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1)
一、选择题
1.空气的净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能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是()A.氮气、稀有气体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蒸气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氮气、稀有气体是空气中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A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是空气中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B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不是空气污染物.故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能对空气造成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以下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的稀有气体元素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③表示的是阳离子D.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图①是8号元素,是氧元素,不是稀有气体元素,故A选项错误;
B、图②中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易失去2个电子,故B选项错误;
C、图③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1,故是阳离子,故C选项正确;
D、图④中核内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大2 ,故是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3.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CH2O),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乙的化学式是O2 B.通常状况下,丙是一种气态物质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O2催化剂CO2+H2O。
A、由图可知,乙的化学式是O2,正确;B、丙物质是二氧化碳,通常状况下,是气态物质,正确;C、该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正确。
故选C。
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的物质是()
A.铁丝B.红磷C.镁条D.木炭
【答案】B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对可燃物的要求:(1)只和空气中的氧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2)生成物是固体而不是气体,(3)反应不能太剧烈.
A、铁丝只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不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故B正确;
C、镁能在空气中能燃烧,不但能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还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且反应太过于剧烈,不好控制,容易使集气瓶炸裂等;故C错误;
D、由于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是二氧化碳气体,补充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积,不会形成压强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下面是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肯定有误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D.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硫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D选项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蕊与变为紫色;故答案操作C
考点:实验现象及记录
6.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都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中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
【详解】
A、由原子的概念以及图示的信息可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B、图示可以看出在反应中原子不会改变而分子发生了改变,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开,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没有分开,说法正确.
D、水电解的宏观意义是生成了氢气与氧气,说法正确.故选B.
7.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A、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故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正确;
B、氧气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错误;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生物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正确。
故选B。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盐酸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膜”
B.将块状石灰石垂直投入竖直放置的试管中
C.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的方法;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排水法收集气体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碳酸钙不溶于水,但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所以用盐酸可清洗盛石灰水试剂瓶壁上的“白膜”,实验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约45度角,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才需要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要等到气泡冒出均匀后再收集,实验操作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答案】D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物质四氧化三铁,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D、一种物质氯酸钾生成氯化钾、氧气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正确。
故选A。
点睛:
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简单概括为“一变多”,其反应的基本形式为:A→B+C。
10.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做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
热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
A.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B.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C.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答案】A
【解析】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生成的氧气能增加氧气的质量,故选A。
1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1)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下列关于此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
B.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
C.图2中BC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图2中CD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水倒吸进集气瓶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图2可知,ABCDEF曲线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变化趋势是纵坐标先不变,后下降,红磷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由选项A的解析可知,Y曲线表示的是氧气的浓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BC段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说明压强在不断增加,红磷刚开始燃烧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集气瓶中压强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CD段变化趋势是下降的,说明压强在不断不断减小,因此,CD段仍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熄灭后冷却过程,集气瓶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压强,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2.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详解】
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用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故选项正确.故选B。
1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塞紧胶塞B.贮存氧气
C.过滤D.
吹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A、向试管中塞紧胶塞,试管不应接触桌面,故A错误;
B、集气瓶口是磨砂的,毛玻璃片粗糙面向下,封闭较好,故B正确;
C、过滤漏斗下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应用玻璃棒引流,故C错误;
D、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应用嘴吹灭,以免失火,故D错误。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14.“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B.长期微信在线,方便抢红包
C.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答案】B
【解析】
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开发新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保护环境,符合“低碳”要求;正确;B、长期微信在线,方便抢红包,会浪费电能,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要求错误;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可以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消耗,符合“低碳”要求,正确;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低碳”要求,正确;故选B。
15.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
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6.小东通过查阅资料,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的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已知广口瓶有效容积为242mL,实验8分钟后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广口瓶中的体积为48m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前广口瓶底未放少量水
B.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19.8%
C.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可十分接近拉瓦锡实验的结果
D.此实验可有效解决拉瓦锡实验中的汞污染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纸袋内的铁粉与氧气、水充分接触,在氯化钠的作用下,锈蚀速率加快,但是集气瓶内无需事先加入少量的水,故错误;
B.进入广口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也就是广口瓶内氧气的体积,所以空
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8mL
100%19.8%
242mL
⨯≈,故正确;
C.若实验药品充足,时间足够长,铁粉锈蚀可将广口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则实验结果就与拉瓦锡实验的结果十分接近,故正确;
D.拉瓦锡的实验中用到的药品是金属汞,汞有毒;而该实验中用到的是铁粉、活性炭粉、氯化钠等,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故正确。
故选A。
17.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过氧化氢制氧气,金属与酸反应,磷燃烧等知识。
A、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会迅速放出氧气,氧气的质量随过氧化氢的质量增加而增加,故错误;
B、向黄铜粉末(锌铜混合物)中加稀盐酸,只有锌与稀盐酸反应,铜不反应,最后的质量不可能为0,故错误;
C、红磷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放出热量,开始时由于放出热量,气体受热,压力变大,当反应完时,这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气压变的最大,结束后不再反应,这时温度变低,气压变小,所以正确;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
但氯酸钾受热分解,质量减少,总质量变少,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故错误.
1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顺序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备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滴管取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C.用托盘天平称量10g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除导管
【答案】C
【解析】
A. 制备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故错误;
B. 用滴管取细口瓶中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这样容易污染药品,故错误;
C. 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正确;
D. 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故错误。
故本题选C。
19.实验室制氧气主要过程为以下几步:①给试管加热②检查气密性③装配好仪器④装药品⑤收集氧气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顺序为()
A.②④③①⑤⑥⑦B.④②③①⑤⑥⑦
C.④③②①⑤⑦⑥D.③②④①⑤⑦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④①⑤⑦⑥。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下列有关图像表示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后,过氧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水。
过氧化氢的质量减少,氧气和水增多,等过氧化氢反应完全后质量就不会再变;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
那么试管中水的质量是以原本具有的水量为起始,随着反应增加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氧气则从0起始增加至过氧化氢完全分解。
故选C。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