥梁显然与当时日益繁忙的交通很不相称,在江上架起桥梁成为当时百姓的夙愿。

潮州自韩愈刺潮,驱鳄释婢,发展生产,兴教传文,至南宋已逐渐繁荣,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桥梁的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的昌盛则为桥梁的兴建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

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在江心水势稍缓处筑起一个桥墩,桥墩的东西由86艘木船用铁链连接而成,实现了潮州百姓“天堑变通途”的愿望,
并将桥命名为康济桥,这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也拉开了这座桥梁近千年不断修缮的帷幕。

此后,历任潮官在康济桥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修缮。

由于江水湍急,江心一段没法筑起桥墩,因而此桥始终保留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特点。

元朝泰定三年(1326),匠师首次用石板代替了木梁架桥,这是一个创举,也为后代用石梁架桥奠定了基础。

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对桥梁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

重修后的桥梁,由23个桥墩和24艘梭船组成,桥墩上建起了12座楼阁(每座楼阁又分为东、西二楼,故实为24座楼阁)和126座亭屋,王源亲自题桥名“广济桥”,并沿用至今。

桥的雄伟壮观之景,令世人叹为观止,故而被誉为“江南第一桥”。

嘉靖九年(1513),知府谈伦又减去梭船6艘,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格局。

其实,广济桥从来就只有23个桥墩,因为古人喜欢双数而不喜欢单数,所以才有“廿四洲”之说。

清朝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铸了两只鉎牛镇水,谁知鉎牛没镇住水,反倒有一只被大水冲进江中。

于是民谣又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篇四:古城潮州作文
维则小学505班陈妍我的家乡在潮州,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历史悠久的建筑美景,除了驰名中外的潮州八景外,近几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新景点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拔起。

“一桥通向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句话用来形容湘子桥也不为过。

湘子桥把韩江两岸连接起来,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湘子桥都是那么美丽、壮观。

近年来,湘子桥正在修复古桥的样貌,桥上黑色牲牛栩栩如生,它翘首远眺,仿佛在企盼另一只牲牛的归来,这就是源于潮州人民津津乐道的“两只牲牛一只溜”的传说。

桥下流淌的便是我们的母亲河——韩江。

韩江是潮州人民的生命源泉。

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的韩江被称为“恶溪”,缘于这里常有鳄鱼出没,严重威胁潮州人民的生命安全。

恰好,当时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他写了一篇祭鳄文,在祭鳄台宣读,还训练了一批青少年弓箭手,展开射鳄的行动。

从此,鳄鱼再不敢来伤害人民群众。

潮州人民为了感谢并纪念韩愈,就在湘子桥对岸建了韩文公祠,还把“恶溪”改名为韩江,现在韩文公祠和祭鳄台都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

新建的音乐喷泉给潮州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当夜幕降临,喷泉便开始它动人的表演。

随着音频的变化,水柱时而高,时而低,喷速时而缓,时而急,灯光也时时变换色彩。

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花怒放。

??
啊,潮州,是您的文化底蕴哺育着我茁壮成长,您的迅猛
发展使我对未来充满自信。

我爱您,亲爱的家乡。

篇五:历史潮州广济桥
135年前,一位叫约翰?汤姆逊的英国摄影师来到潮州,当他走到城外欣赏韩江的风景时,眼前的一座石桥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汤姆逊架好了照相机,为这座石桥拍下了最早的一张照片。

这座桥就是广济桥,那一年是公元1868年。

广济桥最早建于公元1171年,当时是座浮桥,后来经过历代的改建,陆续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建成了23个石砌桥墩,桥面上还建了亭屋126间,桥楼24座,这就是民间广泛传唱的“廿(nian)四楼台廿四洲”的广济桥。

广济桥的建筑十分特殊,桥的两边是在桥墩上铺设石梁搭建的梁桥,中间部分是用18条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

浮桥东侧有桥墩十三个,西岸有十个,合计二十三个桥墩。

在东西两侧的第一个桥洞部分,还采用了拱桥的造桥技术。

中国的古桥中,有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四大类型,广济桥既有拱桥的桥洞,又有梁桥的主体,还有船只连在一起搭建的浮桥,包容了中国古代桥梁的三种形式,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称赞广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1988年,潮州广济桥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广济桥的桥墩是在30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建成的,所以建筑样式和长、宽尺寸都不一致,这就形成了广济桥的独特之处。

广济桥全长518米,宽11米,梁桥部分全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石条搭建形成过梁。

采访:根据我们的测量,最长的石梁大概有十多米,宽度呢,最宽的大概有一米二,基本都是在一米以上,一米到一米二,厚度差不多有一米。

这么一条石梁,我们计算了一下,大概有四十多吨,宋代的时候没有起重设备,把这个四十多吨的石梁架上来,而且架的这么好,到现在还保留得这么好,可见当时的建筑艺术是非常高的。

据说这些石梁都是从韩江上游、从福建、江西那边采石以后,听说当时绑在船底下,然后把船慢慢开到桥的下边,然后还要等它的水位涨起来以后,绑在船底下的石梁也就慢慢升上来,然后找准位置把它架上去。

这种方法中国古桥造桥建筑史上也有记载,叫浮船法。

由于石材的限制,梁桥的跨度不能太大,为了承载住巨大的石梁,桥墩还要建得比较宽大,这就阻碍了江水的流动。

韩江大部分流域属于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每年长达八个月的汛期里,江水有时暴涨直达桥面。

潮州人把桥身的中间部分设计为可开可合的浮桥,解决了抗洪和通航的要求。

在广济桥的桥墩上,当年还建有二十四个楼阁,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桥上开起了店铺,在三百多年时间里,广济桥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热闹景象。

采访:到清末时期,湘子桥就越来越热闹了,形成了一个桥市。

根据一些记载,桥两边店铺成排,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人很多,所以才流传有“踏上湘桥还不知桥”,上了湘桥还不知道是桥,就好像走上街路一样。

当年,广济桥下也同样
热闹非凡,过往的商船连绵不断。

为了做生意方便,精明的商人还在桥墩上安装了供人上下的梯子。

采访:有时候这个船就停在桥墩旁边了,他要买东西,买东西他可以沿着梯子爬上去,还有上边需要下边的东西,他也可以沿着梯子下来。

我是听老一辈的人说,有的时候上面用绳子挂一个篮子抛下去,下面需要什么东西,我上边卖东西的这样放下去。

通过这个篮子,吊给他。

广济桥还是广东、江西、福建一些州府食用盐的转运地,由此运出的食盐,称为桥盐。

十九世纪中叶,清朝政府曾在广济桥设立衙门,一年收的盐税高达16万两白银。

1958年,为了行人安全和交通方便,潮州人拆除了广济桥中间的浮桥,改建成平坦的水泥桥。

最近,潮州市决定投巨资恢复广济桥的历史原貌,让“廿(nian)四楼台廿四州”的景观重现韩江。

魅力潮州?国学大师饶宗颐1917年的夏天,潮州一条小巷中的饶家出生了一个男孩,父亲为他起名“宗颐”,希望他能师法中国宋代的周敦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理学家。

饶家是潮州的名门望族,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曾任《粤南报》的主笔,可以说是家学渊远。

而饶家的“天啸楼”曾是当时粤东最负盛名的藏书楼,在这里收藏的书籍曾达十万卷之多,饶宗颐从青少年开始,就在这里饱览群书。

1935年,由饶锷编辑、饶宗颐补订完成的《潮州艺文志》发表,这是潮州有史以来在艺文方面首次进行系统的著作实录,引起了极大
的轰动,十九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

此后,由于战争,饶宗颐先生开始颠簸流离,最后定居在香港。

字幕:以前是在香港大学教书的,教书有16年。

在这16年中间,后来我就去新加坡大学。

在这16年中间,有个好处,就是因为香港大学同国际上容易搭上关系,所以我们常常到国外去开会。

我第一次出国是1956年到巴黎去,1956、1957、1958年这几年,我都一年到德国,一年到意大利,中间去了不知多少次日本。

所以这些同国外的学术界接触得比较早,所以知道学术消息,也知道人家怎么做。

饶宗颐先生一直相信,做学问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等多门外语,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

1980年饶先生还自费花3个月时间参观了中国33个省市博物馆。

这些丰富的阅历,再加上饶先生本人过人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使他的研究涉及到史学、甲骨学、敦煌学、词学、楚辞、目录学、考古学及书画等8大门类。

五十多年来,饶先生共发表专著五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内容超过1000万字, 并在多门学科中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国际汉学界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字幕:我做学问看问题,我觉得是上、下,从四方都有看,不是看某一个局部。

因为看小问题要从大问题来看小问题,
而且小问题也要回到大问题,这样子来看就比较容易概括。

我常常用佛家用的两个字,就是“向上”,“向上”这两个字是
禅宗用的,看问题应该从上面看下面,看到下面来,就是变成这样子,四面八方就可以看到。

从上看到下,不是从下看到上,我大概是喜欢从上看下来。

作为潮州人,饶宗颐先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他是介绍潮州陶瓷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字幕:很简单的,就是我认为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它的研究,因为一个国家要从局部作成一个整部,潮学是地方史的一部分,地方史是国史的基础。

不是我特别爱好潮学,因为我是潮州人,自己有亲切感,一切的事情从孩子时就了解,所以从这里做起就比理解别人的东西来得更容易、更亲切,我提倡是这个意思。

其实每个地区性的都应该有同样的研究价值。

于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饶宗颐先生荣获了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还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勋章,被香港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等,多年来,饶先生被国内外多所大学授予的荣誉达几十个。

但饶先生生性淡泊,在他的身上,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中国文人的气质。

饶先生精通音律、填词,他的书法和山水、人物画也都自称一家,别具一格。

淡泊是一个人的性
格,加上生活,因为我不是太喜欢太热闹,一热闹就不能冷静,不能冷静就不能看问题,不能解决、研究问题。

因为一热闹,时间、精神就都向外发泄掉了。

我八十多岁了,一直这样。

最难得的是健康还可以维持,我就觉得这点可能是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