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
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
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
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
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
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
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
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
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
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
代谢、自然生灭。
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
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
老
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
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
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
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
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
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B.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C.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D.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B.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围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C.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B.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C.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D.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
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
若买书,送学习班。
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
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
来,我敬你。
”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
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
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
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
更别提敬酒。
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
直地僵着。
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
大拇指,“连跳三级。
”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
”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
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
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
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
从孩子一驻扎
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
“老葛兄呀,不
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
我儿子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
术学校。
”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
里的有啥区别。
”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
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
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
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
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
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
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
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
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
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
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
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
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
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
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
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
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两个孩
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B.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C.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极为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
不好,也很烦恼。
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
(3)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来自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位,达107亿元,仅次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和自然语音处理领域。
有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在辅助驾驶、自动驾
驶领域的企业仅有31家左右,却拥有排名第三的融资额,意味着投资者十分看好这一领域。
然而,实现人
工智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仍然存在难点。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核心场景,实际上是一个涉
及城市整体交通运营的综合性问题,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规划、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在这些相关领
域都取得突破尚需时日。
(节选自林英《人工智能改变传统驾驶智慧交通离我们还有多远?》)
材料二: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全球职场社交平台Linkedln(领英)发布的《中国经
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数字人才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同时,大数据与人
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管理”人才一将难求。
从职能角度而言,目前中国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5%。
虽然当前网络上关于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数字人才的分析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
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
(节选自林英《我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
材料三:
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
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
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
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
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
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
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
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赵展慧《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利器》)
材料四:
随着一款款功能“破冰”和应用落地,随着人工智能在认知和决策层面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人工智能
产品将形成一套集成解决方案。
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当人工智能与其它互补性技术(如机器人)结
合时,可生成多种集成解决方案,如自动驾驶、机器人手术,以及能够对刺激作出响应的家用机器人等。
新技术总带来新的担忧和挑战。
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人工智能影响力报告》显示,目前用户最为
关注的三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分别是: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取代.AI发展带来的危害,以及AI发展带
来的法律、道德问题,几乎都有负面倾向。
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快速成长,但真正
与人类社会良性互动,还要解决诸如规范、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
(节选自陈静、秦海波《必须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失控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十管理”人才一将难求的现实,表明中国数字人才储备严
重不足,应加大力度培养这类人才。
B.目前,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位意味着投资者十分看好这一领域,但实现人工智
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仍任重道远。
C.鉴别人工智能的真伪虚实是看它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挖应用、提升其通用性是中国未来在人工智能
领域追赶的最佳途径和不二法门。
D.自动驾驶、机器人手术等将是人工智能与其它互补性技术结合而生成的集成解决方案的产物,但新的技术
总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担忧和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三从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和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建议,指明了发展方向。
B.材料二用具体数字显示出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平衡,这将严重制约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C.材料四中指出目前用户最为关注的三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严重障碍,应尽快解决。
D.四则材料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和国人的担忧,展现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
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
荀彧曰:“昔晋文公纳
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
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
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
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
”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军拔万乘之
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___四海___;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
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
仰也。
”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
五霸之功也。
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
今留匡弼,___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
多者。
”操曰:“此孤本志也。
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
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
“___”操曰:“善!”即遣使诣奉。
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
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B.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C.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D.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一万辆兵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干里,能出兵万乘。
因此常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
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
在这里是“俭朴”的意思。
C.“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齐
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D.“四海”,指全国各地。
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
杨奉接到信后极为高兴,诸将
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B.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
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C.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D.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
希望曹操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
(6)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B.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C.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D.“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E.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
写出经过月亮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3)《游褒禅山记》中,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
是说有“力”而无“志”,最终未达到目的,这
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
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
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
予新的内涵。
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_______了。
突破
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
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____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
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他眼界开阔,____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
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
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___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D.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2)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疾而终名垂青史兼容并蓄按图索骥
B.寿终正寝名噪一时兼容并蓄照猫画虎
C.无疾而终名噪一时博采众长按图索骥
D.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博采众长照猫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