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竹节人精彩片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节人》片段
品味竹节人带给人们的乐趣,学习5—19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做好了竹节人,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呢?
生:在课桌上。

师:确切说,是什么样的课桌呢?
生:破课桌。

桌子上要有裂开缝的那种。

师:作者怎样来描述破课桌呢?
生:看不出年纪;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师:作者要向我们介绍竹节人,讲破课桌干什么?
生:第6自然段讲了,“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师:不知道是因为有裂缝才想到玩竹节人还是拿着竹节人找玩的地方,才找到了裂缝?
生:拿着竹节人找到了裂缝,在这儿玩正好。

师:第7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
师:这句话里提到了什么人物?
生: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

师:你们相互议论一下,想想认为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生:联想。

师:对,说得很好。

作者从桌子上的裂缝想到了发明竹节人的家伙。

你们认为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生:说明在破课桌上玩竹节人再合适不过了。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呢?(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风趣、幽默)
师:怎样利用这破桌上的裂缝来玩竹节人呢?请同学们读8—13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我们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在课桌上玩竹节人的?生1:“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拉动,上面的竹节人就随着动起来。


生2:把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舞动起来,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玩搏斗了。

师:大家都听见了,原来就是这样利用裂缝来玩竹节人的。

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听懂了?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呢?
生:我来吧!(生上讲台演示)
师:相信这一次大家都看明白了。

学到这儿,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生说法不一)
师:尽管同学们说法不一,但总的意思是用裂缝来玩竹节人很有意思,对吧?生:对!好玩。

师:不仅如此,同学们还给竹节人配上了武器,让竹节人变成了不同的模样。

仔细读一读9—19自然段,然后我要请几位同学讲一讲,每位同学说一种“新装备”,不和其他同学重复。

(生读课文)
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

谁想来讲呀?
生: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孙悟空,在竹节人背上刻上“齐天大圣”四个字,很神奇。

师:挺有创意的,
生:找两根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在竹节人胸口刻上“金钩大王”四个字,威风凛凛。

师:你们知道窦尔敦是谁吗?他是清朝的一位起义军将领,武功高强,在一个叫连环套的地方安营扎寨,官府几次想攻打下来,但都未能奏效。

后来,官府设计杀害了他。

他用的兵器是双钩。

生:给竹节人装上铅皮做的偃月刀和红丝线做的蛇矛枪。

师:给这位英雄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大家都想想,叫什么好啊?
生:舞王关羽、义勇大将……
师:好,这些名字都很威风、很响亮的。

还有什么装备呀?
生:橡皮擦脑袋、纸盔甲。

师:竹节人都玩出了些什么武功技巧?
生: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师:还有什么绝技,你能想到吗?
生:顺手牵羊,白鹤亮翅。

师:你一定爱看武侠小说,不然怎么了解这么多的技巧?你们看第18自然段里的“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呀?
生:应该是敲鼓的声音。

师:这声音哪儿来的?
生:我知道,是同学们喊出来的。

第20自然段里讲到了:“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师:老师要表扬你,读书认真,会思考。

能把前后文字联系起来读,同学们要向他学习。

接下来,同学们来重点看一看19自然段,做个小练习。

师出示练习题:
1.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自然段并没有讲竹节人搏斗的情形,但读者可以从观战者的表现中看出战斗的激烈,这种描写手法叫什么?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竹节人搏斗时的激烈和精彩?
师:(巡视多数同学都完成了练习)现在我要请两名同学汇报一下完成练习的情况。

生:第一题我会做,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讲了观战同学的表现。

(师生共同评价。


生:第2题这种描写手法是侧面描写,从观战者的表现可以想象到战斗的激烈。

师:说得真好。

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这会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生:第三题我找到的词语是“一圈黑脑袋”“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一哄作鸟兽散”。

师:想象“一圈黑脑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说明了什么?(围观的人很多)说明人多的词语还有什么?(攒着、一哄作鸟兽散)“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又说明什么?(战斗激烈)围观的人那么多,搏斗那么精彩、激烈,说明玩竹节人着实有趣,竹节人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竹节人》说课稿
《竹节人》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

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

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6个生字,理解“风靡、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说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说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说教学方法
总体上采用读书指导法。

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采用确定阅读范围、出示阅读练习、激发阅读兴趣等手段,尽量放手让学生读书,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

因为课文本身就是讲传统玩具的,所以我确定以玩具为话题和学生交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没有跳跃感。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分小组探究学习。

落实“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这一教学目标,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选定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

我出示了下面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用自己的阅读方法来完成
练习题。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

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四、抓重点感悟语言。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我设计了分析重点句子来体会语言特点,感悟语言魅力。

通过“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火。

”这个句子明白作者运用的语言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这个句子让学生明白侧面描写的好处;“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这个句子从表面上看来是写老师专心玩竹节人,而实际上是借这件事来说明竹节人对人的诱惑力之大。

我在课堂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自读自悟,学生在感受竹节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体会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会了用不同阅读方法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开国大典》精彩片段
师: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记者,一听就十分专业。

毛主席宣告的场面非常有意义,所以一定要拍下来。

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记录当时情景的油画和毛主席宣告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吧!(课件播放油画图片、音频文件)师:请同学们再来把毛主席的话读一遍。

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会场上还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内容呀。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了奋勇前进的身影。

你看到了吗?
生:自由说。

师:正是因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换来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庄严的宣告。

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师:听着这样庄严的宣告,人民群众的反应会是怎样呢?(板书:群众)
生:(齐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这里出现了两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它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对。

你说得很好。

反复强调是一种表达方法。

诗歌中经常用到,它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

你能读一读吗?
师:是啊!这反复强调正是突出了这宣告的庄严,这声音的雄伟。

(板书:庄严雄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除了这句话的重复,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一齐”出现了两次。

我体会到人们很激动。

生:我发现了有两个“使”。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群众们欢呼雀跃,我能感受到他们当时非常激动……(板书:激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知道“三十万”这个数字的概念吗?你能想象一万人
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吗?三十万人聚到一起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些人都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他们在一起欢呼。

这是怎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师:在这欢呼的人群中有-------
生:有工人;有农民;有……
师: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里。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看到——
生:希望看到毛主席。

生:希望看到新中国的成立。

师:是呀,此时此刻看着新中国的成立,听着毛主席的宣告,他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兴奋。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压迫。

同学们在电视上可能看到过老百姓受战乱、受灾荒、忍饥挨饿的场面,谁来说说?(生自由说)
师:曾经的生活让他们历尽重重苦难。

唯一能够点燃生活希望的是祈盼能够自己当家作主。

今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着共产党,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你是什么心情?(板书:自豪)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真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全中国的时候,人民群众又是什么反应呢?生:高兴地留下了眼泪,奔走相告,……
师:场内三十万人在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呼,场外全中国的人都在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跃。

带着这份激动与自豪,我们再一次重温这场面。

生:(配乐读)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1949年10月1日这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枪林弹雨的日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了,战争带来的苦难结束了。

人们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在场内三十万人眼里,全国亿万人的心中,仿佛都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你能描绘一下吗?
生:自由说。

师:是呀,“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就代表着从此以后人民当家做主了,人民过上幸福的好生活了。

难怪人们会如此激动。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句子含义,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体会人物情感。

刚才我们透过这段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看到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

文中还有好多令人欣喜,鼓舞人心的画面。

想一想,哪一幅画面最令人印象深刻?
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师:请你自由地读读这句话。

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群众对国旗的尊重。

师:是哪些词让你有这么深的感受?
生:两个“一齐”、“脱帽肃立”还有“瞻仰”这个词。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一部照相机,还有哪个画面是你最想拍下来的呢?
生:我想拍: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

师:我们从这个正面描写能直接感受到毛泽东主席深受人民爱戴。

你读一读这一部分好吗?
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这是从侧面——群众的反应来烘托人民对领袖的热爱。

所以写人物的时候,可以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来写。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
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

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
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

(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画面)这就是天安门升旗的情景。

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

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

来,同学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

生:(写话)
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

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再读。

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

同学们,让我们再从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走进开国大典,感受开国大典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