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部编统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件PPT)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1.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 不同之处?
2.从句子中的“清晰而坚定”你体会到什么?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 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一读,比一比,你 体会到什么?
议一议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读一读 要求: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部编版四级语文上册 松院小学:钱扬泉
自读第1~10自然段
想一想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1.品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中华:中国;崛起:兴。
立志“振 兴中华”
耳闻“中 华不振”
目睹“中华 不振”
写一写
默读课文,按照小标题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10自然段):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段(第11-14自然段):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 解。 第三段(第15-17自然段):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 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当效此生 疑惑不解 切身体会
课文写周恩来( 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
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
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 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
(外国人横行)的租界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 了一通。
(蛮横无理)的租界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 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 火一直燃烧造周恩来的心中。
jué
崛起
我会认
shěn
沈阳
fàn
范围
wèi
魏 校长

严肃

清晰
huò
疑惑
huái
淮安
chì
训斥

租界

羞辱
sù xī zhèn xiōng huái zàn xiào
肃 晰振 胸怀 赞效
zū yí huò fán gù xùn chì rǔ
租 疑 惑凡 顾训 斥辱
xiōng

不要少写 “∣”
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那是我们中国的地方。
第一句好,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 气更有力,感情色彩更鲜明。
句子百花园 1.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 2.这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
难道这不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
部编版四级语文上册 松院小学:钱扬泉
人民的好总理
《难忘的泼水节》有他欢乐的身影,《一夜的 工作》有他为民为国辛勤操劳的身影……他,就是 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 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 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 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 学日本、法国等地,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
胸怀
人生最可悲的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
zàn

不要写成“乚”
连声赞叹
看到那蜿蜒起伏的长城,游客们连声赞叹。
加一加: 日+析=晰
雨+务=雾
换一换:
阻 组


大家都来猜一猜
1.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赞 ) 2.坏土去掉心自来。( 怀 ) 3.有日是清晨,有手需振奋,有寸耻辱来。( 辰 )
比较句子,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这位同学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第一句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在本段文章 的开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仿写一句描写公园里菊花的设问句。
春天来了,公园里菊花开了,到 底是什么景象呢?你看,那满公园的 菊花,黄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如 雪……真是娇艳无比。
周恩来“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把 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 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其他人为 对比 了满足自己的
突出周恩来 生活需求而读 的伟大抱负。 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 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 坚定,决不动摇。
自读第11-14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1.理解“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 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 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 地、上海租界地等。
中华不振
以前清政府腐败,软弱无能,许 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清政府签订不平 等条约。
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 “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1917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友的帮 助下,筹到了一笔赴日本留学的经费。出国前,他回到 母校,与小学时的同学话别。他给同学写下了临别赠言 是,
“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 由天津乘船东渡日本前夕,他又写下了一首抒发救 国抱负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默读第15-17自然段
要求:读准字音,互相表演一下当时情景。 思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租界? 2.画出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 3.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12 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 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 的外国人。
这是中国人的地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