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普教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海淀区普教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从海淀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出发,分析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业目标、学业检测方式、教学方式、普遍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实际数据和案例呈现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高中后续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提供学生水平程度依据。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业目标;学业检测;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始自八十年代,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能力目标方面的认识,并形成了教育部课程标准、国家和地方教材体系、阶段性学业考核等内容。

北京市海淀区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全国较早开始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地区,在师资水平、学生能力水平、教学设施配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同时,海淀区也是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建立的首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区”。

在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教研、学业检测、教材等各方面都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保障各学段学生毕业时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达成。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当设备能够达到开设课程的要求后,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因素主要就表现在了学业检测方式、学生差异、教师差异等方面。

同时,这些方面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均带有普遍性,这些普遍性因素基本也会成为大学阶段的问题。

1高中学生毕业时达成的学业目标
1999年之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普遍被称作“计算机课程”,从课程名称能够看出,计算机课程是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课程。

自2000年课程名称变更为“信息技术课程”之后,课程的培养目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要对信息化社会中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最终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后,全国中小学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指导纲要》从技术和能力方面均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

由于当时《指导纲要》要面向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地普遍采用小学、初中、高中均为“零起点”的方式进行教学。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实验)》[2](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部分”中,对高中学段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更加系统性的规定,在对学生能力的表述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并基本以“非零起点”的基准构建高中信
息技术课程体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学生要完成必修模块,同时必须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学习才能完成学业。

1.1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主要包含图1中的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以常用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为基础,使用这些软件可以让学生体验对多种门类的信息进行获取的过程,对文字、图像、音视频、数据图表等进行加工和表达、交流的过程,同时体验对数据的管理、信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在实际教学中,必修模块的大部分计算机知识均已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完成教学,高中必修部分更多侧重于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的整体意识,以及进入信息社会的意识。

在学习中,学生还会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会有对新知识的需求,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必修模块涉及的计算机知识性内容如表1所示。

1.2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内容包括如下五个模块。

1) 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2) 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

3) 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4) 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

5) 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

在考虑到学生普遍要求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计划地选择相应选修模块。

让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发挥特长,并创设一定的环境加以培养,让今后有意向在大学计算机技术方面深造的学生得以发展。

选修模块能够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接触这一分支科目的内容,并给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在软件和硬件的选择上也有别于必修模块的内容。

如必修模块的网站制作选择了适合入门的FrontPage软件,“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模块需要比较深入的网站制作技术,所以普遍会选用Dreamweaver软件。

1.3课时、教材和实施
目前,海淀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一开课,每周2课时。

第一学期进行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第二学期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

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学科学业检测,即“信息技术学科高中毕业会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公布后,教育部共审查通过了6套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北京市2007年进入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自2007年开始,海淀区高中使用了通过教育部初审的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为便于安排上课,各学校在选择选修模块时,普遍采用以班级整体选课的方式。

所以学生高中毕业时,全体学生所选的选修模块内容相对比较分散,表2是2009-2010学年海淀区高中选修模块学生人数统计。

2高中学生毕业时的学业检测方式和普遍程度
学业检测性质的考试一般会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被动地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2.1考试形式
北京市采取高中毕业会考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中所有学科均需要进行毕业会考,学生所有会考科目均合格后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

会考成绩采用等级制,分别为A、B、C、D,对应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高考时,部分院校招生会参考某一学科的会考成绩,且要求此学科成绩在B级以上。

会考除参考《课程标准》外,还要参考《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3]信息技术部分的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高中毕业会考一般在高一年级的学年末进行,目前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由各个区县自行组织和命题。

海淀区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定制开发了考试系统,并自行编制题库。

学生在所在学校参加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时由考试系统在题库中随机组卷,以实现相邻学生考卷的差异性。

卷面采用百分制方式统计分数,最终转换成等级制。

考试题目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包含信息技术基础和学生所选选修模块的内容。

客观题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对错类型,涉及所有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性范围内容,及能够以选择答案呈现的分析类内容。

主观题为在真实软件环境下的实际操作类题目,客观题由考试系统阅卷并给出分数。

主观题由人工阅卷,在人工阅卷中考察学生上机操作的作品成果、设计思想等,在学生未能完成的半成品中,也能够通过人工方式发现学生的能力情况,并给出恰当的分数。

部分题目如下。

1) 例1:客观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www.nlc. 上进行书刊目录查
询,实际上是在访问()。

A: 电子表格文件B: word文件
C: 数据库D: 文本文件。

2) 例2:客观题——要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首先要做的是()。

A: 总体规划作品B: 确定作品主题
C: 搜集相关素材D: 整理加工素材。

3) 例3:主观题——VB程序设计:在文本框中任意输入两个数,单击“比较”按钮后,将其中的最大值显示在下方标签中;单击“清除”按钮清除各项数值。

如图2所示。

2.2学生普遍程度
海淀区学生历年来的信息技术会考成绩比较稳定,表3是2009-2010学年高中毕业生的会考成绩统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成绩为优秀和良好的学生占据了较大比例,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在今后补考。

3普及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在普及教育阶段中,学生除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外,还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构建信息意识,最终形成信息素养。

所以在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目前普遍以一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事例为解决对象,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附带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某些领域也会被称作“项目教学法”。

这些教学方式更多主张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带着需求去学习,而不是对知识的单纯重现和记忆。

3.1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当需要进行某一项计算机技术或信息技术学科理念的教学时,不是让学生直接观看、操作这部分内容,而是设计一个有一定意义和存在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任务的解决需要本节课要求的计算机技术,通过学生的活动和任务的需求,自然地引出技术的学习,并让学生通过所学技术进行研究和表达。

例如,高中课程标准中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教学中可以设计任务“我与世博会”,要求学生通过多媒体
的方式全面展现个人对世博会的认识。

基本的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从表面上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活动,但是完成这个活动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正是本节课所要求的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知识性内容。

教师也会通过使用评价方式,对活动和技术两方面均作出评价,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作品的水平,了解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

任务:我与世博会。

任务要求:使用多媒体的方式全面展示世博会,并要有学生自己的认识。

技术性要求:能够收集并管理素材,能够使用多媒体素材处理工作,能够使用多媒体工具表达意图,能够通过成果发布交流创意。

成果形式:多媒体著作方式[2](多媒体著作软件的作品,或多媒体集成软件的作品)——演示文稿,多媒体网站方式——网站。

基本过程:
1) 了解世博会——网络查找资料。

2) 形成自己的认识——阅读资料,并收集相应素材,初步构思作品的制作方案。

3) 整理素材——使用计算机管理素材文件。

4) 素材加工——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加工处理软件加工素材。

5) 展示成果制作——使用多媒体著作工具或网站制作工具制作作品
6) 成果展示评价——发布作品,教师提出评价要求,采用教师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价。

3.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行业中被普遍采用。

在计算机类职业高中的教学中,学生的培养方向是成为计算机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

所以,教学中会设计一个教学项目,将企业实际的项目案例作为学生活动,让学生作为企业员工参与完整的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学习软件使用。

如在数据库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计算机软件企业承接的数据库项目,在数据库的初始设计、构建数据库、测试等多个环节中,学生参与进来,进而学习数据库软件。

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更侧重于学生任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所以,在高中选修模块的学习中,教师会更多地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

4影响学生学业程度的因素及普遍解决办法
在海淀区的实际教学中,影响整体学业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部分学生起点过低、学生程度差异过大、教学环境不到位、教师认识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不可能以全面的个别化辅导方式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教学,所以只能在课堂的部分环节中设计一些相应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1部分学生起点过低
海淀区有着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学段都以前后呼应、互相衔接的方式呈现,避免知识在教材中的重复讲授,同时后一学段均以前一学段的毕业生学业水平为起点。

但是招生时,海淀区的初中、高中学生还会有一部分来自外区县、外省市的学生,同大部分学生相比,部分学生入学后的信息能力起点过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组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找到达到学业检测要求的最低标准,并以此标准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但删减的原则如下:一是不能删除《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二是保证学科体系的完整,不能由于内容的删减造成学科体系的不完整。

所以,针对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大家共同的参照和标尺,无论是降低知识难度,或删减知识内容,教师都会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并以高中会考要求为底线。

4.2学生程度差异过大
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程度差异普遍较大,且这已经成为所有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常会采用“分层教学法”。

教师一般是按照班级的中间群体设计教学内容的,即以班级中大部分中档学生为标准,但是这种设计方式忽略了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

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教师要求的学习内容,所以会有一些影响课堂的举动,或沉浸于其他事情,反而耽误了自己正常的学习。

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无法跟上班级中普遍的进度,同时也较难得到单独的辅导,会慢慢放弃学习。

分层教学法会设计出有一定差距的任务要求。

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要求的底线,这个底线是完成本节课任务的最低要求,基本适合班级中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同学互助的方式对学困生进行辅助,让学困生能够完成任务的最低要求。

在最低要求基础上,再设计进一步的要求,对班级中的大部分普通学生,提出适合他们的高一层次要求,适合大众群体的能力提升。

最后提出一些比较含糊的更高一层的要求,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用比较含糊的说法,做
到“上不封顶”。

所以,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同一个任务,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最低保证学业检测的底线,同时上不封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3教学环境不到位
谈到教学环境不到位,一方面是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另一方面是设施管理不到位,造成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依赖于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的配备和按时更新,是保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

但是设备的正常使用,需要人力去维护,这也考验了相关人员的能力水平。

为了保证教学人员能够保持设备维护能力的水准,自2007年以来,北京市在历次的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均设置了机房问题处理方面的考核题目,以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从设施、教学等多方面保证学生的学习。

4.4教师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认识《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方面也同样存在差异,教师的差异也将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并最终导致学生能力的差异。

在保证教师认识程度的整体提高方面,交流无疑是最佳方式。

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能够实现教师的群体提高。

通过每周固定的教研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组织教师交流,包括集体的教材教法分析、公开课的听课研讨、继续教育培训、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技术讲座、专家讲座、参观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一线教师了解了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科教育前沿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海淀区高中学生毕业时,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能进行文字、图像、音视频等素材的处理与加工,并能以多媒体著作软件或网站制作软件表达电子化的作品,作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想。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观念,并在某一个选修模块的特长领域具备一定的能力。

在学习阶段,学生经历了多种形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教师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前提下,使用了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

在高中毕业时,学生要经历会考这一形式的学业检测,能够促进学习。

教师在解决学生差异、学生起点低、引领学生学习等方面所使用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教师队伍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S]. 教基[2000]35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S]. 北京:中国书店,2011.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under Libe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MA Tao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idian District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Centre,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of Haidian Distri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goals of study, study examination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common issues and solutions. It demonstrates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referencing the factual data and cases, and it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in terms of levels of students for their later period of senior high school computing study.
Key words: course standard; goals of study; study examination methods; teaching meth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