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态度”的解释是:态度是指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
因此,所谓英语学习态度,就应该是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和相应采取的行动。
《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部分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加强认识是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更多的应该是兴趣。
所以,有人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随着层次的不断提高、难度的不断加深和要求的不断扩展,仅仅靠兴趣,则很难使学生持久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有可能退缩不前,甚至失去信心。
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态度就逐步成为关键。
所以现在中学、尤其是高中有句口号叫“态度决定一切”,也不乏道理。
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哪儿来?在于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当今,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都指出,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二十一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之一。
我国同样如此,尤其是现阶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更好地掌握国外、主要是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出了一批外语大家,当时的条件都极其简陋,但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大的成就,究其原因,为了国富民强是关键,鲁迅、蔡元培、李大钊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认识学习英语的多方面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在中小学外语课程价值方面已取得如下共识:学习英语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学习外语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具有多种语言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他们才是信息时代的最大受益者”(Genesee&Cloud,1998:62);学习外语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学习外语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人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智力发展上更具有优势。
学习外语有利于良好性格、品质、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的发展。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由于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截然不同的语系,汉语和英语的学习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互补关系,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从中华文化背景走出去,再接受西方教育,然后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自主学习是保证。
《标准》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完全可以这样讲,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是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保证,积极学习态度在日常学习中的主要体现就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内在的驱动力,能积极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进行自我监控并调整自己的学习。
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差是与其能否自主学习成正比的,而是否会自主学习则又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积二十年之教学经验,通过对大量英语成绩优异学生的统计、调查和访谈,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英语学得好的学生都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善于自主学习,其实这也是所有各门功课学得好的学生的共同点。
而对英语学习来讲,自主学习则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其中涉及到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策略的运用和调整。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学习策略。
这些策略因人而异,因学习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各人学习需要、目标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共性。
因此,凡是英语学得好的学生,肯定是善于自主学习的。
但在具体策略的运用上,则会各有所长,各有不同。
如有的学生口语见长,有的写作见长,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强等。
三、共同成长是催化。
1、师生共同成长。
有着积极的教学和个人学习态度的教师,必然能带出有着相应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
笔者于2007年8月,在对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英语教学论教育硕士班105名学员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几乎所有学员、尤其是那些有着十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虽然参加在职硕士学习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人的教学工作,但当他们一旦告诉自己的学生们,他们是由于在读硕士学位而可能会影响教学时,学生表现出的都是崇敬、佩服和信赖。
一段时间下来,他们所
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请假或因为做论文等影响教学而降下来,有的反而有所上升。
“学高为范”,到了高中阶段,有学问、勤于学习的教师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无声的激励,是一种无形的影响。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在一个师生共同爱好英语学习,共同体验英语学习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本身就是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积极学习态度的一剂催化。
在这种环境中,教师首先是在影响、激励着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因为这是一定程度上的“名师出高徒”。
2、生生共同成长。
而优秀生则又会影响、激励着中等生,中等生的进步则又会带动着那些已无“退路”的后进生、“学困生”。
如此你追我赶,互相激励,必将使学生逐步形成终生持久、向上、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思考
1、审慎对待“态度决定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的“态度”有时候只能是豪情壮语,人更多的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持久地向着一个不断调高的目标努力。
因此,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持久、向上、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这种上进之心、向学之心。
同时,不断给学生设立阶段性的、恰当的学习目标,并不断调高这种目标。
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共同确定阶段性的、动态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所收获,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向新的目标努力。
2、防止“消极态度论”。
所谓“消极态度论”是指在具体学习中,只讲方法、方式,只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就是态度问题。
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只知道被动地学习,成了教师操纵下的学习的“机器”,缺乏持久、积极的动力。
这种教学情境中,教师大都教得很“难”。
总之,学生英语学习中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日之功。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广大英语教师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受当前各地考试制度的影响,由于英语学科在各地高考中所占比值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会有所波动。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度”,也就是,虽然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使用范围
最广,但它在中学毕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绝大部分学生将来更多的是从事其它专业的工作,而将英语作为认识和了解世界,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
参考书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