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精读》之学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提要精读》学习笔记
四库提要精读陈尚君,张金耀主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一版一印¥45.00
1.四库提要的版本
《四库全书总目》,通行的版本主要有殿本和浙本。
浙本依文澜阁印行,保持四库馆写定的面貌。
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即据浙本。
1997年整理本则以殿本为底本。
文渊阁本、文津阁本各随书影印。
文溯阁本有金毓黼印本通行。
各阁书前提要与《总目》提要存在较大差异。
2.相关研究著作
(1)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科学出版社1958,中华书局1980,2007,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主要对经部和艺术类】
(4)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凡274则,中华书局2005年增订本至450则。
【以宋代订正为多】
(5)杨武泉《四库全书总目辨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主要分析四库分纂稿和《总目》写定本的差别。
3.精读四库提要的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典籍的构成和分类,掌握古代文史研究的基本途径。
“可以说每篇提要就是有关该书的一篇学术史。
”P23
“而在每一部类下,有评述该部类源流的小序以明其源流,将该部类各书提要联系起来阅读,无疑就是该方面学术的一部系统论述的专史。
”P24
(2)了解传统学者治学读书的格局和方法,掌握阅读利用古代典籍的基本原则。
A.关于格局。
“我国传统的四部之学在近代被西方限额数所取代……有些得以延续,史部成为历史学;有些得以转型,如经部小学变成语言文字学,集部诗文词曲之学成为文学;有些得以发扬光大,如子部中的格致诸学发展为现代自然科学;但还有许多学术则被扬弃或忽略,如传统经学只能在历史或哲学中局促暂存……在现代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其存在或延续的价值。
”
B关于方法。
“即凡读一书,务必考镜其文本的来龙去脉,务必广备善本以校订文本,务必了解一书之作者及其撰写始末,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著述用心和成就,并参酌前人的评述给以恰当的评价。
”
4.艺文类聚(唐雯)和史记(张金耀)
提要原文:“又摘其《蒲柳》门中收赵高束蒲为脯事,云出《史记》,《史记》无此文。
”
讲解:“赵高束蒲为脯事见《艺文类聚》卷八二《草部》下《蒲》门,提要所述见《野客丛书》卷二二。
束蒲为脯事,《北堂书钞》卷四二《亡国》、《文选》卷一〇《西征赋》李善注皆云出《风俗通》,《艺文类聚》编者或因有赵高、二世之名而误作《史记》。
”P270 第五粒豌豆按,本书《史记》提要讲解中称,司马迁所著《史记》于《汉志》著录为“《太史公》百三十篇。
”又据杨明照《太史公书称史记考》(《燕京学报》第26期,1939。
又载杨氏《学不已斋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陈直《太史公书名考》(《文史哲》1956年第6期,又载陈著《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称,此书早期多称《太史公》、《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传》等,“约在东汉桓帝时才改称《史记》”特别强调“在
此之前,‘史记’只是史书的泛称而已。
”又引《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一语为佐证。
则出《风俗通》所记束蒲为脯事亦可能出于某“史记”。
第五粒豌豆又按,《史记》提要“至伪孙奭《孟子疏》所引《史记》西子金钱事,今本无之,盖宋人诈托古书,非今本之脱漏。
”该则提要之解读称“《孟子注疏》卷八下《疏》引《史记》云:‘西施,越之美女,越王勾践以献之吴王夫差,大幸之。
每入市,人愿见者,先输金钱一文。
’另卷七下《疏》又称尾生、陈不瞻事出《史记》,但此三事均不见于今本《史记》。
其中原因,提要认为是宋人诈称出自《史记》;余嘉锡认为其‘所称《史记》,乃自俗书转引’;胡玉缙则认为所引‘史记’,并非司马迁《史记》;王利器也认为‘史记’未必即为司马迁书,因早期史书都可称作‘史记’。
”(原解读提供参考文献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63-69,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页323.王利器《〈太史公书〉与〈史记〉》,载王著《晓传书斋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从叙事风格来看,束蒲为脯事与西子金钱事很可能同出一书。
此“史记”与《风俗通》则或有渊源,而自唐代或宋代已亡佚。
另,关于司马迁,有可能于书成后自杀。
虽然此前学者多据《报任安书》而论其隐忍苟活之曲衷,但尚未见有从汉代社会风尚史的角度以映证者,有汉一代,人多有豪侠气,故激于义愤而自杀者不在少数,考《史》《汉》诸书所载负气自杀者,其所受之辱,谁可及太史公?第以《太史公自序》中述及迁父临终执手之语,文辞已有愤然之气象,而谈所恨者,为其不得从上泰山耳。
即以此事,亦足以自杀。
故观《史记》中凡所述及负气自杀之高官贵族,文辞中亦可隐隐见太史公之心事矣。
5.洗冤录(张金耀)
《洗冤集录》元刻本题名为《宋提刑洗冤集录》,共五卷。
所谓二卷本为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得辑本,题为《洗冤录》。
清代官修《律例馆校正洗冤录》,四卷,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第五粒豌豆按,又有浙江书局光绪三年所刻《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此书据《律例馆校正洗冤录》为底本,增补王又槐、阮其新之补注而成。
此书亦往往与《洗冤集录》及《律例馆校正洗冤录》混淆。
6.太平广记(张金耀)
“但《广记》引文,常改易原文,主要为改换原作题目(改以作品中主要人物姓名为题)、原文前另加朝代、改人物称谓、改人称(将原文中‘余’、‘予’等第一人称改为作者姓名)等。
因此,在据《广记》作考订、校勘、辑佚时,须对此加以注意。
”P302
7.导言(陈尚君)
“由于近年四库本的广泛印行和《四库全书》电子全文检索系统的普遍使用,年轻学人经常利用四库本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在此特别要提出警告,在利用四库本时一定要了解其抽毁、删改的具体情况,不要轻易相信其钦定文本的权威性。
尤其在研究与民族问题有关的课题时,在研究辽金元史、南宋前期史和明清易代史时,最好少用甚至完全不要用四库本。
”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