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肩袖撕裂 临床表现与查体pot综述
肩袖撕裂原因、症状及治疗

肩袖撕裂原因、症状及治疗1.常见原因肩袖撕裂一般多见于40岁以上、长期参与涉及反复过顶动作的体育运动的运动员,比如游泳、冲浪、排球或投掷类体育运动。
在任何体育运动过程中,肩部着地或遭受直接撞击都可能导致急性肩袖撕裂或拉伤。
有几个因素被认为与肩袖撕裂有关。
许多人认为肩袖撕裂是反复撞击的结果(p.90)。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出现炎症和反复刺激肩袖可能引起肩袖撕裂。
可能促成肩袖撕裂的其他因素包括反复微创和过度使用、年龄增加导致肩袖退化、肩袖肌腱的血液循环不良,以及慢性退化的肩袖遭遇急性损伤。
肩袖撕裂通常发生在肌腱的外层接近肱骨附着点处。
肩袖的冈上肌肌腱是最常撕裂的肌腱。
2.识别方法肩袖撕裂症状类似碰撞、肩袖肌腱炎或滑囊炎的症状。
运动员的肩膀前面或侧面出现疼痛,而且在手臂够东西或举过顶时疼痛加剧。
对于较小的撕裂,无力症状可能并不明显。
对于较大的撕裂,无力症状可能比较明显。
对于严重的撕裂,运动员可能无法将手臂从侧边举起。
发生肩袖撕裂的运动员通常在40岁以上,而且可能有复发性肩袖肌腱炎或滑囊炎史。
疼痛可能在受伤事件之后突然开始,或者在无明显原因的情况下逐渐出现。
疼痛的严重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
研究表明,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3.治疗方法大多数肩袖撕裂运动员都采取保守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运动员的年龄、功能水平、撕裂大小、虚弱和疼痛程度。
如果活跃的年轻运动员发生较大的撕裂,可能需要尽快手术。
肩袖撕裂的保守治疗方法与肩关节夹挤症候群、肩袖肌腱炎和滑囊炎相同:适当休息、减轻疼痛和炎症、恢复无痛全范围活动,以及让运动员参加增强肩袖及周边肌肉的训练计划。
如果采取保守治疗后症状仍然存在,可能有必要做手术。
通常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来显示撕裂的位置和程度。
手术内容可能包括修复撕裂的肩袖肌腱,以及肩峰下减压术,刮去有炎症的关节骨和骨刺,让肩袖有更多的活动空间。
4.重返体育运动在治疗之后,只要运动员受伤的肩部可以无痛全范围活动且全面恢复了力量,就可以逐步重返体育运动。
肩袖撕裂[1]
![肩袖撕裂[1]](https://img.taocdn.com/s3/m/f53b9e1610a6f524ccbf85e5.png)
肩袖损伤一、概述肩袖损伤又称“肩袖断裂”是指因外伤、退变劳损,而致肩袖结构遭受损害,引起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一种多发病,据有关学者通过尸体解剖发现,50~60岁死亡人群中30%有肩袖损伤,70岁以上死亡者中90%~100%有肩袖损伤。
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多。
二、肩袖解剖结构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组成,肩袖肌群起自肩胛骨不同部位,经盂肱关节的前后上下,止于肱骨近侧的大小结节部位,形成袖套样结构,刚上肌起自肩胛骨冈上窝,经盂肱关节上方,止于肱骨大结节近侧,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主要功能是上臂外展,并固定肱骨头于肩盂上,使肩肱关节保持稳定。
冈下肌起自冈下窝,经盂肱关节的后方止于大结节外侧面中部,也属肩胛上神经支配,其功能使肩关节外旋,肩胛下肌起自肩胛下窝,经盂肱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前内侧,受肩胛下神经支配,具有内旋肩关节的功能。
小圆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经盂肱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后下方,属腋神经支配。
其功能使臂外旋。
冈上肌和肩胛下肌由于解剖上的特点,容易受到损伤。
肩关节内收、外展、上举及后伸等活动,冈上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喙突下往复移动,易受夹挤、冲撞而致损伤。
冈上肌腱在大结节止点近侧的末端1cm范围内是乏血管区,即危险区。
是退变和肌腱断裂的好发部位。
三、病因病理与分类肩袖损伤的病因除了解剖及病理上的因素外,肩袖的损伤以及肩袖本身的退变也是主要原因。
损伤包括急性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二类。
前者多见于青壮年,往往在体育运动或劳动作业中发生。
后者则多发生于老年性患者,在肌腱退变的基础上,积累性损伤同样导致肌腱断裂。
肩袖损伤按其损伤程度可分为挫伤、不完性断裂和完全断裂3类。
挫伤:是指肩袖受到挤压、撞击、牵拉造成肩袖肌腱水肿、充血,乃至纤维变性,此种损伤一般是可复性的。
其表面的肩峰下滑囊可伴有相应的损伤性炎症反应,滑液囊有渗出性改变。
不完全性肌腱断裂:是肩袖肌腱纤维的部分断裂。
(医学课件)肩袖损伤

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会导 致肩部疼痛和僵硬,但不会引起明显 的肌肉无力。
04
肩袖损伤的治疗
肩袖损伤的治疗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5
肩袖损伤的预防与预后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肩部肌肉锻炼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使用肩关节, 如频繁提重物或进行剧烈的肩部运动。
通过进行肩袖肌群的锻炼,增强肩部肌肉 力量,减少肩袖损伤的风险。
注意保暖
保持肩部温暖,避免受凉,以免影响恢复。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医生了解 恢复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肩关节
在康复期间和康复后,避免过度使用肩关节 ,如提重物、过度拉伸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医学课件)肩袖损伤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肩袖损伤概述 • 肩袖损伤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 肩袖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肩袖损伤的治疗 • 肩袖损伤的预防与预后
01
肩袖损伤概述
定义与特征
肩袖损伤是指肩袖组织的撕裂或磨损,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的肌腱组成的,它们围绕着 肩关节,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正常活动起到重要作用。
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
及时治疗肩部疾病
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进行重复的 肩部动作,特别是对于需要频繁使用肩关 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如有肩周炎、肩袖炎等肩部疾病,应及时 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导致肩袖损伤。
预后评估
症状评估
评估患者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是否得到缓解,以及是否出现其他并 发症。
功能恢复情况
临床肩袖结构及肩部损伤病因、分型、临床症状、检查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及效果预后

临床肩袖结构及肩部损伤病因、分型、临床症状、检查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及效果预后肩袖损伤是引起肩周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常见疾病之一。
常发生在需要肩关节极度外展的反复运动中,不及时治疗者出现肩关节不稳或继发性关节挛缩症,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部分肩袖损伤可治愈,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肩袖结构肩袖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肌腱组成,包裹于肩关节前方、上方以及后方。
这四条肌肉的肌腱围绕着肩关节,被形象称为肩袖。
当这些肌腱软组织受损时,为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病因1、外力撞击95%的肩袖损伤因肩峰下撞击造成,当肩关节在做前屈及外展运动时,肩峰前缘及喙肩韧带与肱骨大结节发生撞击,引发肩峰下滑囊炎症,发生肩袖撕裂。
长期从事过顶运动如举重、投掷等人群更容易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从而导致肩袖损伤。
2、退变及外伤。
冈上肌血管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变,伴有肌肉及纤维组织坏死断裂,受轻微外伤即可出现断裂,导致肩袖损伤。
3、血供不足。
肩袖靠近肱骨大结节止点处,血管较少,局部组织更容易发生缺血。
诱因1、提拉重物、摔跤。
肩部受力后可能出现肩部肌腱损伤,是老年人发生肩袖损伤诱因之一。
2、长期体力劳动。
从事搬运、提拉重物等工作,长期磨损肩部,可能发生肌肉及纤维损伤,导致肩袖损伤。
分型肩袖损伤有多种分型方法,主要依据肩袖损伤的深度、撕裂大小、肌腱的质量等因素进行分型。
1、Neer肩袖损伤病理分期I期,可逆水肿炎症期,肌腱出现水肿和出血,尤其是冈上肌腱。
II期,腱性组织纤维化和慢性炎症期。
III期,肩袖纤维完全性坏损,全层撕裂。
2、肩袖损伤四种类型新月形撕裂;U形撕裂;L形和倒L形撕裂;巨大回缩性不可移动性撕裂;A.新月形;B.U形;C.L形;D.巨大回缩不可移动性3、肩袖损伤根据深度可分为部分损伤和全层损伤。
部分损伤可分为滑囊侧损伤、关节侧损伤以及肌腱内损伤;全层肩袖损伤有Post分型和Gerber分型等。
①Post分型小型损伤,<1cm;中型损伤,1~3cm;大型损伤,3~5cm;巨大损伤,>5cm;②Gerber分型小型损伤,仅涉及1条肩袖肌腱;巨大损伤,涉及2条及以上肩袖肌腱;不可修复性损伤涉及2条或2条以上肩袖肌腱,MRI显示肌腱内脂肪浸润,术中松解后在外展60°不能肩袖组织外移至肌腱止点处。
早读关于肩袖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这篇文章我打满分!

早读关于肩袖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这篇文章我打满分!肩袖损伤分为肩袖腱炎和肩袖撕裂两种情况。
其中,绝大多数肩袖损伤是肩袖腱炎,一般及时进行综合治疗即可恢复,而肩袖撕裂则需要进行手术。
肩袖腱炎的治疗,早期主要是减轻疼痛和炎症,随后可以通过物理及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提高一般适应能力和力量负荷练习等方法,促进损伤组织愈合和功能恢复。
肩袖损伤的手术的适应症为肩袖部分或全厚撕裂,对保守治疗反应不佳,并且肩袖损伤的症状已经影响到了患者日常功能。
术后康复的目标是在预防修复组织再次破裂的基础上,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以及尽早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
一肩袖的组成肩袖肌主要有几块肌肉组成: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肩关节力偶:肩胛下肌与冈下肌、小圆肌冈上肌与三角肌1、肩胛下肌2、冈上肌的作用是肩外展3、冈下肌与小圆肌盂肱关节的关节囊均增加了肩关节的活动度,但对稳定性作用较少。
盂唇使得肩胛盂的深度增加了50%,其作用相当于“护栏”或“止动垫”,可有效提高稳定性。
由于肩关节骨性结构对稳定性贡献很少,因此大部分稳定性是周围肌肉和韧带来提供。
韧带是维持肩关节稳定性的静态结构,也是肩关节大角度运动的最主要稳定结构。
肩关节韧带主要有盂肱上韧带、中韧带、下韧带、喙肩韧带和喙肱韧带。
1、盂肱上韧带就在二头肌长头起点之前经过盂上结节,到靠近肱骨结节间沟内侧嵴小结节尖近端。
0°外展位时,盂肱上韧带和喙肱韧带一起主要限制肱骨头向前下脱位,也是同一位置前后方向最主要的稳定结构。
2、盂肱中韧带起自宽阔的盂肱上韧带之下,沿着盂前缘直达盂缘的下1/3,斜向下外,扩大并附于小结节深至肩胛下肌腱,并与之融合。
当低度或中度外展过程中,盂肱中韧带限制外旋,但是当在90°外展时,则影响很小。
3、盂肱下韧带起自盂唇的前中后缘,行向前下至肱骨颈下内面。
盂肱下韧带由很厚的前束和略薄且清晰的后束和一个较薄的腋囊组成,像“吊床”一样的结构模式。
肩袖损伤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肩袖损伤伤残鉴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主要指肩袖肌腱发生损伤或撕裂的情况。
肩袖肌腱是连接肱骨和肩胛骨的重要结构,负责支撑和动力控制肩关节的运动。
当肩袖肌腱受到损伤后,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都会受到影响。
肩袖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创伤、过度使用和自然老化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肩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力量下降等。
此外,肩袖损伤还可能对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程度不一。
对于肩袖损伤的伤残鉴定,是为了评估和确认受损肩关节的程度和功能损失,以确定患者的伤残等级和相应的赔偿或卫生保健需求。
针对肩袖损伤,有专门的伤残评定标准和程序,经过系统的检查和测试,结合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可以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
本文将对肩袖损伤的定义、分类以及症状和影响进行介绍。
同时,还将探讨肩袖损伤的伤残鉴定标准和评定的程序与方法。
通过对肩袖损伤伤残鉴定的全面讨论,旨在为相关行业、医疗机构和个人提供有关肩袖损伤伤残鉴定的参考与指导。
同时,从科学角度出发,促进对肩袖损伤的认识和治疗的进一步提升。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
首先,概述肩袖损伤伤残鉴定的背景和重要性,介绍肩袖损伤的定义、分类和发生情况。
然后,给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即对肩袖损伤伤残鉴定进行全面介绍和讨论。
第二部分,正文。
首先,详细介绍肩袖损伤的定义和分类。
其中,对肩袖损伤的四种类型进行解释和区分,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接着,探讨肩袖损伤对患者的症状和影响,包括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受限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实例的分析,展示肩袖损伤对患者身心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结论。
在本节中,将介绍肩袖损伤的伤残鉴定标准,着重阐述相关评定指标和评分系统。
同时,也将介绍肩袖损伤伤残评定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评估流程、常用的评估工具以及评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肩袖撕裂_精品文档

肩袖撕裂肩袖撕裂——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综述引言肩袖撕裂是一种常见的肩部损伤,特指肩袖肌腱发生部分或完全的撕裂。
肩袖肌腱是连接肱骨(上臂骨)和肩胛骨(肩胛骨)的四个肌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的腱脚。
肩袖撕裂会导致肩关节功能受损,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
本文将对肩袖撕裂的原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一、原因1.1 肩部过度用力肩袖撕裂往往是由于肩关节受到过度用力或重复性应力而导致的。
例如,举重、拳击、投掷等运动都需要较大的肩部力量,如果肩部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准备或力量不足,就容易发生肩袖撕裂。
1.2 预存在肩袖肌腱病变某些个体可能存在肩袖肌腱的病变或退变。
这些病变可能是由于年龄、慢性过度使用、肩关节炎等因素引起的,使肌腱变得脆弱,容易受到损伤。
1.3 外伤肩部的剧烈外伤,如跌倒、撞击、高强度运动意外等,也是引起肩袖撕裂的常见原因之一。
外伤性肩袖撕裂通常伴有骨折或其他软组织损伤。
二、症状2.1 疼痛肩袖撕裂伴随着剧烈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能因撕裂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疼痛通常会在肩部活动时加剧,尤其是在举起手臂、梳头、穿脱衣物等动作时。
2.2 肩关节功能障碍肩袖撕裂会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力量减弱、运动范围受限、肩关节稳定性下降等。
患者可能感到手臂无力,难以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
2.3 异响和肩关节不稳部分患者可能会听到肩关节的卡擦声或弹响,这是因为撕裂的肌腱摩擦或在肩关节内发生的不稳定现象导致的。
2.4 丧失肩腱力量肩袖撕裂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完全丧失肩腱力量。
他们可能无法举起手臂,甚至无法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进行日常活动。
三、治疗方法3.1 保守治疗轻度的肩袖撕裂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症状和促进修复。
保守治疗包括应用冰敷、使用止痛药物、进行肩关节牵拉、进行物理疗法等。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改变活动习惯和避免重复性应力来减轻症状。
3.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肩袖撕裂,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
肩袖撕裂的诊断与治疗论文

肩袖撕裂的诊断与治疗【中图分类号】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17-01肩袖撕裂是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肩袖病变的程度从单纯的滑膜炎和撞击综合征到完全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
据文献报道,在肩部病变中,肩袖病变约占60%。
60岁以下人群中,肩袖全层撕裂的发生率低于6%,60岁以上人群中达到30%。
【解剖】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组成。
肩胛下肌起始于肩胛骨前方,止于肱骨近端的小结节上。
冈上肌起于刚上窝,冈下肌起于刚下窝,小圆肌起于肩胛骨下缘的背侧面,三者共同止于大结节。
其止点面积分别是1.55cm2、1.76cm2、和2.22cm2,总面积为6.24cm2。
肩胛下肌在肱骨小结节的面积为2.41cm2。
冈上肌止点(footprint)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平均为22.5mm(±3.1mm),内外方向上的平均长度为12.3mm(±0.4mm)。
肱骨头软骨缘至腱止点距离小于1mm。
冈上肌足印向后止于正常的裸区开始处,这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刚下和小圆肌止点构成裸区的外侧边界(1-2)。
肩袖对于肩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有重要作用。
冈上肌可以压抑、稳定股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冈下肌和小圆肌主要功能是外旋肩关节,防止肱骨头上移及后移;肩胛下肌主要功能是内旋肩关节,同时对肩关节前方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肩关节外展力量中,肩袖占1/3到1/2,在外旋力量中肩袖占80%。
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肩袖对于保持肩关节周围肌力平衡非常重要,inman提出冠状面肌力平衡学说,bu rkhart提出水平面平衡论。
【病因及损伤机制】肩袖撕裂的原因包括严重创伤、反复微小创伤、外撞击、内撞击和肩袖组织退变等。
1、肩峰下撞击学说 neer认为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前1/3和喙肩韧带发生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甚至肩袖撕裂。
他认为95%的肩袖撕裂都是肩峰下撞击引起的。
肩袖损伤PPT课件

撞击诱发试验
1、肩峰下撞击: 1)Neer征,检查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固
定肩胛骨,另一只手保持肩关节内旋位, 使患肢拇指尖向下;然后使患肩前屈过顶。 如果诱发出疼痛,即为阳性。该试验的机 理是人为地使“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前 下缘”发生撞击,从而诱发疼痛。
35
撞击诱发试验
2)Hawkins征(Hawkins test),检查者立于患者后方, 使患者肩关节内收位前屈90度,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保 持水平。检查者用力使患侧前臂向下致肩关节内旋,出现 疼痛者为试验阳性。该试验的机理是人为地使肱骨大结节 和冈上肌腱从后外方向前内撞击肩峰、喙突、喙肩韧 带 形成的“喙肩弓”。
3)疼痛弧(pain arc),肩外展表现出“疼痛弧”,即肩 外展60度~120度时出现疼痛。因为在肩外展60度~120度 时肩峰下间隙中肩峰与冈上肌腱最贴近。
36
撞击诱发试验
2、喙突撞击试验: 肩关节在不同角度水平内收位,向前屈曲
和内收时,出现疼痛并伴有咔哒声为阳性。 3、肩锁关节撞击:交臂试验(Cross-arm
17
肩袖损伤的病理生理
肩袖病变主要包括肌腱炎伴/不伴有钙化的退行性改变以 及肌腱撕裂、挫伤、出血等,大部分是磨损改变或者肌腱 退变,小部分的肩袖撕裂为急性外伤。
肩袖病变分期: ★I期:主要表现为肩袖尤其是冈上肌腱的水肿和出血, 在年龄小于25岁的有症状患者中较为典型; ★Ⅱ期:炎症继续发展,更多的纤维组织形成,即纤维 变性和肌腱炎,25~40岁患者多见; ★Ⅲ期:部分或完全性肩袖撕裂,主要是40岁以上患者。
27
肩关节活动度检查
2、肩外展活动度:上肢保持肘关节伸直, 自身体侧方向上举直至超过头顶,外展至 最上方时掌心向外。
肩袖撕裂读片PPT课件

我们在MRI上应得到的信息
1 肩袖走行及连续性 2 高信号 3 脂肪变性 4 肌肉萎缩 5 肌肉回缩 6 三角肌下、肩峰下囊滑液相连
Partial Thickness Tears 部分肩袖撕裂
• 根据肌腱异常部 位分为3中类型 :关节侧撕裂, 滑囊侧撕裂,止 点撕裂
• 冠状位T2相提示 关节侧部分肩袖 撕裂,撕裂比例 小于50%,在滑 囊侧肌纤维仍是 完整的
• 最为常见
滑囊侧撕裂:冠状位T2相提示滑囊侧部分肩袖撕裂,
撕裂比例大于50%,在滑囊侧肌纤维仍是完整的
• 发生率较少,约2.9%
• 通常发生在较高位置 处,即肩峰下-三角肌 下滑囊。
• 因撕裂部位包含液体 ,肉芽组织,血液等 ,所以肩袖部分撕裂 在T2相上表现为高信 号,和全层撕裂表现 相类似,但信号通常 不贯穿全层肌肉。
• 冠状斜位(A)和矢状斜位(B)T2相提时关节侧肩袖肌纤 维部分撕裂,而滑囊侧仍完整
像学表现。
需要和体格检查结合
• 如果仅仅具有上述影像学表现,通常不足以诊断全层肩袖 撕裂,需要更多的相关临床表现。
•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即使在肩袖部分撕裂或者肩袖完整的病 人中也会有些病人出现上述影像学的诊断。
肩袖全层撕裂的影像学描述
• 可分为以下数个级别:小(<1cm),中(<3cm),大(35cm),巨大(>5cm)
DePalma AF, Kruper JS. Long-term study of shoulder joints affliated with and treated for calcific tendinitis[J]. Clin Orthop.1961;20:61-72.
肩袖损伤教学查房ppt

创伤作为肩袖损伤得重要病因已被广泛接受。
劳动作业损伤、运动损伤及交通事故都就是肩袖创 伤得常见原因。
①上臂受暴力直接牵拉,致冈上肌腱损伤; ②上臂受外力作用突然极度内收,使冈上肌腱受 到过度牵拉; ③腋部在关节盂下方受到自下向上得对冲性损 伤,使冈上肌腱受到相对牵拉,并在喙肩穹隆受到 冲击而致伤。
准备一个弹力带,将它固定于墙壁、门或者脚下。每 周练3-4次。开始阶段,每个动作5-6次为一组,做1-2 组;随后可根据恢复情况增加训练强度,练习次数可 逐渐增加至每个动作10-12次为一组,做2-3组。
⑴体操练习:双手握住体操棒,在体前,手臂伸直,然 后反复用力向上举,尽量向头后部延伸;在体后,双手 握棒,用力向上举。
肩袖损伤分为肩袖腱炎与肩袖撕裂两种情况。 其中,绝大多数肩袖损伤就是肩袖腱炎,一般及时进行 综合治疗即可恢复,而肩袖撕裂则需要进行手术。这 里主要介绍肩袖腱炎得治疗。
早期主要就是减轻疼痛与炎症,随后可以通过物理 及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提高一般适应能力与力量负 荷练习等方法,促进损伤组织愈合与功能恢复。
2、特殊体征:
(1)肩坠落试验:被动抬高患臂至上举90°~ 120°范围,撤除支持,患臂不能自主支撑而发生臂 坠落与疼痛即为阳性。
(2)撞击试验:向下压迫肩峰,同时被动上举患臂, 如在肩峰下间隙出现疼痛或伴有上举不能时为阳 性。
(3)疼痛弧征:患臂上举60°~120°范围内出 现肩前方或肩峰下区疼痛时即为阳性,对肩袖 挫伤与部分撕裂有一定诊断意义。
肩袖损伤教学查房
主动活动度(ROM)检查
前屈-上举 180°
后伸
60°
外展-上举 180°
内收
50°
外旋(中立位) 45°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解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依据不同的文献报告为5%-39%。
作为上肢的活动枢纽,肩关节决定了整个上肢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空间精确度。
而肩袖肌群作为肩关节空间位置精确控制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对肩关节的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肩袖损伤会使肩关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伴有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在国内对于该疾病的认识还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
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将就肩袖损伤的解剖、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概述。
一、肩袖的解剖和功能1、解剖肩袖由前方的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上方的冈上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superior facet),后方的冈下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middle facet)和小圆肌(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inferior facet)构成。
它们在接近止点的位置与关节囊相愈着并相互融合形成袖套样结构包绕在盂肱关节的周围。
2、功能同髋关节相比,肩关节活动度更大,但内在稳定性低。
肩袖的存在为肩关节提供了良好的内在稳定性和精确的空间位置控制能力。
在进一步谈肩袖的功能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Inman[1]在1944年提出并由Burkhart在1993年进一步完善的力偶平衡理论。
力偶平衡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在冠状面上的平衡:位于肩关节旋转中心下方的肩袖肌肉,包括肩胛下肌的下部、冈下肌的下部和小圆肌的全部,所产生的力矩能够与三角肌产生的力矩平衡,使合力的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抵抗三角肌收缩产生的向上的牵引力,维持了肩关节在上举过程中的稳定。
(2)在轴面上的平衡:指位于前方的肩胛下肌与位于后方的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矩平衡。
也即所产生的合力方向指向关节盂的中心。
使肩关节能够在活动范围内的任意空间位置保持稳定性。
肩袖的功能就是提供以上两个平面上的力偶平衡,满足肩关节的功能要求。
二、肩袖损伤的病因学1、撞击由1972年的JBJS(Am)上Neer提出了喙肩弓下撞击的概念,并提出通过喙肩韧带的切除和前肩峰成型来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图 陈医生示范
冈下肌、小圆肌抗阻力实验
肩胛下肌抗阻力实验
(4)盂肱关节内摩擦音:即盂肱关节 在主动运动或被动活动中出现摩擦声 或轧砾音,常由肩袖断端的瘢痕组织 引起。
• 简单总结临床表现: • 1.肩关节僵硬 • 2.活动困难 • 3.乏力 • 4.关节不稳定 • 5.关节发涩
肩峰下间隙 撞击试验
插图 陈医生 白衬衫长袖 红领带
冈上肌抗阻力实验
• Jobe实验(倒罐头试 验):肩关节水平位内 收30度,冠状位外展 80~90度,肩内旋、前 臂旋前使拇指指尖向下, 双侧同时抗阻力上抬。
(3)功能障碍:肩袖大型断裂者,主动肩上举及 外展功能均受限。外展与前举范围均小于45°。但被 动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
(4)肌肉萎缩:病史超过3周以上者,肩周肌肉有 不同程度的萎缩,以三角肌、冈上肌及冈下肌较常见。
(5)关节继发性挛缩:病程超过3个月者,肩关节 活动范围有程度不同的受限,以外展、外旋及上举受 限较明显。
2、特殊体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坠落试验:被动抬高患臂至上举
90°~120°范围,撤除支持,患臂不能自 主支撑而发生臂坠落和疼痛即为阳性。
(2)撞击试验:向下压迫肩峰,同时被动 上举患臂,如在肩峰下间隙出现疼痛或伴 有上举不能时为阳性。
(3)疼痛弧征:患臂上举60°~120°范 围内出现肩前方或肩峰下区疼痛时即为阳 性,对肩袖挫伤和部分撕裂有一定诊断意 义。
肩袖撕裂
-----临床症状
肩袖损伤早期症状
1.临床表现: (1)外伤史:急性损伤史,以及重复性或累积性损 伤史,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2)疼痛与压痛:常见部位是肩前方痛,位于三角 肌前方及外侧。急性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慢性 期呈自发性钝痛。在肩部活动后或增加负荷后症状 加重。被动外旋肩关节也使疼痛加重。夜间症状加 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压痛多见于肱骨大结节 近侧,或肩峰下间隙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