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刚毕业大学生春节“恐归”综合症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红鹰学院学生课外社会实践论文
刚毕业大学生春节“恐归”综合症
调查报告
班级:09 财管(4)班
姓名:俞晓英
学号: 091351244
2011年2月
关于刚毕业大学生春节“恐归”综合症调查报告 [摘要]春节前期,在我们生活中,网络传着这样一个新的名词“恐归族”——在外地、不愿意回家过的人,主要集中在二十岁到三十岁。

这里我主要调查在我们身边刚大学毕业的未婚年轻人,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之间俗称“二十岁中期综合症”。

随着经济的增长,房价物价的上涨,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等,近期“恐归”这一心理压力在刚毕业大学生中显得尤为严峻。

文章在调查刚毕业大学生春节“恐归”的因素上,从年轻人工作压力、婚姻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给出了“恐归”的导因,并换角度从父母的立场上给年轻人从心态上给出了相关指导。

调查发现:刚毕业大学生春节“恐归”综合症比较明显,心理压力大,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恐归族”刚毕业大学生压力心态指导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查方法,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二手资料法
收集相关调研资料和经验为本研究设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在收集到的初步资料的基础上拟定问卷,问卷经过指导老师指正和调研组成员的修改后定稿,最后开始了本次问卷调查。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设计出的调查问卷,以浙江衢州、浙江湖州、浙江宁波、浙江杭州为代表,利用课外时间,深入特殊人群展开调研,完成调查问卷。

3、典型个案访谈法
由于课题特点原因,对三个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问卷回收情况
为了了解刚毕业大学生“恐归”综合症,为进一步研究研究新起的此现象,我好奇地展开了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深入湖州开展实地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有效回收率100.0%.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97.0%。

调查对象为在浙江省二十岁到三十岁刚大学毕业的未婚年轻人。

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

为研究现时“恐归一族”提供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本调查的特点是:以二十岁到三十岁刚大学毕业的未婚年轻人的视角,反映当代年轻人“恐归”的心声。

(三)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性别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女性占43%,男性占57%,其中,72%的男生有“恐归”心理,35的女生有“恐归”心理。

调查看出,“恐归”男生比女生心理压力大,春节期间也是如此。

2、年龄
本次调查中,选择对象主要在青年人,其中,20—24岁占的20%,25—30岁占本总量80%。

其中,80%的25—30岁年轻人中,有60%的年轻人有春节“恐归”心理,20%的20—24岁年轻人中,有28%的年轻人有春节“恐归”心理,调查表明,春节“恐归”主要集中在24岁后处于事业期中的年轻人。

3、婚姻
调查中,有75%的年轻人属于未婚,仅有25%已婚,均有大大小小的“恐归现象。

其中,75%未婚年轻人中,有78%的年轻人有春节“恐归”心理,25%的已婚年轻人中调查表明,有45%的年轻人有春节“恐归”心理,调查表明,恐归综合症一定程度上与婚姻有关。

二、刚毕业大学生春节“恐归”综合症成因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亲人眼里,“恐归族”有那么一点,甚至还容易和不孝牵连在一起,但对“恐归族”来说,恐惧回家实在有太多的理由,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假期永远太短,年底各种开销加大以及现在过大的压力等等都造成了年轻人在外春节不愿意回家的。

(一)回程通病:车票难买
春运的头等难题就是买票,特别是今年,据说今年将有28.5亿中国人会在飞机火车汽车轮船四大交通工具中上演人类最空前但不绝后的大迁徙。

车票难买的程度屡屡打破记录,导致春运买票被列为使人望而生畏的恐怖事件,排队排到昏倒,等票等到心焦,心力憔悴,阴影成形,到头来除夕夜的团圆化为一场浮云却只能乖乖认命。

有时不妨逆向思维一下,让父母逆流而上会很容易买到来自己所在的城市的车票,一起过个城市里的团圆年也许会是不错的方案。

(二)经济忧虑:囊中羞涩
物价飞涨,房价居高不下,白领都早已沦为尴尬的月光族,钱包羞涩的我们往往难以启齿心底最深的无奈,每一次过年并不单纯意味着如何团聚如何欣赏春晚,而是警告我们必须提早从牙缝里使劲往外“挤钱儿”,几百大洋的车票,孝敬父母的红包,走亲访友的路费,亲朋好友的礼物,样样都得考虑在内,钱让人一筹莫展,钱让英雄扼腕,没有数千元根本无法安心过年,年龄增长,暗示年过的就越得有责任感。

(三)婚恋烦恼:剩男剩女
当剩男剩女泛滥,结果对春节雪上加霜,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会在外人的流言蜚语闲言碎语下逐渐变得敏感而不和谐。

剩男剩女们的归家欲望被街坊邻居的白眼,亲戚友人的嘲讽,家长们的追问和催婚而粉碎。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那些偏见和流言让人闻风丧胆压力倍增,衍生出花钱雇“假女友”“假男友”回家过年的现象,静下心来,“破罐子破摔倒”,倒不如干脆在外面躲避风头,直到寻觅到自己的另一半,再“光荣返乡”,到时一举翻身方可扬眉吐气。

(四)事业瓶颈:光宗耀祖
有钱回家并非打工者的终极目标,一回家之后会有无限琐碎极致无聊的事蜂拥而至,言谈间平凡的自己容易被归为“蠢笨”一族。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花钱供我们大学毕业,既然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那就该一飞冲天铁饭碗,衣锦还乡才好看,而现实中的我们却徘徊于私人小企业里打着一份零工,一无钱二无势,三餐仅能维持温饱。

距离开着车吃着火锅唱着歌高调回家,满身珠光宝气遍身名车豪宅,相去甚远。

一年又一年,为生存而挣扎,被残酷的现实摧垮,浑浑噩噩在夹缝中求生存,何谈光耀门楣?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把这块大牌匾挂在门中央!
(五)世俗眼光:攀比心理
静静的远离人群远离是非,乃是闹中取静的至高境界,只要不回家,就不会被那些闲言碎语的无良攀比轰炸。

世俗永远是逃避不了的东家长西家短陈芝麻烂谷子,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甚至同村同龄、邻居亲戚都会被人下意识地划分为与你展开PK的对象,谁比谁强谁比谁弱,人逢过年PK多,虽然我们不介意我们嗤之以鼻,但人际关系立于眼前,被一时嘴热嘴刁的人评断三言两语,平静的心灵也会多少有点波澜起伏的不快。

三、应对年轻人春节“恐归”的心理指导与建议
根据一段时间的辛苦调查,调查小组针对问卷分析和访谈所反映出的问题,换角度从父母的立场上给年轻人从心态上给出了相关指导以及对社会习俗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一面是父母的殷殷期盼,一面是一大堆恐归的理由,“恐归族”们在进退两难间确实难以抉择。

人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人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别人发现自己不成功或是认为自己不成功。

所以,不够成功的人往往会自己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回家会没有面子。

其实,回家过年是家人的团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展示或显示自己财富的平台。

父母年纪大了,会唠叨,这是很正常的,但父母真正在乎的,绝对不是孩子能给自己多少钱,而是孩子是否平安快乐。

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毕竟父母年纪大了,陪伴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应该好好珍惜,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二)常回家看看
“恐归族”的出现和当今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关。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过年过节,尤其是过大年,是一定要回家的。

但现在,一部分人的这种观念正在变淡。

在老一辈的眼里,过年回家看看父母,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因此,从传统家庭文化的角度上考虑,春节还是应该回去的。

如果在外工作的人们长期不回家,这样容易跟家人脱离联系,现在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容易感到孤独。

春节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一家人团圆。

父母要求的并不一定是孩子们能一下子赚到多少钱,回家给父母送上一份安慰,比金钱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呼吁改变过去的做法。

比如过年回家包红包、送礼,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无需为了面子,过度张扬,到头来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负担。

能回家团圆才是最重要的,红包包多包少,量力而行就好。

参考文献
[1] 玛捷米; [J]. 中国保安 2006年04期
[3] 陈旭; [J]. 中华遗产 2007年02期
[8] 马婧婧; [J]. 心理与健康 2009年04期
[7] 王心洁; 肖卫华; [J]. 东南亚研究 2005年02期
[9] 林蔚; [J]. 瞭望 2007年07期
[10] 多彩; [J]. 天津人大 2008年02期
附件2 个案访谈录
个案1
个案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