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韩萍
【摘要】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64例ICU
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适宜的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氮
平衡、肱二头肌皮皱厚度和上臂肌围等营养指标及营养达标率、免疫球蛋白G、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和总有效率等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维持生理机能,降低并发症率,促进疾病恢复,但不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7(028)013
【总页数】2页(P2448-2449)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早期胃肠内营养;营养价值;并发症
【作者】韩萍
【作者单位】姜堰中医院ICU,江苏姜堰 22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9.3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收治和监护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大多需进行机械通气,进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1]。
绝大多数患者通常不能正常进食或需要禁食,存在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对周围环境的应
激反应较为强烈,常会出现新陈代谢紊乱,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院内感染率较高,显著增加了死亡率[2]。
因此,对ICU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改善其营养指标,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疾病预后,显得非常重要。
近年来,我们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各种急危重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的单双数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观
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1~76(51.4±7.6)岁;体质量47~89
(64.2±6.8)kg;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溢血等神经系统疾病11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等心血管疾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
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急性中毒2例,急性肾衰竭1例,其他1例;神志清楚6例,意识障碍26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
龄21~75(51.2±7.7)岁;体质量48~88(64.4±6.5)kg;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溢血等神经系统疾病10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等心血管疾病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7例,急性重症胰
腺炎2例,急性中毒 2例,急性肾衰竭 1例,其他1例;神志清楚7例,意识障
碍 25例。
两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1)入选标准:既往无严重基础性疾病,入ICU治疗≥72h,患者
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
(2)排除标准:排除既往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营养不良,合并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终末期疾病,消化道肿瘤、穿孔、炎症等,有误吸和窒息病史者等。
1.3 方法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呼吸循环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适当对
症和支持治疗,加强人性化护理服务,避免其他因素的损害,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适宜的肠外营养,神志清醒者给予适当的膳食口服,意识障碍者适当给予静脉
营养支持;观察组根据患者体重、病情、24h出入量、心肝肾功能等具体情况,决定肠内营养液的成分、总摄入量、输注剂量和速度等。
于患者入院第2d安置Flocare螺旋型鼻空肠管,使用输注泵泵入40~43℃的营养液;第1d输注速度20ml/ h,浓度0.5kcal/ml左右,持续泵入 16~18h/d,目标总热量为
0.5kcal/kg·d,热氮比例一般为120:1。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胃潴留、反流、误吸、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并及时作出处理。
以后每天增加输注量至30~40ml/h,5~6d内增加至125ml/h,直到目标总热量后并维持该剂量[3]。
2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输注营养液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疗程结束后,复查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氮平衡(NE)、肱二头肌皮皱厚度(TSF)和上臂肌围(MAMC)等营养指标;统计营养达标率、免疫球蛋白G(IgG)、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等恢复结果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Hb、ALB、NE、TSF和MAM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恢复结果比较观察组营养达标率、治疗总有效率和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出现胃潴留、反流、呕吐2例,轻度腹泻1例,下消化道麻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出现胃潴留、反流、呕吐1例,轻度腹泻1例,下消化道麻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ICU收治的患者病情较严重,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和需要辅助呼吸,患者常不能自主进食,但由于疾病的高消耗,对外源性营养底物利用率较低;基础代谢率及骨骼肌降解代谢升高,糖耐量和利用率降低,消化功能受损加之额外丢失体液,患者常处于较为严重的代谢紊乱、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状态[4]。
曾有报道,ICU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达40%,加上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率和
死亡率显著上升,呈显著正相关。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肠内营养学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和恢复正氮平衡的范畴,要求通过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从生理性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使胃肠外营养学成为现代危急重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已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成为ICU患者主
要营养支持治疗措施。
现代肠内营养学支持治疗的目的是供给组织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和增加其合成,改善和纠正潜在或已经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积极预防并发症;调节机体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改善疾病预后[5]。
肠内营养学支持治疗还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保持和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改善肠黏膜微循环,维持和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使营养物质中的营养因子直接进入肝脏参与代谢,维持机体生理需要,且减少肠外营养的诸多并发症,降低了技术要求,节省了经济费用。
本研究中观察组Hb、ALB、NE、TSF和MAMC等营养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营养达标率、治疗总有效率和免疫球蛋白G均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
发症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2.5%,对照组为9.33%,均经处理后缓解,未影响疗程,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
胡剑华等[6]
对ICU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软铁蛋白等营养指
标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免疫球蛋白显著提高。
张子健[7]
对ICU危重症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血清蛋白、前清蛋白、肱二头肌皮皱
厚度、上臂肌围和血红蛋白等营养状态指标均明显升高,胃肠并发症率为11.1%。
汪卫东[8]对危重症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清蛋白等指标较肠外营养支持均明显增加,并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改善了生存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均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
营养状态,维持生理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疾病恢复,降低并发症率,改善疾病的预后,但不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ICU临床工作中开展和推广。
【相关文献】
[1]赵贵生.60例ICU科危重病人镇静治疗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80-181.
[2]昌震.ICU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研究[J].现代预防医
学,2013,39(23):6333-6335.
[3]吴巧彬,张晓彬,武磷泰.ICU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
南,2014,12(17):281-282.
[4]Martindale RG,McCarthy MS,McClavc SAet al.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therapy in eritieal illness:are not they all the same[J]. Minerva Anestesiol,2011,77(4):463-467.
[5]董润泽,邸晓燕,袁冰华.自制匀浆膳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卫生职业教
育,2013,31(16):148-149.
[6]胡剑华,陈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
生,2014,52(6):54-56.
[7]张子健.早期肠内营养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2015,8(4):7-8. [8]汪卫东.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
疗,2013,24(7):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