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
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
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
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
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
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
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
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
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
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
“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
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
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选自《悦读》,有删节)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外,经文与“注" 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答案】
1.C
2.C
3.A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外延的题目命题方式是用文章以外的内容考核文章中的概念,首先对文章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看列举的事例是否符合文中的概念的内涵的要求。
此题三个选项均为张冠李戴。
3.试题分析:“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A项混淆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庾质,字行修,少而明敏。
八岁诵梁世祖《玄览》等十赋,拜童子郎。
开皇元年,除奉朝请,历鄢陵令,迁陇州司马.大业初,授太史令.
立言忠鲠,每有灾异,必指事面陈。
而炀帝性多忌刻,齐王暕亦被猜嫌。
质子俭时为齐王属,帝谓质曰:“汝不能一心事我,乃使儿事齐王,何向背如此邪?”质曰:“臣事陛下,子事齐王,实是一心,不敢有二。
”帝怒不解,由是出为合水令.
八年,帝亲伐辽东,征诣行在所。
至临渝谒见,帝谓质曰:“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质对曰:“以臣管窥,伐之可克,切有愚见,不愿陛下亲行。
"帝作色曰:“朕今总兵至此,岂可未见贼而自退也?”质又曰:“陛下若行,虑损军威。
臣犹愿安驾住此,命骁将勇士指授规模,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事宜在速,缓必无功。
”帝不悦曰:“汝既难行,可住此也。
”及师还,授太史令。
九年,复征高丽,又问质曰:“今段复何如?”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
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
”帝怒曰:“我自行尚不能克,直遣人去,岂有成功也!”帝遂行.
既而礼部尚书杨玄感据黎阳反,帝大惧,遽而西还,谓质曰:“卿前不许我行,当为此耳.今者玄感其成事乎?”质曰:“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
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终必无成。
"
十年,帝自西京将往东都,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帝不悦,质辞疾不从。
帝闻之,怒,遣使驰传,锁质诣行在所。
至东都,诏令下狱,竟死狱中.
(节选自《隋书·庾质传》) 4.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B.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C.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D.比岁伐辽民/实劳敝/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毕力归农/三五年间令四海少得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陛下思之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官职任免中的常用词语,例如“左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本文主人公就由鄢陵县令升任为陇州司马。
B.太史令: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等,为朝廷重臣;隋炀帝时负责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为从五品官员.
C.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
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藩属和外国往来之事。
D.西京、东都:在不同时代所代指的城市不同。
如本文中,西京指长安,东都指洛阳.到北宋时东都指开封,西京指洛阳.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庾质聪明机敏,屡受提拔。
他八岁就能背诵梁世祖的多篇赋文,隋文帝时做过鄢陵县令和陇州司马,隋炀帝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B.庾质刚正不阿,个性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且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
C.庾质富有远见,才能超众。
他认为炀帝亲征劳民伤财,只需派遣精锐出其不意去攻打敌人即可;他还料定叛军不得民心,一定不能成功。
D.庾质心怀社稷,情系苍生。
他反对皇帝连年征战和出巡,主张安抚百姓,与民休息,使他们能全力耕作,尽快过上富足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朕承先旨,亲事高丽,度其土地人民,才当我一郡,卿以为克不?(5分)
(2)玄感地势虽隆,德望非素,因百姓之劳苦,冀侥幸而成功。
(5分)
【答案】
4.B
5.A
6.B
7.(1)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2)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但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句中“伐辽"是动宾短语,“讨伐辽东”的意思;后面“劳敝”的主语应该是“民”,后文中“于”理解为介词“在”,“为”理解成动词“是”,所以“于事为宜”不应断开。
5.试题分析:A项,“左迁”指降级,“右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左迁”指降级,“右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6.试题分析:B项,“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B“两次阻止炀帝亲征,即使被夺爵罢官也不屈服"于文无据. 7.试题分析:重点词语:“事”“度”“当"“不”“素”“因”“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事”“度”“当”“不”“素"“因”“冀”等词语,同时注意一
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庾质,字行修,小时候就聪明、敏锐。
八岁能背诵梁世祖的《玄览》等十篇赋,被授予童子郎。
开皇元年,被任命为奉朝请,做过鄢陵县令,后升为陇州司马。
大业初年,被授予太史令.
庾质语言耿直,每当有灾变天象,他一定要把可能发生的灾变当面告诉皇上.而隋炀帝生性多猜忌而且待人苛刻,齐王杨暕也被怀疑。
庾质的儿子庾俭当时是齐王的部属,炀帝对庾质说:“你不能一心一意地侍奉我,而让你的儿子侍奉齐王,为什么要这样三心二意呢?”庾质说:“我侍奉陛下,我儿子侍奉齐王,实际上是一个心愿,不敢有异心.”炀帝怒气未消,因此让他出京任合水县令。
大业八年,炀帝亲自率兵攻打辽东,庾质应征到行宫去。
到了临渝,拜见皇上。
皇上对庾质说:“我承奉先王旨意,亲征高丽,估量它的土地人民,才相当于我的一个郡县,你认为我能攻克它吗?”庾质回答说:“依我之浅见,讨伐高丽是可以取胜的.但我有一个愚蠢的看法,那就是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
”炀帝变了脸色,说:“我现在已经领兵到此,难道可以不见贼人就自己回去吗?”庾质又说:“陛下如果真要前去,我担心会挫损军威。
我仍旧希望您驻扎在这里,只命令勇猛的将领指挥军队,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地去攻打敌人就可以了。
行动要迅速,慢了就没有作用了。
"炀帝不高兴地说:“你既然认为这次行动困难,那你留在这里好了。
”等到军队回来后,授予他太史令之职.
大业九年,炀帝再次出征高丽,又问庾质:“这一次会怎样呢?”庾质回答说:“我实在是愚昧而又执迷不悟,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陛下如果要亲自出征,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大。
”炀帝恼怒地说:“我亲自出征尚且不能取胜,难道派别人去反而能成功吗?”炀帝于是亲征高丽。
不久,礼部尚书杨玄感凭借黎阳反叛朝廷。
炀帝惊恐万分,马上向西返回,对庾质说:“你上次不许我亲自出征,想必就是这个缘故吧。
那现在玄感可以成事吗?”庾质说:“玄感所据之地,地势虽好,道德威望却不是一向就有的,只借助于百姓的劳苦,希望侥幸成功。
然而现在天下是一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动摇的,他最终一定不能成功。
"
大业十年,炀帝从西京往东都去,庾质进谏:“连年征战辽东,人民实在劳苦疲敝。
陛下应该镇守关内,安抚百姓,使他们能全力耕作.三五年内,使天下人民稍稍富足,然后再下去巡省视察,这样做对治国有利,望陛下三思。
"炀帝不高兴,庾质托病不随皇上去东都,隋炀帝听说后,很愤怒,派人驱车传令,把庾质拘押到行宫。
庾质被押到东都后,皇上下诏将他投进监狱,后来竟然死在狱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①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⑦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①江阴,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
③陶潜,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
8.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5分)
9.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8.“惨”,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
两个词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注:解释出两个字给2分,赏析2分;共4 分。
9.写出了一片荒芜、萧条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对百姓的同情。
注:景象2分,感情2分,共4 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根据语义补写句子(6分)
(1)《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的景物特在,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一句是,。
(2)《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
【答案】(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外无极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写尽九月之景”“幼年寂寞、孤独惨境”,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潦”“茕茕”的写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
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
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
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
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
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
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
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
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6分)心态: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①“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是因为内心痛苦,没兴趣嚼黄豆了;②“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寓意其守成的失败,也表达了对儿子败家的气愤。
(答出心态给2分,每点分析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