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中国诗歌不祧之祖
马银琴
《诗经》在先秦时代一直被称为《诗》。

就最初创作、传承的动因以及文本结集的目的与功能而言,《诗》的文本性质毫无疑问是礼乐的而非文学的。

但是,以礼乐形态出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诗》,在其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了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绚丽之花的特质。

说《诗》是礼乐的而非文学的,这立足于对《诗》与周代礼乐制度之间密切关联的深刻体认,立足于对《诗》文本结集历史的深入研究。

《诗》中被视为“正经”的以歌颂为主题的作品,都是为了配合典礼仪式用乐的需要而创制的。

无论是典礼仪式中的乐舞还是歌诗,带给观者与听众的都不是艺术与文学的审美体验,而是典礼仪式所特有的庄严与肃穆。

在申明《诗》中颂赞之歌的礼乐功能时,讽刺之诗的仪式属性也应得到充分肯定。

“诗”这种在后世文学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最早却是在指代规正人行为的讽谏之辞的意义上使用的。

周人为了保持国运久长,很早就建立了禁防君王失德败政的讽谏制度。

西周中后期经历了幽、厉之乱,讽刺之诗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补察时政的功能。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政治需要,是讽刺诗汇集于朝廷的根本原因,而通过瞽蒙乐官的仪式讽谏进入收录仪式乐歌的诗文本,则是这些诗歌得以保存的基本途径。

在瞽蒙以乐教的方式传承《诗》时,国子也通过乐语之教来研习《诗》。

乐语之教最为显著的成果,就是推动了引诗赋诗之风的出现。

至晚从西周中期开始,仪式乐歌已经在礼乐形态之外,也以言语的方式流传于公卿大夫之间了。

到春秋时期,外交聘问场合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形态的“礼乐之文”,就是由公卿大夫主导的,与瞽蒙歌诗相区别的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之风的出现与盛行,使《诗》的文辞之义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原先从属于礼乐的《诗》,在这时已经作为德义之府,取得了与礼乐等同的地位。

“诗言志”说在西周后期就已产生。

脱离了仪式与音乐的存在状态后,当《诗》以纯粹的语言文字开始流传时,作为心灵之歌吟咏性情的特质于是被明白地揭示出来。

从这样的视角观照《诗》中作品,无一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真挚而热烈的心灵之歌。

“诗言志”虽已触及《诗》为心灵之歌的本质,但与“文学”在观念上的独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样,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所强调的,仍然是《诗》建立在礼乐之文、德义之府观念之上的政治功能,对“志”的解读,也多朝向政教化。

但从屈原开始,《诗》就成为历代文学家祖述的典范,即使是经学家们,也从未漠视《诗》抒情感怀的文学特质。

礼乐之文、德义之府的历史定性,始终未能淹没《诗》作为心灵之歌的光辉。

心灵之歌的感染力拓展了“诗”名的影响力。

在《诗》被立为官学、尊为经典之后,长期作为专名使用的“诗”,也被用来指代与《诗》之体式相类的其他作品。

之后,“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分类论述,以及《文心雕龙·明诗》的源流梳理、特征分析,从理论上奠定了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

随着诗体的兴起,《诗》遂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最绚烂的鲜花,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不祧之祖。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政治需要,讽刺诗被汇集、收录,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B.无论是作为礼乐之文,还是作为德义之府,都是《诗》最初的政治功能的体现。

C.以纯粹语言文字的视角观照《诗》,能发现其发自内心、感情真挚而热烈的特质
D.对诗、赋的分类论述及对诗的源流梳理、特征分析,奠定了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概括了本文的总观点,即《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源头。

B.首段在肯定《诗》文本性质的基础上,指出其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了文学的特质。

C.第二至四段论述了《诗》的礼乐功能、仪式属性和文辞之义等,是本文中心。

D.最后三段围绕《诗》心灵之歌的性质,揭示其脱离政治功能成为诗歌之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创作、传承的动因和结集的目的与功能看,《诗》的文本性质是礼乐的而非文学的。

B.《诗》是为了配合典礼仪式用乐的需要而创制的,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切相关。

C.《诗》中的讽刺之诗,因为能承担起补察时政的功能而得以成为中国诗歌的始祖。

D.“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逐渐兴起后,才成为中国文学百花园中最绚烂的鲜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唯唯诺诺;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
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从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罹祸起到了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做了必要的铺垫。

B.“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

C.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让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成了后世文人的精神标尺。

D.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的性格也有发展变化,他也曾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努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梦想。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短小精悍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描绘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出传主的人格精神,是人物传记最常用的典型笔法。

B.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C.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突显了他超凡入圣、傲岸庄重的精神风貌,真实再现了司马迁的形象。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地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6.文章中的评述,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事业大有启发与补
益。

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1966年一个寒夜,博尔赫斯站在轮船甲板上,往海中丢了一枚硬币。

1985年,一位澳洲富商被一首《致一枚硬币》的诗猝然击中。

1997年,在十余年成功的商业生涯后,这位商人成了博尔赫斯的头号崇拜者。

同年春天,他资助了一场史上最荒诞的壮举。

他要找到博尔赫斯扔进海里的那枚硬币。

他买下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潜艇,聘请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专家。

富商向他们承诺,将为他们的海底考察提供长久的资助,要求仅是他们在科研工作之余,顺便找寻一下那枚硬币的踪迹。

陈队长问他:“如果一直都找不到呢?”“那我就一直资助下去。


富商明白找到的希望微乎其微,但他认为找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向博尔赫斯致敬,像一种朝圣。

1999年底,潜艇失去联系。

次年,富商病逝。

他的孙女在翻看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录影带。

其中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影像:
潜艇于1998年11月驶入一座由珊瑚构建的迷宫。

队员们误估了两座珊瑚礁之间的距离,导致潜艇被卡住。

六小时后,镜头拍到远方驶来一艘蓝色潜艇,向潜艇发射了两枚鱼雷。

鱼雷精准地击碎了珊瑚礁,艇身得以松动。

那艘潜艇则像幽灵般消失在深海,此后的航行中再未和它相遇过。

我国知名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陈透纳去世后公开的手稿中,有一篇他追忆早年生活的散文,也许能为这一神秘事件提供另一种解释:
国庆时回了趟老家。

晚饭时母亲说起,上礼拜沈医生过世了,以前给你看过病的,你还记得吧。

我含着筷子嗯了一声。

中学那几年,我像着了魔一样沉浸在病态的妄想里。

更小一些,他们还夸我想象力丰富。

初中后我的幻想越发繁茂地滋长起来。

我的脑袋像伸出了万千条藤蔓,遇到什么就缠上去,缠得密密实实的,还要在上面旋转着开出一朵花。

爸妈常常叹气,我倒觉得没什么。

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

有一晚睡前,我想象自己在莫奈的睡莲间遨游,清晨醒来后,枕边还有淡淡幽香。

由此我推测,只要
将幻想营造得足够细致,就有可能和现实世界交融。

于是,我发明出了最让我着迷的一个游戏:我造了一艘潜水艇。

我爷爷是个海洋学家。

我七岁那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海洋考察,再也没有回来。

我时常思念我爷爷。

初三上学期,我决定开始经营一次海底的幻想。

我在课堂笔记的背面设计出了一艘潜水艇。

艇身为蓝色。

我的房间就是驾驶室。

我是船长。

每天夜里,我坐到书桌前,桌面就变成控制台,我果决地说:出发!潜艇就在夜色般的海水中平稳地行驶起来。

这一路我经历了很多冒险。

被巨型章鱼追击过,一整夜都在高速行驶。

在珊瑚的丛林里穿行,那里像一座华美的神殿。

遇到一艘潜艇卡在那里,出手救了它。

高二的一天夜里,我下了晚自修,兴奋地小跑回家,今晚要去马里亚纳海沟探险了。

进门,发现爸妈都坐在客厅里,茶几上放着我的笔记本,每一页都画着潜水艇。

那晚他们对我谈了很多,倾诉了他们这些年的忧虑。

正常一点,他们对我的要求仅限于此。

第二天,我试图专心听讲,发现已无法做到。

我脑中伸出万千藤蔓,每一条藤蔓又伸出无数分叉,漫天枝叶在教室中无声地蔓延,直到把所有人都淹没。

第三天晚上,我想好了对策,我让所有的想象力都集中到脑部。

它们是一些淡蓝色的光点,像萤火虫的尾焰。

它们汇聚成一大团淡蓝色的光芒,从我头上飘升起来,渐渐脱离了我。

这就是我的对策:我想象我的想象力脱离了我,于是它真的就脱离了我。

那团蓝光向窗外飘去。

次日,我再也不会抓住一个东西就开始浮想联翩。

听课时,对身边一切都能视而不见,这种适度的麻木真是令人舒适。

后来,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结了婚。

我的脑中再也不会伸出藤蔓,成了一个普通的脑袋了。

——如文中所提,上文作于陈透纳三十岁时,晚年,他在回忆录《余烬》中说:
“……五十岁后,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

其实不是的。

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了。

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

直到有一天,我把以前的梦境都画完了,就不再画了。

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

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

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陈透纳遗书的最后一段,他写道:“我反复画过一张画。

深蓝色的背景中央,有一片更深的蓝。

人们
猜想其中的隐喻。

其实没有任何含义,那是一艘潜水艇。

我的潜水艇。

它行驶在永恒的夜晚。

它将永远,永远地悬停在我深蓝色的梦中。


公元2166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有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

海浪冲上来一小片金属疙瘩,锈蚀得厉害。

小孩捡起来看了看,一扬手,又扔回海里去了。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商明明知道寻找硬币的举动非常荒诞,希望也很渺茫,却依然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体现了他对博尔赫斯的狂热崇拜。

B.陈透纳的父母对他的态度由欣赏发展到忧虑,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耽于幻想,而要通过努力学习达到功成名就的愿望。

C.选择博尔赫斯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是作者特意的设计考量,选择他作为故事的背景既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感,又渲染了故事的魔幻性。

D.小说细节刻画到位,例如“1985年”“1997年”等现实时间,以及“录影带”目击到“蓝色潜水艇”等内容,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8.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色,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词讲究。

如“永远”一词的反复使用,强调了“我”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想象力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B.句式独特。

作者故意多用句号作结,多个独立的句子构成一个句群,读来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C.语气惘然。

语句透着淡淡的哀伤,很好地表达了“再也无法享受幻想所带来的盛大欢乐”的怅惘情感。

D.语言质朴。

作者运用简单、质朴和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夜晚的潜水艇”,使之具体可感,富有画面感。

9.小说开头提到“博尔赫斯丢了一枚硬币”,结尾写“一个孩子捡到金属疙瘩又扔回海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嵌套叙事”是在一个故事中插入另一个故事的叙事策略,两个故事互文互补,叙事视角富有变化,主题既对立又映照。

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嵌套叙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

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

蕃上
疏驳之曰:“二郡之民,陛下之赤子也。

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更选清贤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

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出为豫章太守。

迁大鸿胪。

会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

蕃上书救云,坐免。

复征拜议郎,迁光禄勋。

时封赏逾制,内宠猥盛,蕃乃上疏谏曰:“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

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注]数千,食肉衣绮。

陛下宜采求失得,择从忠善,使褒责诛赏,各有所归。

”帝颇纳其言。

车驾幸广成校猎。

蕃上疏谏曰:“臣闻人君有事于苑囿,唯仲秋西郊.。

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敦孝敬。

如或违此,则为肆纵。

”书奏不纳。

与黄
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灵帝即位,封蕃高阳乡侯,食邑
..三百户。

蕃固让,章前后十上,竟不受封。

蕃与大将军窦武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帝乳母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多行贪虐。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与窦武谋之。

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蕃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

即日害之。

宗族、门生、故
吏皆斥免禁锢
..。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注)采女:宫女。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B.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C.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D.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指中央的高级官员或地方官吏选用属吏,与皇帝直接选用名士为官的“辟”同为汉代选官制度。

B.郊,即郊祀,是古代帝王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神灵,为社稷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受封者以赋税为俸禄。

食邑大小多按户数计算。

D.禁锢,指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做官或者参加政治活动,多因党争而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反对讨贼,痛斥官吏暴虐。

山贼作乱,公卿力主兴兵征讨,陈蕃上书驳斥,认为祸根是当地官吏贪婪暴虐,若挑选奉公爱民的官吏,山贼可不战而平。

B.陈蕃直言规劝,指出桓帝过失。

陈蕃批评桓帝逾越礼制,滥赏无功之人;指出桓帝在非祭祀时节游猎,实为恣纵放肆。

但这些谏言都未被桓帝采纳。

C.陈蕃不贪权位,一心尽忠国事。

当陈蕃被晋封高阳乡侯、赏赐封地时,他一再上书推辞,最终没有受封;他和窦武任用贤士给天下之士带来国家太平的希望。

D.陈蕃嫉恶如仇,事败壮烈赴死。

陈蕃痛恨宦官与灵帝乳母勾结,谄媚太后,多行贪虐之事,与窦武密谋剪除他们;事败后,陈蕃仗剑闯官,怒叱王甫,被害身亡。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比年收敛,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

(2)与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

坐免归。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2)古人有许多写洞庭湖壮阔景象的诗句,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今”“昔”二字之间有一段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简单地用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

B.颔联承接首联的“水”字,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C.颈联写诗人被亲友无情地断绝来往,年老多病,飘流湖湘,前途茫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是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本诗运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既叙述了诗人登临岳阳楼的缘由,又描绘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的图景,最后两句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17.尾联“凭轩涕泗流”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月10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一步,环绕火星获得成功!作为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制动捕获的机会是唯一的,在完成第四次中途修正后,“天问一号”就进入到了合适的窗口期,精准地踩下“刹车”,一步到位迈入预定环火轨道。

“天问一号”计划于今年5—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

着陆巡视器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定区域实施软着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上就要开学了,很多大一新生正在憧憬大学生活,________是许多没有住过校的学生,对于大学宿会充满着很多期待。

可是,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却有不少学生皱起了眉头。

有学生报料,一个两人间,一年16640元,“其中住宿费1200元,服务费1.4万元,还有设备使用费等”。

而在去年,收费是5740元。

一年一万六,这已经是一般快捷酒店的价格了。

_____正常的高校学生宿舍收费,称其为“天价宿舍”并不为过。

对此,秦皇岛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解释,此次发生的收费_______与东北大学无关,这属于社会力量办的公寓,学生自愿进行选择,至于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这不由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

据了解,学生反映的宿舍叫“鹏远公寓”,是引入社会力量所办的。

因校内宿舍床位有限,校内宿舍床位按照学生报到的顺序选择,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住进校内宿舍,故选择了鹏远公寓。

可以看到,不仅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