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语言求同已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众多使用人口少、功能弱的语言面临着被强势语言所代替的威胁。

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的某些人类语言正在加速走向濒危与消亡。

语言濒危现象的加剧破坏了语言生态体系固有的平衡,是对语言、文化多样性格局的严峻挑战,并由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生态危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濒危语言问题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进入了生态语言学家关注的视野。

受到生态学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学流派——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交叉学科。

它把语言视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把语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依存关系作为基本的理论出发点,主张从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自身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出发分析研究语言;而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并与之具有类似的同构关系。

这一思想与传统语言学将语言视为自足的结构系统截然不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初形成以来,生态语言学已迅速扩展到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各个理论和应用领域。

中国属于世界上少数几个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语言资源极其丰富。

在我国,语言濒危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处于弱势或濒危状态的语言种类也较多。

在生态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以及有关理论的启发下,本课题把中国的濒危语言确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态语言学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考察濒危语言现象,探讨影响制约语言濒危所涉及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
旨在发现人类语言的演变规律,特别是语言功能变化的规律。

本研究借用了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生态学概念,从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层面来探究我国濒危语言的生存环境。

不同层面的生态结构不同,研究的取向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改善语言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对策,期望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语言生态的多样性,为构建和谐的语言使用环境以及保持人文生态体系的平衡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所运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以及选题意义。

第一章是文献回顾部分,阐明了濒危语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回顾
了国内外濒危语言研究的进程,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综述了本课题运用的研究视角——生态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以及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与重要观点。

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的语言文字状况、中国濒危语言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中国濒危语言的价值。

第四章从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层面来探究我国濒危语言的濒危成因。

其中,宏观生态环境是指濒危语言所置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微观生态环境主要涉及濒危语言自身及其使用者的一些因素。

第五章通过对满语的濒危状态、濒危过程及濒危原因的深入系统分析,来阐明语言的生态环境对语言演变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试图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改善语言生态环境的举措,旨在运用多种方式维护语言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概括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同时
反思了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